閱讀屋>科普知識>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科普知識(Science knowledge)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1

  我沒有遇上地震災害,可也有經歷地動的感受。記得有一天,我正站在廳堂門口,看到院子裡的晾曬嬰兒尿布的炭簍突然搖動起來。正感到奇怪時,老人們都慌張地從屋裡出來,說剛才門鈴響,是“地動”了。

  地動,就是地震。聽老人講,盤古開天地時,清者上升成為天,濁者下沉成為地。可是大地一直往下沉,似乎沒有停歇,要一直跌落到萬丈深淵。怎麼辦呢?情急之下,盤古從自己身上剜出了一根根骨骼,這些骨骼化做了一頭頭地牛,支撐住大地。時間長了,有的地牛累了,要翻翻身,於是大地就抖動起來,地震就發生了。

  我問老師,真的有地牛嗎?老師引導我和同學們學習有關地震知識。我們明白了,地下並沒有地牛,地震不是地牛翻身,地震的發生是有原因的,是與地質構造有關的。

  老師告訴我們,科學家正在積極探索地震的成因,已經有了令人信服的成果。老師讓我們動手做一個小實驗。老師先拿出一張世界地圖,讓我們把陸地剪下來。女同學心靈手巧,只聽“嚓嚓嚓”幾聲,世界七大洲就都剪裁出來了。老師又讓我們把世界七大洲拼接在一起。我們比比劃劃,按照凹凸的不同形狀,把世界七大洲拼接在一起。我們一看,奇了,世界七大洲可以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大塊陸地。我們把驚奇的目光投向老師,老師告訴我們,世界上的陸地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為什麼現在陸地是分開的呢?老師叫我提起書包在頭上轉動。隨著我手臂的旋轉,書包也作圓周運動。老師讓我鬆手,書包馬上平飛出去。老師又讓我提起書包,然後鬆手,書包就掉在我腳邊。老師啟發我們想想其中的道理。這下我們明白了,書包平飛出去,是因為離心力的作用。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也產生了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地球表面的陸地就會產生漂移。原先連在一起的陸地就逐漸斷裂分離,經過漫長的年代,形成現在的樣子。

  老師說,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的一種就跟這板塊結構有關。說著,老師又讓我們做一個實驗。我們幾個貼牆站成一排,由兩邊奮力向中間“擠壓”。中間的同學抵擋不了兩邊的巨大“擠壓力”,一下子“拱”出來,兩邊的同學也突然壓向中間。老師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地殼板塊運動的模擬。地震原因有多種,但地殼板塊運動,是造成地震的原因之一。地球表面的陸地在漂移的過程中,會互相擠壓,有的地方高起來,成為山脈,有的地方會斷裂,成為斷裂帶。地震往往發生在地殼的斷裂帶區域。地殼板塊運動過程中積聚了巨大的能量,到一定的程度上會釋放出來,形成地震。這就像剛才同學們的“擠”。大家在“擠”的過程中不斷積蓄力量,當中間的同學承受不了“擠壓力”時,突然“拱”出來,造成了“空當”,“擠壓力” 釋放出來,兩邊的同學一下子“擁”向前,也就是地殼的斷裂,地震就突然發生了。假如釋放的能量巨大,形成大地震,就造成巨大的破壞。

  老師的這一形象的說明,讓我們豁然開朗。我們對地震的成因有了清晰而深刻的瞭解,地下並沒有地牛,地震不是地牛翻身,地震的發生是有原因的,是與地質構造有關的。

  人們害怕地震,是因為地震災害破壞性大,會造成生命和財產重大的損失。雖然我們年紀小,沒有經歷四十年前的邢臺地震,三十年前的唐山地震,但老師對我們講起那時的受災情況,還是讓我們彷彿觀看了一場恐怖電影。

  地震的發生,雖然目前人力還無法制止,但我們學習地震知識,掌握地震知識,就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就可以做到防震減災。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對地震做了研究。張衡創造的“地動儀”,就可以精確地偵知和監測地震的發生。今天,為了防震減災,我國設立了27個地震監測臺網,透過衛星資訊傳輸,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將有關地震情況在第一時間傳送到各指揮中心,從而有效地起到了防震減災的作用,將地震災害所造成的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我們也可以運用所學到的地震相關知識,來預測地震的發生。地震發生前,是有預兆的。我們可以透過仔細觀察,嚴密監測,來預測地震,牽住傳說中的“地牛”的“牛鼻子”,讓它乖乖地為防震減災服務。

  動物有預先感知災害來臨的特異功能。據說,一艘船要沉沒前,船上的老鼠會成群結隊地逃離這艘船。又如,四年級時學的課文《雪猴》告訴我們,雪猴生活在我國雲南省邊境,它們是邊防軍人的好朋友。當地氣候變化莫測,常常一個時辰就可以出現陰晴雨雪、冰雹風霜多種天氣。雪猴對氣候變化最敏感,天氣突變時,猴王會帶領它的部下把邊防軍人團團圍住。它們有的把頭垂得很低,有的用爪子捂著朝天鼻,有的甚至把鼻孔抵在肚子上;它們會左蹦右跳,扯著嗓子亂叫。它們就是用這種方法向邊防軍人預報天氣的。而民間流傳的天氣諺語,更是與動物息息相關。比如,螞蟻搬家蛇過道,來日必有大雨到。而有經驗的老農看到蜻蜓低飛等動物的表現,也就知道天氣的變化了。

  我們就可以利用動物預先感知災害來臨的特異功能,為防震減災服務。最為明顯的是,發生海嘯的印度洋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海嘯到來之前,野生動物紛紛逃亡。在巨大的災害來臨時,它們安然無恙。我們正可以透過動物的反常現象,來預測地震的發生。當年邢臺地震、唐山地震發生前,當地就有雞鴨不肯進窩,豬竄出欄,騾馬驚恐嘶叫等種種動物的反常現象,可惜的是,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人們正忙著所謂的“革命”,而無暇它顧,以致地震發生時,造成巨大的損失。

  地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地震知識的無知或誤解。可怕的不是災難,可怕的是人們的愚昧無知,科普知識宣傳的滯後,科學技術的落伍。

  可以這麼說,四十年前的邢臺地震,三十年前的唐山地震,那時候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相對滯後,以致在明顯的大自然預警面前,無動於衷,麻木不仁,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叫人扼腕嘆息。

  痛定思痛,我們要廣泛深入地、大張旗鼓地進行防震減災的宣傳教育,做到家喻戶曉,從而為防震減災奠定堅實的基礎。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2

  地震是一種使人類文明毀於瞬間的巨大天災。它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還不能準確地說出它將要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們有辦法減輕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這就是“防震減災”。為提高廣大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災損失,在群眾中應加強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現將有關地震和減災的常識介紹如下:

  地震發生的原因與分類:地球內部深層物質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促成地球表層,尤其是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的地帶,當它承受不了巨大的應力作用時,或者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根據成因可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構造地震: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響範圍較小,發生的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塌陷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採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地震是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人們能感覺到的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的有千餘次,而七級以上能造成巨大災害的地震約十幾次。

  地震的幾個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稱震源。震源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稱震中距。震源到震中的距離稱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的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的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發生時,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橫波。

  縱波:它向外傳播時,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壓縮)或拉(膨脹)的作用。

  橫波:它向外傳播時,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於波的傳播方向上作剪下運動。

  縱波與橫波相比,前者傳播速度快,在地殼中一般為每秒五六千米,且強度小,衰減快;後者傳播速度慢,在地殼中一般為每秒三四千米,且強度大、衰減慢。因而,地震時,總是縱波先到達,橫波後到達,橫波的振動比縱波強。

  震級與烈度: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中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中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與震級和震中距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地下水分佈和土質條件、建築物結構及抗震效能等有關。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有感地震 felt 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

  微震 micro earthquake 1級≤震級<3級的地震。

  破壞性地震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二十六條)嚴重破壞性地震 severely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災區喪失或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取相應行動的地震。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三十條)震級每相差一級,其能量約相差30多倍。震級越大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少;反之,震級越小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多。

  地震是怎樣造成災害的?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本身並不等同於地震災害,地震只在一定條件下才造成災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強烈振動,造成建築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並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帶來經濟損失,這是地震造成災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強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壞,但破壞的輕重還與震源深度、地震型別、地震發生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另外,還與地震發生的地點有關。如果一次強烈的地震發生在渺無人煙的高山或荒漠區,它對人類便不會造成影響;而那些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的地震,則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些只佔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85%。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災害原因還與人類抗禦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關。這包括許多方面,如建築物的抗震效能,城市水、電、氣等生命線工程的設防能力,社會對地震災害的監測,預報及應急救助能力,人們是否具備防震知識等。

  震前異常:事實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前是有前兆的。這些前兆分為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微觀前兆是指用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化學和地質構造等的微小變化。宏觀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覺察到的各種前兆現象。那麼,地震前會出現哪些宏觀前兆呢?

  地下水的異常變化: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變渾等;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範圍等等。

  動物異常:據統計,目前已發現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的動物有130多種,其中反應普遍且比較確切的約有20多種。常見的有:大牲畜,如馬、驢、騾、牛等;家畜,如狗、貓、豬、羊、兔等;家禽,如雞、鴨、鵝、鴿子等;穴居動物,如鼠、蛇、黃鼠狼等。

  動物行為異常大體有三種:興奮型異常,如驚恐不安、不進圈、狂吠、如癲如狂,倉皇逃竄、驚飛、群遷等;抑制型異常,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不肯進食等;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地聲與地光:地聲多數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但也有出現在震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聲音類似於機器轟鳴聲、雷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地光:一般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出現於震前數小時或更早的;形狀各異,有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火樣光、柱狀光等;顏色多呈紅、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變化十分複雜,各種異常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並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當我們觀察地震宏觀前兆現象時,一定要注意識別真偽,並及時報告地震部門。

  地震來了怎麼辦?抓住時機,利用預警時間緊急避震。大地震的發生雖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強烈震動之前,仍能出現一些人們能夠感覺到的有關現象。這些在大震前短暫時間內出現的、能夠預示強烈的地震即將到來的臨震宏觀現象,叫做大震預警現象。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動、地聲、地光等。從人們發現預警現象開始,到房屋倒塌,這個時間差稱為大震預警時間。據統計,預警時間可達十幾秒,少數可達20秒以上,在20秒以內的佔83%,平均預警時間為13。6秒。地震時,人們如果能抓住預警時機就會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環境下緊急避震的要點:如果你住樓房,地震時不能滯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間中央。因為這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應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傢俱邊;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如衛生間;內承重牆牆角。千萬不能跳樓,不要到陽臺、外牆邊或窗邊去,也不要到樓梯去,更不要去乘電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時應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傢俱邊。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窗戶邊;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如果你正在學校上課,就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震時千萬不能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再由老師帶領,有組織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樓房,一定要記住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當你在操場或室外時,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去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如果你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時,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書包等保護頭部;避開弔燈、電扇等懸掛物。等地震過後,聽從服務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櫃檯、商品(如低矮傢俱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的門窗、櫥窗和玻璃櫃臺;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弔燈、廣告牌等懸掛物。

  如果你在戶外,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如樓房,特別是玻璃幕牆的建築、高煙囪、水塔等。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變壓器、電線杆、廣告牌等。注意避開其他危險場所,危舊房屋、狹窄的街道、牆等。

  如果你在野外,應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地,選擇開闊、穩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避開河邊、湖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變壓器、高壓線及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品倉庫,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地震發生後,如果被埋壓不能自行脫險時,一定要沉住氣。先試著把雙手從壓埋物中抽出來,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震後,餘震還會不斷髮生,你的環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這時你要保持呼吸暢通,儘量挪開臉前、胸前的雜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如果暫時不能脫險,就要儲存體力,不要大聲哭喊,勉強行動,儘量閉目休息,維持生命。同時還要與外界聯絡,當聽到人聲時用石塊敲擊鐵管、牆壁以發出呼救訊號,耐心等待救援。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