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大秦帝國》讀後感

《大秦帝國》讀後感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8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1

  秦國,從中華大地的西部邊緣小國、險些被六國瓜分的戰敗國,成為一統華夏的大秦帝國,靠的是什麼,原因可能要寫幾部書。我看完《大秦帝國》後,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國。

  從秦孝公贏渠梁任用衛鞅開始變法,到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期間經歷六王七次權利的移交,不同時期採取的政策不同,但堅持依法治秦的主張始終貫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捨身護法的宣太后,以一國攝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鮮血維護法治。秦國八萬鐵騎命喪趙國名將趙奢之手,依秦法:無端敗軍者斬刑不赦,八萬將士全部陣亡,此時定要有人為閼於之敗擔責,宣太后毅然站出說道:閼於慘敗,罪在本太后錯斷大勢……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朝野正氣。遂在宮中自裁,以自刑謝國。看到這時耳邊響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吶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在堅守著秦法,正是這種力量促成了秦國的強大。

  我們的首個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祖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希望我們的法治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中華的強大力量。作為基層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發揮聯絡群眾的優勢,將所學所知運用到服務法治中去。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2

  《大秦帝國》是我迄今為止所讀過的最長的一部著作,整整耗時三個月,但這三個月中並未讓我感覺枯燥乏味,反而得意其中,除補齊歷史知識的殘缺外,更收穫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孫皓暉先生耗時整整16年,嘔心瀝血完成這部皇皇鉅著,內容敘述汪洋恣肆,為我們留下了先秦歷史的精神食糧,對於我等業餘歷史愛好者,終於對高爾基所言的“我撲在書籍上就像一個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有所體會。

  這並不是一部晦澀難懂的史籍,作為小說來講可讀性非常強,一路讀下來,酣暢淋漓、如汞洩地。讀完之後回想各中細節情景,引人入勝,對作者運籌的筆力十分佩服。很多人讀這本書會望洋興嘆,因其浩浩五百萬字望而生畏。其實這就像看電影一樣,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絕不會有人嫌長,只要享受其中,只怕浩浩五百萬在你眼裡,也會變成區區五百萬字了。

  (一)商鞅變法。

  這是秦帝國由衰轉盛的分水嶺。戰國素有變法強國傳統,魏之李悝變法,楚之吳起變法,齊之齊威王整軍治吏,韓之申不害變法,以及後來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然則上述變法正規化之根本弱點,在於“只強一時,不強永遠,只強表面,不強根本”。其根源大抵在於“變法不徹底、法令不穩固。前代變法,後代復辟”。而商鞅變法與上述變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變法將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與“執法守法”兩個立足點上,從權力體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頒發了系統的法令,涉及田地、賦稅、農耕獎勵、軍功、郡縣制、連坐、度量衡等諸多方面,綱舉目張,且其執法強硬,鐵腕護法,為秦帝國未來的走向和一統奠定了根基。

  這些法令今天看來未免有些殘暴苛虐,然則正如書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戰國那個硝煙瀰漫風雲際會的年代與秦人好勇鬥狠私鬥成習的民風,如果沒有嚴酷穩定的法令支撐又如何能使秦國強盛、繼而東出爭天下呢?在動盪時期,生產習慣之間的關係會逐漸相互脫節,人民群眾喪失了遵規守紀的習慣,乃至喪失其恢復的能力,這大抵就是秦獻公時秦國內部的狀況。而要想讓經歷了飢餓困頓之後活下來的人不至於失去他們的國家所依賴的那種秩序的習性,就必須重建整個社會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以武力為基礎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並沒有其他的辦法,其法令的嚴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歷史問題,未免偏頗。

  縱觀全書,可以發現無論是後來的丞相張儀、範睢、呂不韋直至李斯,相比於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都黯然失色了。曠世之作<商君書>,法家鉅著的發軔之作,後商鞅時代,秦帝國百年之中仍奉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國成為戰國中唯一法制的國家。直至漢朝,其整體法律框架仍以<商君書>為核心展開,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興盛與衰敗。商鞅因變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體車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書>而被千載傳承,為人銘記。

  (二)合縱連橫。

  縱橫策士可謂是戰國時期的一道奇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的就是縱橫策士,有“談笑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可見當時縱橫家在戰國政治鬥爭中的舉足輕重。私以為,大秦帝國最精彩的兩部就是商鞅變法與合縱連橫。商鞅變法展現了孝公、商君這兩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君臣組合,一心為秦責無旁貸,可以說是篳路藍縷,挽狂瀾於既倒。

  作者斡旋的筆法、巧妙的措辭都完美的展現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與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於戰國時期群英的集會,蘇秦、張儀、公孫衍縱橫家的博弈,齊威王、趙武靈王一代雄主盛極一時,魏無忌、田文、黃歇、趙勝四公子放蕩不羈,孟子、荀子、莊子百家爭鳴,還有為我們奉獻了端午節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異的不同角色同時出現,在作者的筆下並未顯得雜亂無章,也不會在閱讀時感覺到冗雜紛亂,他們都是圍繞強國、合縱這一條線索展開,並在行事風格的敘述中展現了各自豐滿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絕。

  與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為主線描寫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圍繞蘇秦、張儀二人組分兩條線進行敘述,秦國彷彿成了配角。兩人師出同門,各有所長,不相伯仲。鬼谷子對二者斷語“張儀之才,有中出新;蘇秦之才,暗夜點火”,也就是說,一個如虎添翼,一個另闢蹊徑。後來蘇秦提合縱長策,而張儀據此提出連橫已對,就是對二者才能最好的證明了。畢竟,是蘇秦開了天下縱橫先河,沒有合縱,就沒有張儀的連橫。雖然是二者相互較量,張儀似乎還生出了一籌,但從實際來看,蘇秦是開闢天下格局的大手筆,而張儀只是應對跟進的應變之才而已,他的勝出,與其說是才智謀略,毋寧是背後的實力強大。

  用張儀自己的話說,蘇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合縱連橫之爭,六國雖然落了下風,卻結束了秦的一強獨大,這是我等都沒有想到的,六國的二次變法開始了”,合縱連橫之爭使六國有了喘息的時間,後來的樂毅變法、趙雍的胡服騎射都是這段時間獲得成績的,雖如曇花一現短暫,確不容忽視。同樣,合縱連橫亦為秦開啟了東出大門,與山東六國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統一的道路。

  另外,第二部中有兩次論戰精彩絕倫,均為孟子與張儀,遺憾的是孟子成為了張儀的陪襯。我想,孫皓暉老先生定然對儒家學說嗤之以鼻,不然,也不可能把孟子寫的如此“不堪”。例如,在一次學宮講壇中,孟子與還未成名的荀況論戰,理論不過竟要求魏王把荀況處死;無緣無由公然諷刺張儀等縱橫策士,語之下流難以入耳;與張儀論戰時被羞辱,竟當場吐血。這些實在令我費解。儒家學說固然已不適合戰國時代的治國需要,但孟子大師畢竟是儒家孔子之後的集大成者,其胸襟怎能如此狹隘?見識又怎能如此淺薄?果真像其描述一般,又如何能在列國紛爭的年代周遊列國而禮遇有加?作者這樣的描述加入了過多的主觀情感,並不客觀,更有違歷史。當然,這僅僅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而已,不能有太多的要求。

  (三)統一華夏。

  宣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進廟堂權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統治之下,秦帝國攻滅義渠,使秦國東進再無後顧之憂。因在闕與之戰敗於趙奢而自裁,盡顯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範睢,外交上實行遠交近攻,軍事上歷經長平大戰,確立最終秦國一強獨大的局面。其間發生了樂毅滅齊、田單復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後,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期間秦帝國經歷兩代庸主,在位時間較短,除呂不韋助秦莊襄王滅周外,並無其他政績,亦無重大紕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繼位,開始了秋風掃落葉般的滅國大戰,一統六國。在滅國大戰中,王翦、王賁父子居功至偉,出韓國外其他五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所滅。

  戰國四大名將,本有機會兩兩對戰,競相角逐,然而兩次都被趙國自毀長城。長平大戰趙括換廉頗,使白起沒有與廉頗對戰;滅趙大戰李牧被郭開等奸臣用計冤殺,王翦又與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謂不遺憾。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出眾,也很有政治頭腦,從這點上說,他要強於只知道打仗的白起。滅楚之戰時,秦始皇未採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裝病不出,直至李信戰敗,秦始皇親自來請,王翦又討了房屋田地才決定帶兵滅楚。事實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會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蓋主的危險,所以他才有了一個善終。

  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個穿線之人,書中描寫蒙恬抗擊匈奴取得勝利,鎮守邊關,費解的是作者卻對此輕描淡寫,耗墨不多,有點虎頭蛇尾。此外,在秦始皇篇有兩點讓人略有遺憾:其一作者對滅國大戰的描寫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按作者所言,在孝公變法後秦已然獨強,縱橫之爭後,秦的實力更是得到驗證,其實力早已超越六國,所以在滅國大戰時,在讀者心中已然有了一個雙方實力的大體評判,戰力相差過大,讀起來也就索然無味了。另外一點是作者對君王的描寫並不真實,也不具差異。

  作者在前面寫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張儀時候,對其才能忠心描寫過於濃重,導致最後書寫蓋世奇功的始皇帝嬴政並沒有讓人產生千古一帝的感覺,各方面也沒有表現出令人期待雄主風範。這個問題並不只是在寫秦始皇時出現,而是從孝公到始皇帝期間,所有的帝王形象的刻畫缺少差異性,甚至我可以說是所有秦國的人物都是如此形象,也許作者本意是想將秦帝國當年的美好呈現在讀者眼前,也想借此說明秦與六國的不同,但他忽略了真實的情況,即使是現代社會,也未嘗如作者描寫般人人盡公不顧私,遑論列國紛爭的戰國了?這裡所有的人物都是和善忠信,虛心求教,接受諫言,大公無私……身邊能臣無數,給人一種只要秦王聽話,便可一統天下的錯覺,並未體現君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把秦帝國虛化到不存在的理想主義社會中,他理想中的秦人若真如他所言的那般,很難想象如此秦國在建立短短十幾年後,就因內部瓦解而迅速崩潰,這不免有些諷刺。

  然而,這並不影響《大秦帝國》成為一部好的小說。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3

  幸得老師推薦,我才能接觸到《大秦帝國》,瞭解大秦帝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些歷史似乎真的被人們所忽略,我們熟知的“暴秦”給我們評判秦帝國帶上了有色眼鏡。僅序言中的寥寥幾句,便已勾起我對這部小說濃厚的興趣,使我廢寢忘食地品讀這部小說。

  我的閱讀能力薄弱,耗費了大半個寒假也只是欣賞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著實慚愧,但我從中獲得的收穫很多。小說情節環環相扣,以動盪的戰國為背景,真實人物與虛構人物共存,這樣的小說情節安排,讓我不忍將其分割成一個個小故事來品味,它們是一個整體,由它們拼湊出大秦帝國的輝煌。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我隱隱從中看到的《三國演義》的影子,它們都是歷史小說,真實的'故事加上作者畫龍點睛般的藝術加工,使人讀後文學、歷史雙豐收。相較於《三國演義》,《大秦帝國》以現代文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詞的煩惱,使我們品讀起來遊刃有餘、回味無窮。

  小說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統治的數十年的時世變遷為主線,給我們剖析了秦由弱變強的涅磐重生的緣起緣由。小說情節大致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國聯盟滅秦,秦國陷入覆滅危機;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變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於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黃泉。故事中不乏人間真情,兩段愛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說富有情感;小說中也包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鄒忌與徐公比美、田榫與晏舛、孫臏圍魏救趙等。小說確實帶給了我一個非常生動立體的秦國,這與從《資治通鑑》裡讀到的秦國不近相同,可以說是別樣的享受。

  從自身而言,讀了這小說,我開始對自己將來要選擇怎樣的道路,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說中,商鞅與申不害的對道路的選擇;孫臏與龐涓對做人的選擇都讓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與申不害在選擇道路時,認真思考了自身才學的特點,分析了各國的需要,以此確定了自己出仕的國家;孫臏繼承先賢孫子的遺訓,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欲找尋一個過招施展自己的才華,龐涓為人孤傲,熱衷功名,想要出將入相,成為曠世名將,在他達成目的的道路中,變得心狠手辣,這兩對宿敵的對決在小說中亦是一大看點。在這個年紀,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離成年僅有一步之遙,很快就要自己擔當了,如何規劃人生,如何為人處事已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了!

  從大方面說,古人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確實,每個國家的興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則興,失民心則衰的歷史規律,這條規律伴隨著一個個帝國王朝的出現與消亡,未曾改變,對今日的社會,這仍然是一條不可動搖的黃金定律,民眾並不是統治者下的勞役,而是凌駕於統治者之上的一個社會主體!一個國家,統治者迷失,這個國家還沒亡;民眾迷失了,則這個國家就名存實亡了。小說中韓昭侯的例子鐵一般印證了這一點,魏國大兵壓境,新鄭舉國捍衛國家尊嚴,民眾護城熱情高漲,唯獨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膽怯與絕望中……國民撐起一片天,中國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熔鑄在每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的血液中,想想沒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將何去何從?中國現在正處於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舉國上下有著共同的中國夢,夢想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看得更遠,接下前人的歷史火炬,繼續朝著我們的中國夢前進,是我這一輩所有有志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如今,中國經濟的脆弱引起了我無限的擔憂,房價的過快增長,物價過高,使得現在的錢越來越不是錢,金錢購買力的下降速度超過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總而言之,現在的中國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每一箇中國人的努力!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4

  《大秦帝國》是近十年曆史小說。洋洋五百萬言,將戰國群雄並起的歷史蒼勁的鋪展開來,描繪了近兩百年的戰國風雲與帝國生滅。

  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而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破縱”、范雎“遠交近攻”、白起長平大戰、呂不韋攝政、李斯蒙恬護法等大事件,最後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使命。秦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這部鴻篇鉅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了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者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一、內容歸納

  戰國初期,秦國羸弱,魏國、楚國、趙國為強國;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繼勇爭紛。此時,六國會盟圖謀分秦,秦國新君嬴渠梁靈前繼位,秦國內憂外患。秦孝公嬴渠梁血書國恥碑、發求賢令,誓要收復河西之地,在戰國群雄中佔一席之地。名士衛鞅在魏國求仕不利,受秦國百里氏高人賞識,引匯入秦,在六國求賢士子中脫穎而出,三說孝公,作秦國變法大綱《治秦九論》,分《田論》、《賦稅論》、《農爵論》、《軍功論》、《郡縣論》、《連坐論》、《度量衡論》、《官制論》、《齊俗論》,後孝公、商鞅君臣二人開始了舉國變法,其間經歷墨家弟子誤解新變法、舊世族暗中作亂、太子嬴駟誤殺白氏族人等危及變法的困難,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舉國上下大行新法,秦國新軍練成、國富民強,百姓勇於公戰,平民爭立軍功,秦國從此由弱變強。

  孝公不足五十歲就因常年累月為國事操累而身患大疾,撒手而亡。受六國及舊世族壓迫,商鞅被舊世族車裂而死。太子嬴駟因為受舊世族陷害觸犯白氏氏族,被流放在秦國鄉野二十餘年,磨礪了極其堅韌與冷靜的性格,並在此期間觀察到秦國新法存在的隱形問題,被召回後,起用新人、堅持新法、掃清舊世族,謀劃秦國崛起的新局。

  二、理解想法

  讀史可以使人智慧,書中有許多墨家、鬼谷家、儒家以及其餘諸家的思想內容,包括齊國稷下學宮、秦國招賢館、魏國安邑洞香春等學士們展開學術論戰的地點,各種思想穿插在小說當中,在特定的環境下,許多思想觀點可以更容易理解,這部書涉及到我們曾經所學過的很多課文,比如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田忌賽馬、秦孝公商鞅變法,在一個立體的環境中將這些我們所熟悉的故事聯絡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的熟悉感。

  作者把每一個人物都描繪得很細緻。從國君到尋常百姓,可以從中讀出老秦人的粗獷豪放,被書中秦孝公、商鞅以及每一個老秦人所震撼,那種對國家的忠誠,對夢想的堅持與奮鬥,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更是令人熱血沸騰。這部書告訴我們,秦國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暴政,老秦人民經歷了千辛萬苦統一了六國,統一了華夏,為後世、為我們開創了這樣的偉業。

  秦孝公憤書國恥碑、毅然入墨家展開論戰,商鞅為秦國強大夜以繼日研習變法之道、為平亂慷慨赴死,書中文字透露出的穿透力彷彿使人身臨其境,加之與其餘諸國君王的務虛不務實的對比,更使人感受到一代秦國君臣為國家的奉獻。雖然僅讀了一部,仍然能夠引發讀者對於政治較深刻的思考,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要付出血的代價。

  《大秦帝國》是部大格局的歷史小說,這部書中讓我幾度落淚,書中情節生動的描繪以及文字展現出來的穿透力之強,寥寥千字不能盡數表達。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5

  我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聽歷史故事的人,長大以後漸漸開始閱讀一些關於歷史的書和觀看一些歷史類的影視作品。但是有別於一些把歷史當成武俠故事來看的人,我更喜歡真實的歷史,哪怕有時候是非常殘酷的。對於那些以歷史為背景,胡編亂造甚至歪曲歷史的穿越類書籍和影視我是嗤之以鼻的。

  孫皓輝老師用十六年的時間寫下的這部《大秦帝國》是一部歷史小說是一部傑作一部大作,很榮幸能拜讀到這樣的書。這部書讓我對進入戰國以後的秦國和統一六國後的秦朝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和認識。全書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儘量客觀公正的對歷史進行還原,其中也不乏史料中未有記載而全書需要貫通時,作者參入自己對這段歷史個人的觀點和評判,讓全書人物故事緊湊相連,精彩絕倫。

  《大秦帝國》這部書從秦獻公少梁之戰開始至項羽火燒咸陽結束,其中各個階段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在孫老師的筆下生動展現,雖說這是一部歷史小說,其中一些人物關係和出場時間,生卒年月因為創作需要和我在其他讀過的一些歷史書籍中記載有些差異,但為了故事連貫性和填補一些史料記載的空白所需,作者加入了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見解和判斷,使得這部書情節生動,故事緊湊,讓我對這部書愛不釋手。

  小時候,我對秦國和秦朝的瞭解只侷限於課本中一帶而過的粗略介紹,只知道戰國時期秦國出了一個商鞅,他在秦國變法後讓秦國變強,最後被車裂,還出過一個呂不韋,他用計把秦始皇的爹送上王位,最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創立秦朝。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他焚書坑儒,強徵民力修建萬里長城,使得長城腳下白骨如山。還用盡財富建造阿房宮和自己的皇陵。為了長生不老派徐福出海求仙藥。最後被趙高、李斯、胡亥修改遺詔後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讀完《大秦帝國》後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入的瞭解,”暴秦”一說的由來是值得我們去深思,而“暴君”秦始皇是否真的配得上一個“暴”字也是值得去思考。每每看到書中的一些歷史事件如“墳書坑儒”、“修萬里長城”都顛覆了我之前對秦朝對秦始皇的認知,以至於我在讀這部書的時候養成一邊閱讀他的書一邊在網上查閱一些史料記載來對照驗證的習慣。孫皓輝老師用十六年的時間給我們寫下了這部大作意義非凡,值得一看,他對我們乃至後世瞭解中國原生文明,瞭解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是如何從四分五裂變成完整統一的國家,瞭解我們的先祖是如何從奴隸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的轉變有很大幫助。

  孫老師寫的很精彩:六國卑秦,不與之盟。秦孝公立下國恥石,頒下《求賢令》;鐵腕支援商鞅變法圖強。嬴駟車裂商鞅;誅殺復辟;用張儀連橫之策破蘇秦六國合縱,自立為王號曰秦惠文王。秦武王驅逐張儀,攻拔宜陽,平定蜀亂,最後舉鼎絕臏而亡。秦昭襄王啟用範睢白起,遠交近攻,長平大戰,攻破洛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為子孫統一打下了基礎。秦孝文王贏柱,體弱多病,繼位僅僅三日後匆匆離世。秦莊襄王嬴異人又名子楚,以舉國之富報答呂不韋幫其上位之恩。秦王嬴政,鐵腕護法,大膽起用李斯、蒙恬、蒙毅、王翦、王賁、鄭國……最終掃六合而統一,立下傳頌千古的豐功偉業。

  這是一部展現秦國如何從貧窮走向強大鼎盛,再從極盛迅速走向衰亡的歷史大作。一個個歷史人物在作者筆下鮮活生動。勵精圖治變法的商鞅,口若懸河的張儀,能文能武的孟子,堅強不屈的藺相如……一個個成語典故也在這裡盡情展現,孫臏的圍魏救趙,範睢的睚眥必報、遠交近攻,呂不韋的奇貨可居,趙高的指鹿為馬,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墨子、莊子、荀子、孟子、鬼谷子、韓非子、尉繚子,百家爭鳴。這是一部看完讓人心血澎湃的書,這是一部看完讓人陷入沉思的書,這是一部讓人受益匪淺的書,這是一部讀完讓人心潮澎湃的書,這部歷史大作定可傳世!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6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於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於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

  一個文明的創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造力的。大秦帝國,有著與後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才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後人所忽視的,在後來歷史中所缺失的。因此,這些東西,才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為,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造奇蹟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大秦帝國》正是透過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眾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為現實,所有的這一切,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7

  前兩天,同事推薦《大秦帝國》,於是就找來看看。

  這是一部雄渾、厚重、沉鬱的書,這是一部輕鬆、熱血、青春的書,這是一部怎麼形容也不為過的書,因為它敘述的內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為它描繪的時代呈現了太多的元素。

  讀這書的時間,我非常快樂也非常感懷,這是這部書的魅力,作者筆力蒼勁、描繪細膩,為我們刻畫了戰國時期,大秦的逐步崛起。我的心也隨著書中的情節跌宕起伏: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錚錚誓詞而熱血澎湃;為商鞅大義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懷敬意。

  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體的思想延續,在中華歷史的演變中,最終融合成我們能看見的那些儒道釋法墨等哲學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見卻遺傳在骨子裡的一些勇氣或處事方法。然而,也是在歷史的流轉中,我們也失去了或者遺忘了許多。作者孫皓輝在開篇前言裡寫到:“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卻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與創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國家的脊樑,更多的人甦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關,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山。同耕同戰,浴血何年。銳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秦國這個地處西北,文化和經濟相對落後,被中原諸侯稱為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最終統一了六國。根源在哪裡?在於“大爭之世”求變圖存的毅力,在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田井,開阡陌,除隸農,賞耕戰,刑無等級,不赦不宥”,使秦國率先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換,極大的調動了下層人民的勞動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至此國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雖然有無數人指責秦政是暴政、秦國是虎狼之師,但是我們應該處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考慮,秦法無疑具有時代的先進性。法家在大秦裡面出盡風頭,而後世獨尊的儒術被摒棄在一旁!諸子百家都對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為商君。因為秦國近200年堅持法治,而在戰國中最後脫穎而出,六國拍馬難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策略,是秦國在人才戰爭完勝山東六國,為秦的統一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援。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雖然本國人才不多,但對於招攬山東人才卻不遺餘力。不問出身門第,但凡有真才實學一律委以重任,絕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張儀縱橫家、蔡澤計然家、呂不韋雜家、尉繚兵家都能在秦國成就一番大業。秦國用人之道不在於學派出身,有才利國則用之。秦非人傑地靈之地,歷代的大才絕大部分都來自六國,若非秦國用人之務實,豈能吸引這些人才?相反六國人才濟濟,卻置之而不顧。譬如魏惠王時期,先後放走商鞅,迫害孫臏,鞭笞張儀,無視樂毅。這些都可謂是治國之大才,每一個人之後都曾改變過戰國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國之實才,卻只是禮待像孟子這種所謂的聖人。聖人的大道永遠是摸不著邊際的,講了幾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實現。治國在於務實,所以孟子之道永遠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終導致魏國的衰敗。

  秦國用人之務實還在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為孝公與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會有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相反六國之才大多是懷才不遇,屈原忠心為國卻始終不能得到大用;“廉頗老矣,一飯三遺矢”何其的荒誕,也終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更為荒誕的是韓國派水工鄭國去秦國大興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計”,最終導致秦國的國力昌盛,為之後的滅六國提供了充足的財力支援;戰國的最後一位戰神李牧也因“叛國”的罪名被殺,用人之不信,自毀其長城,趙國最終也將自己送進了墳墓。

  小說以秦獻公的死去作為開端,引出了本書的第一個關鍵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如果說火焰的燎原需要最初的火種,那秦孝公無疑扮演了這一角色。他即位之初,秦國正面臨內外交困的艱難局勢。野蠻貧弱本已是頑強盤踞的痼疾,其他國家的全面敵對,一致仇視更是一把高懸於秦國不屈頭顱之上的三尺利劍。六國卑秦,不與會盟,一個瀕臨崩潰的小國,生還是死,繼續還是終結,這是作者丟擲的的沉重問題。用手段和計謀解決當下的困難只是治標,究竟如何才能完成一個國家的標本兼治。

  法!用法治國!!這是一個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答案。於是,在商鞅的霹靂手段之下,在秦孝公的絕對信任之上,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變法過程中,有反對,有抵抗,有陰謀,有暗箭;有信念,有虔誠,有真情,有血性。作者用揮灑自如的筆墨,把原本隔了簾幕的歷史故事演繹顯得格外曲折起伏,迴轉跌宕。“法”的芽終於在秦國萌發了,可這一切,在大秦帝國的締造過程裡,僅僅是個引,也僅僅只是序幕。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無比的坎坷崎嶇,要改變一個落後國家的面貌並使之重生更是需要付出好幾代人的努力。所幸,在歷史的風起雲湧當中,秦國人沒有退縮,接下去的幾代君王也沒有改變初衷,在百家爭鳴的大格局內,他們始終奉行法家之學,排除各方阻力,把秦國一步步推向了鼎盛的巔峰。而秦國的文明,那在剽悍堅毅的血性土壤上誕生的文明,也最終戰勝了並統一了其他文明模式,綻放出無比絢爛的光芒。

  縱覽全書,剔除宮闈陰謀,政局鬥爭,情感發展,個人興亡,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法”,是大秦帝國得以建造形成的最根本同時也是最大原因,文明的誕生源自於法治的興起,而儒學則不符合戰國之道。針對他的這一觀點,我深感贊同。首先,從先秦歷史來看,儒家之學本就是亡國之論。講求仁義道德,禮讓謙遜,大爭之世,這種論調何能立國?其次,退一步說,儒學即便可用於安邦,也非用於開國。只有用“法”這一冷峻客觀的利器,才能掃除亂世時因人治而產生的一系列失衡混亂,建立全新的國家執行平臺,從而使國家達到一個更高的競爭起點。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法治,而並非依靠人力。作者的這一理念,頗具現實意義。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8

  秦帝國,經歷過從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墮落,最後飛灰煙滅。歷史證據幾乎沒有。

  但是孫皓暉先生卻把歷史證據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寫成了大秦帝國這本書,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這本書裡了,我們不得不佩服孫皓暉先生的勇氣。

  故事的開頭就描寫了秦魏河西大戰,秦朝失敗還失去了函谷關,那時的秦孝公斷指用血在碑上刻了兩個字:國恥。如果要收復失地,就要招賢納士變法圖強。他釋出了一道“求賢令”,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過了好長時間,終於遇到了一代變法奇才衛鞅入秦,為秦孝公講述變法,並說明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兩人談得十分投機,秦孝公便任命衛鞅負責變法,他對秦國的田制和其他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衛鞅非常認真處理所有事情,最重要的是剷除老世族的勢力。

  衛鞅變法後,大秦不僅收復了曾經的失地,還抗擊了的山東六國,包括最強大的魏國,衛鞅被封為商君。眼看秦國將要一躍而起,進入天下強國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這位勵精圖治的君主沒有看到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衛鞅也被反對變法的老世族們車裂了。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衛鞅的新法,使秦國的強大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輝煌,而是永遠。其實衛鞅的死這裡面也有秦惠文王在幫忙老世族車裂衛鞅,因為他想把秦國的實力拿到手,暫時讓朝局穩定,最後老世族還是被惠文王殺掉了。

  後來,這部小說又生動地描寫了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秦趙長平之戰、呂不韋棄商從政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直到秦國一統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當然,《大秦帝國》並不是到秦始皇的大一統事業,如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井田制等,孫皓暉在《大秦帝國》中的寫作手法也令人心醉。無論是不同人物的說話風格,就連那麼一點點的想法都有描述。細節部分寫的非常完美,孫皓暉的認真透露到書的每一部分。

  《大秦帝國》如此引人入勝,我花費了上個學期和整個假期去咀嚼消化,而作者孫皓暉為寫這部書,整整十六年,他將自己生命中最珍貴、最年富力強的時光奉獻給了這部書。感謝孫皓暉寫下了這部宏大的歷史鉅著,揭開了說秦政是暴政的假話,也告訴我們很多道理。

【《大秦帝國》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