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幼兒園》觀後感: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幼兒園》觀後感: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幼兒園》觀後感: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觀後感:也許就是我們自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講述了一所全託幼兒園裡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地個人情感。正因為這樣的客觀,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地憂鬱。

  首先,在這部片子裡,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們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們成了標準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準,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幼兒園裡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們很難真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大人的關愛。而在全託的幼兒園裡,這樣的情況更為嚴重。當電影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候,淡淡地憂傷爬上我的心頭。孩子們真的適合在這麼小的時候長時間的離開自己的父母嗎?大班的一個孩子在被問起"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時說:"我媽媽忙著做美容,我的爸爸忙著和別人吃飯。"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錢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嗎?難道,大人們真的不能抽出一丁點兒時間來給孩子多一點的關愛嗎?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但是又並不完全懂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裡,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小孩帶走;在他們眼裡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裡,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大班的孩子在戶外活動前很開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戶外活動。飯要吃,就是會來得晚些。戶外活動可以去外面緊玩緊玩。戶外活動太好玩了,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每個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笑得非常開心,對他們來說,上了幼兒園不是總能有這麼自由玩耍的時間,這些時間對他們來說變得少而珍貴。9.11事件,孩子覺得那些大樓裡的人們太痛苦了,因為他們"逃也逃不脫"。也許他們說得不僅僅是9.11的那些人,對於在幼兒園的他們,在不自由地時候,他們也許也會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脫",沒有了快樂而又不能自由尋找快樂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於孩子,要孩子為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在影片中,還有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縮影。孩子們要愛國,但他們不一定非要愛一個不會踢球的中國隊。老師們的集體教育,過多地統一化標準,讓孩子們越來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個性。一個小朋友被問為什麼能長這麼高時說:"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聽到這個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就會講如此公式化的話語?原來在幼兒園裡,他就已經被教育要講這樣的話了嗎?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了孩子為結束。最後的字幕裡寫著"三年後,她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嗎?

【《幼兒園》觀後感:也許就是我們自己】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