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絕地之音》教學設計

《絕地之音》教學設計

《絕地之音》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絕地之音》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領略黃土高原的獨特風貌,領會“絕地之音”的深刻內涵,體會作者心靈的巨大震撼。

  2.品味文字質樸而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對黃土高原這方土地和當地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山溫水軟的江南孕育出的是曲調清麗優雅的評彈,而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孕育出的就是氣衝雲霄的秦腔。

  2.在黃土林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家馬步升聽到了“絕地之音”。這又是怎樣一種曲調呢?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二、作者簡介

  1.課本第68頁註釋①;

  2.馬步升散文對歷史如數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鮮明。有評論家指出:“馬步升散文中,那種來自田野的生氣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軟蒼白的溫室散文所不可比擬的。”

  三、學生自讀課文,考慮以下幾點

  1.文意概括,並關注一下層次問題

  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導師徒步考察長城的一次“音聲奇遇”,還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自己追蹤和捕捉“絕地之音”的獨特經歷和體驗(第6段以下)。

  2.第1段能否刪去,直接從第2段寫起?

  四、品讀課文第一部分(第1段)

  1.這總體上是個倒敘的開頭(其內部卻是順敘),主要寫7年來魂牽夢繞於“絕地之音”,一種與他人分享的慾望強烈地衝擊著心扉。魂牽“絕地之音”

  2.“遊歷了……諦聽過……但……”,採用的是襯托手法,以“我”的遊歷之廣、聆樂之多,突出了“這串無詞無調的歌聲”給“我”以入骨透髓的震撼。

  3.段末處,作者引用海子的詩句,經典地表達了與他人共享審美幸福的強烈願望。

  整個第一部分,反覆強調的是“絕地之音”給作者強烈的“心靈”“震撼”。

  五、品讀第二部分(第2―5段,寫“邂逅絕地之音”)

  (一)第一層(2―4段),寫曲折向絕地。

  1.第2段寫“我”與導師進入典型的“黃土地”,看到長城之“懸城”奇觀。作者為什麼“心整日被強烈的地震撼著”?

  黃土林的猙獰、迷茫和蕭索,長城的“威風壯觀”,給作者心靈造成了強烈震撼。

  2.抽讀第3段。分析:

  (1)本段先寫遠古靈感的注入身心。“整日裡見不著生存在現時現地的人”,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既說明地遠路偏,人跡罕至,也為後文絕地聞音的幸遇作好了鋪墊。

  (2)“在自然輕描淡寫的惡作劇中,人竟是如此的疲弱”,輕輕一點,就暗示出什麼意思?

  自然是值得人類敬畏的(與下文聯絡,人“疲弱”但也頑強)。後面的“仰面一望,不由倒吸幾口冷氣”,這固然是由於山陡路斷,其實更是人類中的清醒者源自心底的對自然的拜服。

  (3)“必須趕在天黑前翻過營盤梁找到借宿的人家”,一塊饅頭、半壺涼水“是我們師徒的生命呵”,這是身陷絕地時的絕對印象,永世難忘。

  3.第4段的“這時,一個場景牢牢地攫住了我”,匯出下面的精彩一幕。

  (二)第二層(第5段),寫絕地聞絕調(或“絕唱”,可理出三層)。

  1.從“面前又是一條大溝”到“拴在山體之上”,寫發現絕地。這裡的“絕地”,特指那個打碾莊稼的“歌手”發出絕地之音時所處之地。

  這是廣義絕地“黃土林”中的一塊小小平地,是絕地中的絕地。

  2.它“絕”在哪裡?

  “一眼望不見邊沿的溝坡”的總體特徵是“破碎而陡直”,“陡直”就不可能“平坦”,所以“滿溝坡只有一塊平地”,這“只有”的“一塊平地”當然奇絕了。

  這還只是從形成平地的機率太小的角度,突出其“絕”。更能吸引眼球的是這塊平地狀貌之奇絕,原來它是由三把“水刀”切割而成,“岌岌懸於三面陡崖之上,餘下的一面如一根細繩拴在山體之上”,真讓人為之捏一把汗。(動詞的賞析:“迎面斬斷”“斬”,寫出水的力量很大。“劃出一道深達百米的危崖”“劃”,山崖高峻而陡峭。“山坡上湧下來的洪水則從兩面切割下來”“切割”,洪水來勢兇猛,山崖險峻。“岌岌懸於三面陡崖之上”“懸”,平地位置高,地形危險。“餘下的一面如一根細繩拴在山體之上”“拴”,地勢極為險要。)

  平地之平坦卻生於陡直峭險之中,確實是一種奇觀。還有,如此陡險之處,生存肯定是艱難的,“山坡較平緩處,鋪展著有耕種痕跡的山坡地”,除了說明山民的勤勞外,也說明這是人類生存的絕域(優質的可耕之地太少)。(對“絕地”的理解,就平地的地理特點而言,是指“極險惡的地方”;而對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可以說是“絕境”。)

  3.從“距平臺不遠有兩棵山椿樹”到“只要走歪一步……”,寫發現絕地之人。“樹下有幾孔土窯洞……或站或臥”,完全是一派恬然平和的農家景象。

  這大概就是人類生命力的見證,是生命為尋求生存、發展空間而“無孔不入”的例項。

  4.從“那人高揚起手臂”到段末,寫驚聞絕調

  絕調的出現,必有先兆,“那人高揚起手臂……也歡樂了幾分”,就是發聲前的情緒醞釀;“突然,那人唱了起來”,“絕地之音”終於登場亮相了(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六、佈置作業

  1.熟讀全文,特別是第5段;

  2.思考以下問題:

  (1)既然作者對親歷的絕地之音有“震撼我心靈”“刻骨銘心”的感受,為什麼後來向朋友描述此番經歷時對它的“真實性也發生了懷疑”?

  這番經歷太特別、太罕見了,又過去了好幾年,所以現在想起來有一種似真似夢的感覺;作者對其魂牽夢繞,急於同大家分享,由此也更顯出“絕地之音”不同凡響。

  (2)文中廣義上的絕地即“黃土林”有哪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寫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自然景觀有絕地上溝壑縱橫,如同迷宮,又有晚秋朔風。人文景觀有懸長城,一系列秦漢邊卒的遺蹟。作用有四:渲染環境,突出“絕地”中的“絕”;突出時空的亙遠,引發人們思遠追古的情懷;突出行走絕地的夢幻感覺與艱難狀況;為下文寫幸遇絕地之音作充分的鋪墊。

  3.預習思考:作者在吊足了讀者的胃口後,拋給讀者的竟然是無詞、無統一曲調的令人失望的“作品”。這屬於什麼寫法?

  第二課時

  一、問題思考

  1.齊讀第5段。明確:其實,這是欲揚先抑。這首“只有一種內在的音韻連續在一起”的絕調,給作者的藝術衝擊力是巨大的。

  2.古樸稚拙的“歌”,配以一個宏闊蒼遠的背景昏黃的夕陽塗抹下的無邊的黃土壑,確有一種顛覆常規的審美標準的衝擊力。為什麼呢?應當說,是因為主客體的碰撞契合效應。

  作為欣賞客體的絕調,是農耕者在勞作中的自然的情感宣洩,是絕對原生態的“聲樂”,歌聲的製造者沒有任何功利的訴求,也沒有任何藝術和造作,當然也沒有能夠意識到哪怕是潛在的聽眾。

  作為欣賞主體,“我”在繁麗的現代社會中,從來沒有聽到過如此質樸淳厚的樂音,“我”對捏著細嗓、憋著粗喉的`聲樂秀,早已厭膩,心中呼喚著“全真之音”,而它就在那一刻突然從天而降,豈能不大喜過望,豈能不心靈震撼!(“絕”的含義:①斷絕;②走不通的,沒有出路的;③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絕唱”之“絕”,應取“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的意思。)

  3.真正令作者感動的是否是歌本身?為什麼?

  令作者為之驚歎的是生命力的偉大(人處在絕地之中時迸發出的堅強的生命力),歌只是一種形式、載體。

  二、學習第三部分(第6―8段)

  1.大意概括:探詢絕地之音(實際上寫的是探詢而尚未有得的過程)。

  2.朗讀第6段。明確:寫探詢絕地之音,旨在尋找其文化遺脈的歸屬

  文化散文的特點:它不能在遇上絕地之音後只作純藝術上的感想,它必須進行歷史文化的追問,使思考向時空的縱深延展。

  從一連串問題中,我們可以讀到文化尋根者的急切和執著。

  3.第7段:探詢的執著也好,徘徊於疑與信之間也好,實際上都襯托出了絕地之音的感染力量之巨大。

  4.第8段承上啟下,簡潔地過渡。

  三、學習第四部分(第9―10段)

  1.大意概括:捕獲絕地之音(這種“捕捉”是以“自我印證”“自我領悟”的形式完成的)。

  2.朗讀第9段。明確:兩者是心靈的對接,是心絃的和鳴,是生命的通感,是情境、心境的遙相呼應注意文中的“滿地都是與生命無緣的荒漠”,這也是“絕地”(生活的絕境)。

  3.從第10段看,“我”對絕地之音的理解、領悟有兩層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是絕唱對於絕地的依賴(非此絕地,不能引發絕唱),而“絕唱,永遠是絕地的宿命”,似可理解為正是絕唱表現了絕地生命力的張揚(在絕地中唱出的也只能是、也必然是絕唱)。

  二是絕地之音本質上說就是生命本身,是無語無理性之境地“真實生命的展示”。(既是“無語無理性之境地”,既是生命自然而真實的展示,那麼“廢詞失調”才是合理的。)

  4.作者在《浪漫的高原》中寫道:“因生之可貴,求生本能方顯得壯麗恢弘;因生之艱難,才使生命本體萬分珍重生命。這是一方生命內涵博大精深的世界。”

  可移來說明“每一個音符裡都透射著生命的全部內涵”。

  該文主要有兩個主題:生命力的偉大(在險要陡峭的絕地上,就在作者為那人緊張擔憂時,那人反卻顯得樂觀自然,“高揚起手臂,鞭梢也張揚起來,騾子和碌碡也歡樂了幾分”,突然間還唱起歌來,身處極端惡劣的環境卻仍然堅強樂觀地活著);文化探尋。其主旨深刻而博大。對於這類散文我們怎麼把握其主題呢?吃透文章內容;從散文以小見大的特點著手。

  四、討論課後練習

  “歌聲”發於有著悠久厚重歷史的黃土文化下的絕地,它是生命的豪邁表達和野性張揚,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態,天然地具有真實、質樸、醇厚的品質。

  五、佈置作業

  1.選聽一段音樂,寫一個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2.預習《可以預約的雪》。

  我看選修課:

  新課標對選修課程的基本要求是:體現基礎性,應該致力於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語文教學首先要有課程意識,充分認識語文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高度統一。其次要有教材意識,理清教材的體例特點和價值取向。再次要有教法意識,教學有法又教無定法,選修課的教學重在拓展與提升,應關注對學生作為自由個體的閱讀取向的引導和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效率,提升審美情趣。比如教學《絕地之音》,就應把它置於“專題”這個系統中進行既有宏觀意識又具個性色彩的解讀,透過瞻前顧後,進行有效整合,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人文素養,領悟苦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禮讚生命力、文化探尋是散文作品常寫常新的重要主題;理解情是散文的生命所在,真情才能出美文;感受其厚重深沉的藝術魅力,賞析作品選材出奇、感悟獨特的個性特徵。

【《絕地之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