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讀後感

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讀後感

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代教育名家,用32年時間思考教育這個大話題,所得出的成果影響可謂深遠。後人對其教育思想理念也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就是其中一部。未來得及捧讀全篇,但僅是閱讀“教師發展”一章,就有許多收穫。其中獲益最多的就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於學生求知心態的把握以及對教師做出的要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是帶著求知慾去學習的。同時,他們的性格中保有樂觀主義,因而願意去接受很多新事物、新知識,也願意去嘗試很多新體驗。然而,許多老師把學生的一些求知表現視作無理取鬧,一味地責備和“糾正”他們的行為;而對於一些所謂“常識”的知識,老師把它們當作學生理應知道的知識,而不加以細心的講解,學生記不住或答不出相關問題的時候就只是指責。在這些老師眼裡,這樣做會使學生會更加地努力學習,更加努力地表現;然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樣會扼殺學生的樂觀主義精神,讓他們漸漸對指責漠不關心,更可悲的是,這樣做還會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厭惡心理,不願意去接受新知,這對於他們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我對這部分感觸較深,這與我實際的教學經歷不無關係。在我給低年級書院的學生講授人文知識的時候,他們一開始對於人文知識,尤其是宗教這一方面並不感興趣,甚至課堂上出現不少走神、打瞌睡的情況。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原本也打算透過一番嚴厲的說辭,讓他們認真聽課做筆記,但我轉念一想:這樣的方式一旦使用,有可能會使學生對聽講產生不耐煩的心理,而我就必須再次使用同樣的方式維持課堂的順利進行,這樣不僅浪費時間,對於學生接受、理解知識概念也不見得有好處。同時我也注意到,他們有時會對我講的一些點提出自己的`問題,說明他們對我的課程內容仍然抱有好奇心。我抓住這一點,在後來的課堂中不時就他們提出的問題進行拓展延伸,這樣一來他們的興趣被提起來了,課堂就開始顯得活躍。雖然他們的筆記還是需要我的督促才能完成,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求取態度。一個學段的課程結束之時,其中一位同學還選用我講授的這部分內容作為自己的個人展示內容,讓我感到很高興。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之後,我對這部分實踐更具有信心:課堂管理有時不是透過整肅紀律來實現;將自己的課程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調整,充分利用學生的樂觀精神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是一種有效、甚至是更根本的課堂管理方式。

  就教育學生而言,蘇霍姆林斯基還對教師提出:讓學生體會到他和老師不是冷冰冰的師生關係,老師在他面前應該展現出活生生的人格;但同時老師要學會控制自己對學生的失望和挫敗感,不讓這種情緒顯露出來。我認為這一點對於所有老師來說都是一種點醒。雖然老師也是普通人,有自己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教師這份職業決定了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情緒,都會影響到他的學生。我們無法揣測我們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就應該更加謹慎。如若讓學生覺察到了老師對自己的厭惡和不滿,學生或可能是更加自卑,或可能是對老師產生同樣的厭惡的心理,這些對於師生關係都是不利的。學生的行為不正時,我們更應該就行為本身進行評判,讓學生理解這種行為的後果;而不應該將其過於牽涉到學生的人格品行問題,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度的傷害。

  人說“三思而後行”,作為能影響學生的教師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還有很多很多,我從中體會到的“審慎”只是一小部分,但這份審慎或許就是激發學生求知、形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石。

【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