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農耕生活》教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農耕生活》教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農耕生活》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以及原始農業的發展。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陳述歷史問題的口頭表達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與分析的學習方法,提高作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透過展示文物圖片及提出問題,積累對原始農耕生活的認識;在學習中,使學生學會應用觀察法、比較法,並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

  3.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 ,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體會人類適應自然的漫長和艱辛,增強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原始農業的發展

  三、教學策略

  教法:圖片分析法、觀察法、比較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匯入新課】教師:第1節課中,我們學習了我國早期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他們如何獲取食物?

  學生:打獵、採集。

  展示圖片(見課件)

  教師:打獵、採集,方便麼?

  學生:不方便。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教師: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有很大的侷限性,至神農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神農播種五穀,人們過上定居生活,人類進入農耕時代。

  人類農耕時代的到來是進步,還是倒退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裡呈現出什麼特色?中國早期的農業又是怎樣發展的?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第2課的學習──原始農耕生活。

  出示圖片(見課件),匯入到新課學習中。

  設計意圖:透過北京人等原始人類的採集和狩獵生活帶來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從採集、狩獵生活步入農耕生活是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非常自然貼切。【講授新課】原始農業的發展

  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課本第9頁至第10頁的內容,回答“原始農業興起的時間、興起地區、發展變化、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誌、興起和發展的意義”等問題。

  教師透過多媒體出示答案。

  過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國的長江、黃河和淮河等流域興起了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古代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址可謂星羅棋佈,而最為典型的代表一個在黃河流域,另一個在長江流域。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

  教師:黃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長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們的生產生活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大差異。讓我們先走進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瞭解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出示圖片,展示問題,讓學生閱讀課本第6頁至第8頁回答如下問題。

  學生回答後,老師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製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長矛、石球,以及魚叉、漁鉤、漁網等工具。

  2.食物有粟、豬肉、狗肉、獵取的動物肉、採集的野果。食物來源主要是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其次為獵取的動物和採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內。

  4.會製作彩陶、樂器、骨針、骨錐、紡輪。

  設計意圖:透過閱讀課本歸納答案的方式,培養學生搜取有效歷史資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半坡博物館的展廳,欣賞一下半坡博物館中的6類展品,瞭解一下半坡人真實的生活場景。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半坡博物館中展品的相關圖片(見課件)。

  設計意圖:透過以上展品展示,讓學生對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有直觀的認識,對原始農業、原始手工業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設計的原因,讓學生明確自然條件是對生產生活狀況的決定性因素。

  教師:我們學習完了半坡居民的社會生活,現在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內容。出示多媒體圖片,展示問題,學生完成,教師展示答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透過複習,結合課本總結歸納出上述問題並能熟練記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落實課本重點基礎知識,透過知識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我們瞭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現在讓我們走進農耕文化的另一個典型代表,那就是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們的農耕生活又是怎樣的一幅場景。

  學生回答後,老師出示答案:

  1.他們的飯桌上會有米飯、豬肉、狗肉、牛肉。

  2.他們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製石器。

  3.他們居住幹欄式房屋。

  4.他們的手工製品有陶器、玉器、樂器骨哨、象牙雕刻、骨製品和漆製品。

  設計意圖:透過閱讀課本歸納答案的方式,培養學生搜取有效歷史資訊、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師:讓我們一起走進河姆渡博物館的展廳,欣賞一下河姆渡博物館中的7類展品,瞭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實的生活場景。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河姆渡博物館中展品的相關圖片。(見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透過展示以上展品,讓學生對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有直觀的認識,對原始農業、原始手工業水平有深刻的認識。在圖片展示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幹欄式房屋的`優點和原因,然後老師再透過課件出示答案,進行講解。

  教師:我們完成了對河姆渡居民農耕生活的學習,現在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內容。

  出示多媒體圖片,展示問題,學生完成,教師展示答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透過複習,結合課本總結歸納出上述問題並能熟練記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落實課本重點基礎知識,透過知識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問題,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師:我們學習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兩大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後,比較一下兩者有何相似之處和不同點。(見課件)

  學生完成後,讓學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師再出示正確答案並加以強調。

  特別指出:河姆渡居民會燒製陶器,半坡人會製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幹欄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區多雨潮溼,夏季高溫,冬季氣溫在零度以上,幹欄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於通風降溫;半坡人居住的黃土高原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涼的功能。)

  設計意圖:透過比較,引導學生掌握並深入理解本課的關鍵知識,使主體知識更條理、更清晰、更系統,便於強化記憶和鞏固。【課堂小結】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透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證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為中國步入文明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為體現課本主體知識,附歌謠一首:

  黃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糧食最早種植粟,

  副食蔬菜魚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紡線織布是才能。

  長江流域河姆渡,

  磨製石器有進步,

  耒耜耕地種稻谷,

  幹欄房子共居住,

  挖井養畜造陶器,

  簡單玉器和樂器。

  設計意圖:共同回顧本課所學內容,理清事件間的內在聯絡,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

  當堂檢測:教師出示課件試題,學生思考回答,然後教師出示答案,以達到當堂達標、當堂反饋糾正的目的。(見同步試題)

【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農耕生活》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