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袁隆平傳讀後感

袁隆平傳讀後感

袁隆平傳讀後感(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袁隆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袁隆平傳讀後感 篇1

  有一本書,讓我回憶起中國的進步;有一本書,讓我懂得許多道理,受益匪淺。這本書就是《袁隆平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所散發的人格魅力是無人能擋的。

  人們心目中的袁隆平,自少年時代便是智慧、執著、誠實、堅韌的典範。因為有了這些美德,他總是以坦然、自信的微笑來面對未來的漫漫人生。他把人生比作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把自己當做一個過河卒子,拼命前進,永不後退。學農,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抉擇。他把自己喻為一粒種子,不管撒在土地上的任何一處,都會生根發芽。在大學裡,他開始接觸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學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爾、摩爾根等的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並對他們每個人的學說進行比較和研究。他以為不應該單純地、被動地去吸收科學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要靠理性來判斷其價值。在他看來,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來不得半點馬虎與虛假。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因為他總是引導人們認識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維,學會懷疑權威乃至教義。當年的青年知識分子袁隆平堅信“沒有錯誤的實踐,只有錯誤的理論”,於是他既肯於學習科學理論知識,又重視科學實踐,所以總能及時擺脫保守思想的束縛,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功成名就之後的袁隆平,在科研事業中,總是努力開釋不絕於耳的紛擾。人毀人譽,概不動心,因為他完全沉浸在開拓創新的快樂之中了。人的一生能夠保持對事業的堅守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這樣的堅守,就意味著戰勝困難和挫折;這樣的堅守,就意味著克服自己的浮躁與見異思遷;這樣的堅守,就意味著必要的放棄。必要的放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獲得。他總是重複著這樣一席話:“愛因斯坦的成就是我望塵莫及的,但我要效仿他的精神,失意時不氣餒,得意時不忘形,分外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終身安於自己的科研事業。”他就是這樣,寒時不心冷,溫時不發燒,總是保持一顆平靜而淡泊的心,以不變之心,應萬變之境。

  《袁隆平傳》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給人以啟迪的好書。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值得我們去推崇,去學習。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說不定你們還可以感悟更多的東西。

  袁隆平傳讀後感 篇2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讀完了《袁隆平傳》。合上書,我的心情還是久久地不能平靜下來。留在腦海中的不再是“雜交水稻之父”的神聖光環,而是老先生身上所散發的人格魅力。

  翻開書,那一段段精彩描寫把我帶到幾十年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他雖為書香子弟,卻志在農業。為探索一種雜交水稻的辦法,使億萬人免於飢餓,袁隆平戰天鬥地,想盡一切辦法。在經歷無數次失敗挫折後,終天開創了水稻高產之路。

  合上書,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袁隆平為實現自已的志向,鍥而不捨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同時更使我明白了: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正是有了這個信念,袁隆平面對種種磨難才不氣餒。他苦中作樂,挑戰權威和飢餓,進行無數次探索雜交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袁隆平終於苦盡甘來,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也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嗎?記得有一次,我練手風琴時,遇到一個超難曲譜。我正想放棄,可想到只有堅持才能有收穫的道理,我又堅持往下拉。不會的地方多彈幾遍,積累經驗教訓。最後這條曲子終於被我克服了。

  《袁隆平傳》讓我懂得了很多,收穫了很多。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值得一看,我還要再看一遍。

  袁隆平傳讀後感 篇3

  《袁隆平傳》以極富情感的筆調,充沛的第一手資料,生動記錄了袁隆平這一路走來的人生之旅。他執著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其艱辛,其曲折,其求索,其百折不撓,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袁隆平傳》透過全面描寫了袁隆平自出生以來的人生經歷,進行雜交水稻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其精神,其追求,其親情,其所遭受的人生磨礪,集中表現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當代知識分子胸懷祖國、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袁隆平,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他堅定、執著、飽含著激情,他立志要讓載著生命根源的種子,長出累累的稻穗,養活一雙雙飢餓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過50多年風雨的艱辛,雜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為了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為的惡意破壞,讓精心培養的秧苗毀於一旦;一次次的天災所難,讓科研程序舉步維艱。但是50多年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在夢想的力量下低了頭,都在與夢想的較量中敗下了陣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是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什麼外界威脅下都不會變質的,因為他的一生在為科學研究而歌,為他的事業而唱。

  袁隆平夠執著,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執著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執著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著雜交水稻;他的執著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援,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算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來的。他頂著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晝夜,從一般雜交稻研究到超級雜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學高峰攀登,為的是產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糧食,最終取得了成功,創造了震驚中外的當代神話。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樣能甘於寂寞、吃苦耐勞、不怕失敗、不屈不撓呢?雖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袁隆平最後獲得成功。支援他如此執著的是其心中牢牢堅持的“為民謀食,使人類不再忍受飢餓煎熬”的精神。

  現今,他已成為國人敬仰、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各種榮譽數不勝數,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沒有就此功成身退、頤養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頂草帽、一雙高高挽起的褲腿、一副黝黑且佈滿皺紋的臉龐,穿梭於鄉村原野,守候在田間地頭,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奮鬥終身”的諾言。這就是袁隆平,執著追求,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的袁隆平。讀《袁隆平傳》,不僅讓你感受到科學的力量,更感覺到人格的力量。

  我們要以袁隆平的行為為楷模,以他的精神為榜樣,向他學習,學習他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袁隆平傳讀後感 篇4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著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著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裡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著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裡?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裡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位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著世界,關注著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傳讀後感 篇5

  今年的暑期我讀了很多書,但讓我看完有很多思考的一本書是《袁隆平傳》。袁隆平爺爺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也被很多農民伯伯尊稱為米菩薩。為了讓人民不再飢餓,他廢寢忘食、日曬雨淋的在稻田裡辛勤的進行耕耘實驗。他用自己的機智和汗水為人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雜交水稻,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的餐飲問題。

  袁隆平爺爺很偉大,對人類糧食的增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現在很多人卻不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糧食。近年來,解決溫飽已不是人類面臨的首要問題,可餐飲浪費現象依然觸目驚心,令人痛心!餐桌浪費率高達11%,據測算,2019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總量。最近吃播短影片的興起,造就了一批以吃為業的“大胃王”,主播們吃下常人無法吃下的食量,為了點選量,為了出名,無下限,並透過剪輯,卡點等手段掩蓋邊吃邊吐的假象,浪費的糧食可想而知,不僅僅是自己浪費,更重要的是輿論導向,錯誤的引導人們的價值觀,超量吃播的輿論導向有悖於“節約糧食”的指示精神,對於減少餐飲食物浪費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馳,不僅播主們在吃多少要有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杜絕浪費,才能形成節約糧食的良好氛圍。

  讀完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思考,現在人們都不在為溫飽而發愁,難道我們就不需要珍惜農民伯伯的辛苦付出了嗎?這讓我想到了以前看過的小故事:“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毛主席的女兒上學時,吃窩窩頭時只把裡面的棗掏了,其餘的都扔掉.要知道,當時有不少人連飯都吃不上.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主席,毛主席嚴厲地批評了她女兒.從此,她再也不浪費食物了。”偉人毛主席對自己和身邊的親人都如此自律,而我們作為祖國的希望和未來絕不能忘本。

  主席說過,我們的財力是不斷增加了,但絕不能大手大腳糟蹋糧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當思一飯一食來之不易。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我給自己及家人制定了一套杜絕浪費糧食小妙招:有計劃地採購蔬菜水果,按照購物清單採購。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裡的飯吃乾淨,不浪費一粒米。跟隨家人去餐館就餐時,按人員適量點菜,不浪費,如有剩餘打包帶回家。留意冰箱存放了哪些食物,不要等到過期才被發現。記錄每週扔掉的食品,可以幫助減少浪費,總結出過度購買的慣性模式並允以改正陋習。

  我們不要讓袁隆平爺爺傷心,不要讓那些增產的糧食白白流失,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光碟行動不要只是一句口號,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

【袁隆平傳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