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傳統民居房屋建築介紹

傳統民居房屋建築介紹

傳統民居房屋建築介紹

  白族民居建築藝術

  一、白族民居的建築

  白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這裡山高谷深,山地面積佔全省面積的絕大部分。白族和雲南的其他少數民族不同,她是一個定居的農業民族,並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生產活動。因此,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的平壩地區。由於水稻種植需要水源,因此,白族居住地區一般都有湖泊、河流分佈,水利灌溉較為便利。另外,也有少量白族分佈在山區和半山區。從總體上說,白族以村鎮為單位居住。白族村鎮內一般都有廣場、戲臺、本主廟等。民房相互毗連,沿街巷修建。如果村中有多個姓氏,同姓的人家一般都分佈在同一街巷。村鎮入口處建有風水照壁,並種有一至兩棵枝葉繁茂的大青樹作為風水樹。村內有若干口水井,有的人家則在自家庭院中鑿有水井。在大理,蒼山十八溪水注入洱海,沿途所經村寨多將支流引入作為生活用水。青瓦白牆的白族村寨如珍珠般分佈在蒼山洱海之間,有如人間仙境,又如世外桃源,田園風光令人陶醉。

  白族民居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築無論是在建築風格還是建築藝術上,都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並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大理、洱源、鶴慶和劍川等聚居區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體現。

  白族民居多為土木結構或石木結構的三開間兩層樓房。整座民居的左、右、後三面都用一尺見方的石頭砌成兩米左右的牆基,其上用土基砌成牆體。有的地方(如大理海東)土質較硬,夯成的土牆十分堅固。而大理海西一帶,富產青石,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區取材,廣泛採用青石為主要建築材料,大理民間"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不會倒"的俗語即指此。石頭不僅用來打基礎、砌牆壁,也可用作門窗頭的橫樑,美觀堅固。用石頭作建築材料,在大理由來已久。據記載,南詔的民居建築就是"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餘,連延數里不斷"。民居的屋面用筒板瓦覆蓋,前面重簷,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木結構部分,屋架四柱落地,在排間之間和樓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後均有一根通穿木枋,稱為"穿枋"。穿枋是白族木匠的一項傑出創造,它把整幢房屋的排架連成一個整體,具有極強的抗震能力。木柱腳多設有柱石,以防潮溼。在整幢民居中,雙層重簷是主要的特點,科學實用。樓上的屋簷下通常有一個平臺,可以掛曬糧食,放置花木,同時可使陽光進入,適宜居住。下層屋簷前伸,可以保護房屋的木結構部分不受雨淋,底下寬闊的臺階走廊則成為全家人的重要生活空間。三開間的房屋中,中間為堂屋,裝有六扇木雕格子門,平時只開兩扇,有紅白喜事才全部開啟或取下。堂屋內設有神龕,一般不住人,一般僅作為接待賓客之用。兩側房屋住人,樓上房間通常作儲藏室,人口較多的家庭有時也住人。

  從院落佈局、建築結構和內外裝修等基本風格來看,白族民居與中原民居建築有著傳統上的承襲。由於自然環境、審美情趣上的差異,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顯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以北京四合院為例作大致的比較,首先從主房的方位來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為貴;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東,這與大理地處由北向南的橫斷山脈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壩子的特點有關,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東。白族的建築,喜歡依山勢定主房,主房兩邊的房子叫耳房。主房多數坐西朝東,因為,太陽從東邊出來,最先照到屋脊上,優先享受太陽的光輝,統領整個院子。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層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兩層。

  白族民居大門

  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開間主房前兩側,配上廚房、畜廄,圍上圍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見的民居格局。白族民居的大門大都開在東北角上,門不能直通院子,必須用牆壁遮擋,遮擋牆上一般寫上"福"字。比較富裕的家庭,尤其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大理壩子以及鶴慶、洱源的部分地區,在民居結構上更為講究和豐富。這些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民居結構如"兩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都較為完整,建築藝術也較高。在大理壩子,"三坊一照壁"最為常見,並以其特有的建築風格,成為白族建築藝術的代表形式。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開間房屋和一個照壁加圍牆組成的院落。中間為正房,兩側為耳房,正房對面的北側留出大門,正中立一堵照壁,故有"三坊一照壁"的稱謂。"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結構的民居建築,比"三坊一照壁"更為龐大複雜。所謂"四合五天井",是以四幢樓房為主組成的院落,兩幢樓房的交接處另建一座小耳房和一個小天井,加上中間的一個大天井,共有五個天井,故名。"六合同春"則是兩個院落前後相連,每幢樓房之間,以及樓上樓下,都有走廊全部連通,因此又有"走馬轉角樓"之名。由於這兩種民居結構龐大,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一般家庭無力建造,因此這兩種民居建築主要只分佈於白族地區經濟最為發達的下關和喜洲兩地。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山區以及怒江州的部分白族聚居區,還有"木楞房"和幹欄式的民居。但這兩者在白族民居中並不具有典型意義。

  二、白族民居裝飾藝術

  白族的民居建築,之所以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不僅體現在民居的建築結構本身,還體現在與民居相關的各種裝飾、繪畫、雕刻、詩文等方面。白族的民居建築,十分強調建築的藝術性。整個民居都精心進行藝術裝飾。白族一切建築,包括普通民居,都離不開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木雕多用於建築物的格子門、橫披、吊柱等部分。卷草、飛龍、蝙蝠、玉兔,各種動植物圖案造型千變萬化,運用自如,更有不少帶象徵意義的,如"金獅吊繡球"、"麒麟望芭蕉"、"丹鳳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圖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們還特別擅長作玲瓏剔透的三至五層"透漏雕",多層次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都表現得栩栩如生。

  "粉牆畫壁"也是白族建築裝飾的一大特色。牆體的磚柱和貼磚都刷灰勾縫,牆心粉白,簷口彩畫寬窄不同,飾有色彩相間的裝飾帶。以各種幾何圖形佈置"花空"作花鳥、山水、書法等文人字畫,表現出一種清新雅緻的情趣。在白族民居里,對門樓和照壁的裝飾尤其引人注目。門樓是院落的大門,它綜合採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多種裝飾材料和手段,是一座飛簷串角、斗拱重疊的綜合性藝術建築。它的枋、檀、椽、梁縱橫交錯,結構精巧,雕刻玲瓏剔透,彩繪圖案明快優美。整個門樓富麗堂皇,古樸和諧,均衡對稱,美觀大方,富有立體感。照壁的裝飾也很別緻。壁面用白灰粉刷,壁頂多覆蓋灰瓦、青瓦,偶爾也用琉璃瓦。瓦簷飛翹,極具動感。在雪白的照壁上,或繪壁畫,或題詩詞,或鑲精美的大理石屏。照壁腳底砌有花壇,種植茶花、緬桂等花木,花壇底下放置盆景。照壁上的題字題詩,最能體現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白族民居庭院的地面用青石板、大理石板以及鵝卵石鋪成,並構成各種圖案,清新雅緻。從美侖美奐的大門步入花香四溢、幽雅恬靜的庭院,頓時使人神清氣爽。一座座青瓦白牆的"三坊一照壁",散佈在蒼山洱海之間,構成一幅優美絕倫的田園圖畫。

  白族人民喜愛養花,家家戶戶都在家中種植花卉。種花愛花是白族的傳統美德。因此,花也成為白族民居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多數人家的天井裡一般都砌有花壇,種上幾株山茶、緬桂、丹桂、石榴、香櫞等喬木花果樹。花壇邊沿或屋簷口放置蘭花等盆花。大理古城中的白族,幾乎家家都有花園,戶戶都有盆景。有的還在院內築有水池,內建假山。院內一般都安放著大理石的桌凳。整座花園設計別緻,小巧玲瓏但又清幽雅靜,體現了白族地區特有的園林建築藝術。

  白族房子的佈局,講究嚴謹對稱,照壁就是填充四方房子中缺一方的空白,使整個院子顯得協調美觀,勻淨得體,典雅莊重的重要部分。它既鮮明地反映白族人的審美情趣,也充分表達了白族建築風格的適應性和民族性,凝聚著白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

  白族照壁不僅建在家中,凡是有空地,或是需要襯托景緻、表達一定文化意義的地方,都可以建照壁。這些照壁,有的頌揚功名,有的祈求幸福,有的驅邪避災,也有的是讚美家鄉風光。圍繞這些方面,照壁上可書寫"功名顯達"、"吉祥如意"、"山高水長"、"天賜良機"、"琴鶴家聲"、"耕讀傳家"等,但最為常見的是"風花雪月"、"玉洱銀蒼",體現了白族人對家鄉秀美山川的熱愛。大門外空地上的照壁,多按照壁朝向來來書寫題詞。照壁朝東就寫"紫氣東來",照壁朝南就寫"彩雲南現",照壁朝西就寫"關西世第",照壁朝北就寫"北厥恩光"。

  一個村子往往要立一個照壁。以洱源縣為例,起鳳村照壁上書寫"造福於民",鳳翔村中和大照壁上,書寫"鳳起騰蛟",源勝村大照壁上,則沒有寫字。村中的老人,經常聚會在照壁下乘涼,聊天,議論鄉規民約,那些賣零食的老媽媽,也把小攤子擺到照壁下,趕個熱鬧。

  洱源縣鳳羽壩子東面有一個又高又大的照壁,映襯著整個壩子,上書"輝映山川"四個大字,是大書法家楊立本的手筆,至今仍熠熠生輝。

  書院門前也立有照壁,鳳翔書院照壁長13米,厚1.27米,高10米,建於明朝,是大理州內最古老的照壁。"起鳳書院"的照壁長12米,厚1.28米,高10米,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上書"教育救國"四個大字。

  白族本主廟前也有照壁,起鳳村本主廟照壁,上書"威鎮華聰",源勝村本主廟照壁,上書"威鎮羅峰"。華聰和羅峰,俱指高大俊秀的山峰。

  寺廟也立照壁,靈鷲寺照壁,上書"鷲嶺祗園";鶴林寺照壁,上書"鶴林仙都";龍華山照壁,上書"龍華毓秀";帝釋山照壁,上書"帝釋名山";觀音山照壁,上書"慈雲廣被"。照壁上都寫四個大字,非常醒目。照壁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訊,成為白族地區特有的人文景觀之一。

  三、民居的建造程式與禮儀

  結婚和蓋新房是白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所舉行的儀式也最隆重。

  白族建房是很講究坐向的,雖然現今房屋結構有了一些變化,但"正房要靠山,才坐得起人家"的思想至今仍影響著一輩人。在選擇建房位置時,一般都要使正房後端正對著他們認為吉利的山巒。

  賀新房當天,午飯之後,親戚朋友拎著豬頭、雞,身後揹著饃饃、米花團、紅糖、米糕,來賀新房參加上"喜梁"儀式。這是親戚間的禮節,在架新房時必須按規矩送禮。

  下午約一點半左右的時間,人們將早已準備好的寫著"新廈落成增秀氣,華門安居廣財源"、"發奮起華居,自力建家園"等字樣的對聯,先北後南地貼在立柱上。貼對聯還有講究,白族認為,"天上雷公為大,地上北邊為大",所以貼對聯必須從北邊開始,從北到南,否則犯了規矩是不吉利的。之後,將一張八仙桌在拜梁堂中擺放好,拜梁堂設在新屋架的中隔間,也就是正房中。擺好八仙桌,隨後拿出事前準備好的八卦圖、"龍水"、放有"五穀"和少許錢銀的寶瓶、豬頭、公雞、米花團、碾細的香茅草、饃饃和滿滿一斗米以及木匠用的尺子、剪刀、鑿子、鋸子、斧頭等,一併供在了八仙桌上,並點上香。

  下午兩點多鐘,"喜梁"做好,木匠師傅把已染成紅色、披有紅布的"喜梁"橫放在八仙桌前的木馬上。一陣鞭炮聲過後,主祭人手提公雞口中唸唸有詞,繞著供桌和"喜梁"走一圈,然後將雞冠掐出血來,滴在"喜梁"中間,這叫"開光點血"。隨後將八卦圖和寫有"紫微高照"的橫幅貼在"喜梁"正中。之後披紅掛綵的房主人夫婦到供桌前磕頭敬酒,隨後眾親戚也依樣進行叩拜。磕頭叩拜結束後,兩個木匠師傅腰別木錘,手拿染成紅色的麻繩,分別從左右兩個木梯上爬上房頂,邊爬邊念:"小小梯子你莫搖,上了一臺又上臺,一臺跟著一臺上,一臺更比一臺高;左邊抱你金玉柱,金玉柱上生貴子,右邊抱你互助梁,互助樑上新建房;左一上來右一步,連升三級,步步高昇;手提紅線繩,腳踩仙人橋,天上掉下一對紅線繩,哪個接著?"所謂的"喜梁"就是中隔梁,木匠師傅上到房頂中梁位置後,分別從左右兩邊走到事前搭好的"仙人橋"中央,放下紅繩。下面的人把紅繩系在"喜梁"上後,屋頂的木匠師傅就往上提喜梁,一邊提一邊念:"一對童子來敬喜,八大神仙來踩梁。中梁你在山中做樹王,今日遇你黃道日,魯班弟子用你做中梁。金錘響,銀錘震,金錘響你驚天動地,銀錘響你四季平安。""喜梁"安好後,木匠師傅把事先準備好的"龍水"澆在"喜梁"上,把用紅布包起來的寶瓶用紅絲線掛在"喜梁"正中,同時口中念道:"接著主人一壺水,水是什麼水,水是五龍水;今日遇你黃道日,魯班弟子用你做敬水,左邊敬你金龍頭,右邊敬你銀龍尾,龍頭龍尾一起敬。"在村民們的眼中,"喜梁"是由兩條龍組成的,中間掛上寶物,意味著二龍戲珠,吉祥如意。房屋蓋成後屋頂翹起的兩邊(白族工匠稱之為屋脊起水)被村民們視為龍的兩尾。掛完寶瓶、敬完五龍水後,木匠師傅又把繩子放下來,將親戚送來的饃饃、五穀、米花團、硬幣等吊上房頂,舉行拋饃饃、硬幣儀式,一陣鞭炮聲過後,木匠師傅喊道:"接著饃饃。"只見房主人家的老父親系上圍腰,站在中央,做好接饃饃的`姿勢。這時木匠念道:"接著主人喜粑粑,白似雪米笑像花,今日遇你黃道日,接著的榮華富貴,接不著的富貴榮華。"隨後拋下饃饃讓主人接。主人的饃饃拋完後,木匠師傅念道:"主人家元寶,散給眾人接,老人接著長命百歲,男子接著發大財,學生接著學習進步。"同時拋下饃饃、米花團、五穀、硬幣、下邊的男女老幼遂一窩蜂上去搶接,歡聲笑語,烘托出白族賀新房的熱鬧和喜慶。

  白族的民居建築藝術,是白族人民根據特定的自然環境所作的傑出創造,充分反映了白族勞動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審美追求。散佈在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村寨,青瓦白牆,綠樹繁花,精緻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諧,宛如一幅優美的水墨山水畫。再配上村寨周圍美麗的田野,構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家園。

  四合五天井 白族民居的建築形式

  三房一照壁 由三間兩層組成一個建築單元,即由三棟帶廈的房屋和照壁圍成一個院落,庭院中種植花木。正中為主房,比兩邊房屋高,在主房和兩邊房屋相交處各有一個漏角天井,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個院落,所以又稱“三合院”。這類民居在白族地區最普遍,給人以舒適華麗、綽約多姿的印象。院內各處裝修都用木料,極其豐富華麗,千姿百態,互相爭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由四棟帶廈房屋組成,有四個院落,其中四棟房屋中間的院落最大,每兩房子相交各有一個漏角天井,共四個,較小,故稱“四合五天井”。房子都為三間兩層樓房,正房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兩層。除大門外,有的人家習慣用一個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廂房山牆上開二門通達廂廓。在洱源、鄧川等地區,還將正房漏角的樓房作鋪子,面向街道,大小門可出入。在劍川、鶴慶等地區,有的將大門開在廂房次間上,以便安排寬敞的門廓。其他各地除無照壁外,與“三房一照壁”相同,注重內部裝修,富麗堂皇。

  重院民居常以“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為 單元,根據不同地勢,作縱向或橫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單元組成重院。其體形規整、對稱、嚴謹、宏敞、是富裕之家常採用的民居建築形式。便於弟兄分居,滿足長幼有序、等級分明的白族傳統居住要求。

  兩房一耳 又稱兩向兩房,即由兩方帶廈的房屋組成,一般正房向東,耳房問南,和相對的照壁與圍牆組成院落。在兩房相交處有一個漏角天井,沒有房屋的兩邊,多以正房相對的 一邊做照壁,耳房相對的一邊做圍牆(或蓋簡易房子作畜廄和廚房),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房三牆 即由一方帶廈的房屋和三面圍牆組成院落,房屋左右兩邊各有漏角一個。這類民居主要為人口較少或經濟力量單薄的人家所建。 另外,居住在城鎮的沿街居民,建築房屋時,常以沿街一 面的房屋做鋪面。經營土雜百貨或開飯館,其房屋建築形式均 採取上述幾種形式。

  白族建築的照壁

  來過雲南大理的人會發現,在白族民居中有一個獨特的建築形式——照壁。照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因此白族民居正房院落對面的圍牆,一般都要做成照壁。

  照壁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式樣有獨腳照壁和“三滴水”照壁兩種。獨腳照壁又稱“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壁頂為廡殿式,為仕宦人家選用。“三滴水”照壁壁面分成三段,左右兩邊稍矮,大小對稱,中間段較高,形似牌坊。這種形式多為民居普遍採用,其寬度等於院子的寬度;中段的高度約等於廂房上房簷口的高度,左右段的高度等於與廂房下重簷間的“封火牆”等齊。

  照壁本身各段的高度比例,均隨院子的寬窄而變化,給人以外形比例均稱、體態敦厚的優美感覺。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大多建有飛簷,還非常重視裝飾,一般在照壁的周邊繪有各種彩色圖案;在照壁的中間區域繪製各種式樣的山水圖畫,或題寫寓意美好的詩詞歌賦,或鑲嵌精美的大理石圖案,使照壁顯得高雅秀麗,充滿文化內涵。

  照壁題字內容,一般為四字題辭。如仕宦人家多題書“科甲聯芳”。“世人書香”等,趙姓一般題書“琴鶴家風”,楊姓題書‘清白傳家”,張姓題書“張公百忍”,李姓題書“青蓮遺風”,王姓題書“三槐及第”,何姓題書“水部家聲”,董姓題書“南詔宰輔”等等。有的人家根據照壁方位題字,如院落之東的照壁題書“紫氣東來”,南邊的照壁題書“彩雲南現”,背山靠海者題書“蒼洱毓秀”等。照壁前面還有花臺陪襯,花臺多用彩花大理石或雕磚砌成,內栽花木,旁邊臺欄上還放置各種盆花、盆景,各種花卉因季節交相開放,香氣襲人,環境優美。

  千金門樓四兩屋

  四堡鄉霧閣村的子仁屋門樓

  連城縣四堡鄉的古民居建築,都有一座別具特色的主門門樓。當地有“千金門樓四兩屋”的說法,門樓事關整座房屋的風水取向和屋主的家境、地位和文化修養,可見門樓建築在民居中的重要地位,

  四堡門樓以磚土結合構建,呈八字形,門兩邊的護牆各向外斜伸出約1米,頂蓋琉璃碧瓦堆鬥,飛簷翹角,鰲頭塑以獅子或麒麟;兩邊塑以卷花紋飾,也有塑飛龍舞鳳的。兩側壁塑繪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門櫃上方書上遒勁雄健的題詞,如“雲峰拱秀”、“菁花繞境”、“嵐光西映”等富有詩意的華麗詞語;也有寫堂號的,如“中田”、“梅園”、“碧清堂”等。門的兩邊則是表現吉祥、幸福和安寧願望,以及表現客家精神和理念、忠孝愛國等思想內容的對聯,如“讀可揚名耕足食,勤能創業儉持家”、“禮賢樂善錦世澤,崇德尚文振家聲”等。

  團結村的恆和堂還有兩座門樓並排而建的雙門樓,這樣的設計建築可謂絕無僅有。

  鹽都民居建築風格

  自貢地處川南地區,依地形、氣候特徵,舊時民居有“外封閉、內開敞、大出簷、小天井、冷攤瓦”等基本建築特徵。“外封閉”主要是四周建圍牆,牆上不開窗,周圍有竹林,主要功能是安全和擋風。“內開敞”是指在院內設天井、敞口廳、活動格窗、望樓等,主要功能是為排溼通風,吸收陽光日照。“大出簷”,指院內、街道的的房屋出簷皆寬。院內簷下可曬糧食、掛玉米、堆柴薪,沿街的簷下可擺攤、避雨等。“小天井”,建築與天井佔地的比例在3:1以內,遠低於北方的比例。“冷攤瓦”,即瓦面可透氣,草房頂亦然,以適應鹽鹼地潮溼悶熱的氣候。

  除集鎮外,農村居民多分散居住,不似北方聚為村落。一般鹽商和地主,多在城鎮或田產附近建有三合院、四合院或者大型宅院,少數大戶還在宅院四周建有碉堡,僱傭家丁保護財產。著名的莊園有富順縣城沱江對岸的陳氏福源灝莊園。此莊園為清代奉政大夫陳宏澤的宅第,始建於嘉慶年間。它融衙門、民居為一體,佔地16.7畝,房屋99間,天井48個。內有荷花塘、前花園、後花園、柏樹林、堆山壘石等,門前大壩佔地1.2畝,房屋橫闊95米,建築面積約3600平方米。宅外有河流環繞,密林掩架,內部庭院綠化融為一體。

  在自貢地區,由大鹽商和富紳為首集資興建的寨堡,據統計有74座,在地方動亂時作為避難之所。這些寨堡建在險峻的山頂,巨石為垣,狀如山城,大者周徑5公里,其中堅固險要、規模宏大的有大安地區的大安寨、三多寨等。三多寨為組團式寨子,其寨建在高大的山丘上,四周築寨牆,設寨門防護。寨內的民居是一姓一宅院,按需要配置修建院落。每宅間相距一定的距離,有道路連線,便於互相往來,平時可各自獨立。民國時期,三多寨等因住戶甚多,有許多大型中式和中西合璧宅院別墅,又有水源,形成集市。其餘寨堡由於交通不便,牆垣被拆,已逐步改建成民房。

  鹽工和農民的住宅則較簡單,一般是木骨、泥牆(或串架壁)、瓦屋的三合院,枷擔彎,一條框格局屋側及附帶拖部(依附主牆搭設的附屬建築),用做廚房,農村亦可做豬牛圈。貧窮的鹽工住在井灶附近的窩棚內,有的甚至就在灶旁的鹽包子裡睡覺。貧農和佃農的住宅系簡陋的草房,多為泥牆。有的則以竹茅蒿杆為牆體,住之有風雨飄搖之感。

  上海的民居最風情

  說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庫門。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我國的普通郵票第23組《中國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圖案採用的就是石庫門建築。中國共產黨也誕生在望志路(今興業路76號)一幢典型的石庫門建築中。

  上海素享“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譽。外灘的馬路一側,一幢幢哥特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巍峨大廈展示了建築藝術的風采。同樣,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築也可謂洋洋大觀、多姿多彩。漫步在大街小巷,細細品味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會覺得那獨具神韻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勝收的風景。

  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石庫門裡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

  石庫門建築盛行於本世紀20年代,佔據了當時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還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個多世紀曆史的石庫門中。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牆,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大門採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裡迴響。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細部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臺,總體佈局採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現在,上海注意儲存老的建築,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庫門裡弄被作為近代優秀建築整組儲存。

  上海民居有“弄”的稱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讀不準這個詞的音,其實,“弄”只是有別於街面房子的“衚衕”的通稱。早期的石庫門大多叫弄、裡,就是我們常說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裡、坊、村、公寓、別墅等名號,級別逐次提高。後幾種又稱為新式里弄,居住條件已明顯優於早期的老式石庫門,配有歐式壁爐、屋頂煙囪、通風口、大衛生間等。

  新式里弄住宅出現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後期的租界內,總體上比石庫門更接近歐洲近代住宅的建築風格。建築形式多為混合結構,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別緻整齊,裝修精緻舒適,室外弄道寬敞,樓前庭院蔥綠,居住環境優美,有別於舊式石庫門。

  正面設大玻璃陽臺,使房屋的通風采光條件更為良好;陝南村(原皇家花園,陝西南路151號),1930年由法國天主教會建造,抗日戰爭前該處全是外國人居住,由蝶式點狀型四層住宅組成一個建築群。

  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大樓公寓式民居則體現了近代建築藝術的高雅華麗,能反映上海城市風貌和建築設計師的獨具匠心。大樓公寓集中在當時的商業交通繁華路段,解放前多為中外高階職員居住。欣賞這樣的建築,猶如欣賞一件件藝術珍品。如淮海中路雁蕩路上的永業大樓,採用四方攢頂和轉角處的園形屋頂,形成了大樓獨特的屋面輪廓線。如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樓(東美特公寓),有特色的仿生建築——武康路密丹公寓等等。這些大樓在現代化的建築群中會顯得矮小蒼老,但它們所獨有的滄桑感和貴族氣卻是高樓新貴們無法比擬的。

  在上海的徐匯、盧灣、靜安等區,有一些幽靜的馬路,兩旁都為庭院深深的花園洋房。花園洋房興起於三四十年代,主要滿足官僚、外商、買辦、實業家、藝術家等的居住需求。花園洋房是有著寬闊的草坪、綠樹環繞的浪漫迷人的宅邸,許多以大理石雕像或噴泉為花園的中心,一些高階的洋房還建有網球場、游泳池,以顯示宅邸的豪華。淮海路、新華路沿線路段花園洋房較多。這些住宅有法國式、西班牙式、挪威式、英國鄉村別墅式等,舒適別緻,色彩柔和,可謂千姿百態、高雅氣派。雖然歲月流逝,但那無法掩飾的豪華、那若有所失的神秘,卻令人感慨萬分。

  解放以後,政府新建了“一千零二戶”和“二萬戶”住宅,1951年建造了上海乃至全國解放後的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但這些“火柴盒”式的“工房”構造簡單,內部擁擠,只能解決市民居住的燃眉之急。市區的老房子也因人口稠密成為“新七十二家房客”。隨著城市的逐步發展,上海民居已淡化地域概念,一個個環境優美、風格別緻的居住小區雨後春筍般出現,世紀之交的上海民居更追求舒適性、美觀化、綠化率,它為上海萬國建築博覽會增添了現代藝術魅力。

【傳統民居房屋建築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