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大班數學《他們一樣長嗎》課後反思

大班數學《他們一樣長嗎》課後反思

大班數學《他們一樣長嗎》課後反思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一門科學。它不僅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執行方式,也不僅僅是一種能力,而是“科學推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處理過程或是一種思考方法”。由於數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即使是在幼兒的生活中,也經常遇到有關數與形的問題。而新綱要也指出,幼兒要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一些簡單的問題。當然,隨著新綱要的頒佈與實施,使得我們廣大的幼兒園教師在自己的實踐中不停的思索,逐漸改進著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策略。

  本次幼兒園的課堂教學評比,我抽到的課題是大班數學“他們一樣長嗎”。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結束以後,我對本次課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反思如下:

  一、教案設計。

  (一)《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又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大班的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和內容中指出,認識量,包括:區別和比較物體各種量的差異,感受量的守恆 ,在比較物體量的差異時,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根據這一指導,我將本次的目標設定為:

  1、喜歡進行數學活動,樂意動手操作。

  2、能夠自己找到方法測量、比較物體的長度。

  3、透過探索發現長度守恆規律。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大致環節設計如下:

  1、幼兒動手操作,尋找測量、比較的方法。

  2、引導幼兒探索,發現長度守恆規律。

  3、幼兒操作練習。

  設計初衷是怕幼兒在比較物體長短的時候,找不到正確的'方法,所以想在第一環節讓幼兒操作,看看有多少種方法,最後,我們一起討論總結出最為正確、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第二環節,讓幼兒在比較的過程中感知長度守恆。但是第二條目標的制定並不是非常的嚴謹,如果修改為:幼兒透過動手操作,找到正確的比較方法。更能更為貼切一些。

  而且,在第二環節的探索,發現長度守恆的過程中,卻設計成了比較,瞭解長度的相對性這一內容,致使活動過程與目標不相符,沒有真正的為目標而服務。

  二、教學活動。

  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學習過自然測量,所以,在第一環節中,將問題“他們是不是一樣長?你是怎麼知道的?提出以後,幼兒就開始比較了。幼兒比較的方法非常多,有的是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的,有的是用自己的手指進行測量的,還有的小朋友是藉助工具進行測量的。孩子們說的非常好,但是,教師在總結的時候,只是將孩子們用的方法進行了總結,並沒有進行提煉,提煉出一種最為準確的方法,這樣在之後的環節中,就不用總是反覆提醒。

  在探索長度守恆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兩種操作:一種是進行比較,瞭解長度的相對性。再就是將同樣長度的物體,改變他們的擺放位置、改變形狀,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相同長度的兩根繩子,不管他們的位置和形狀如何改變,他們的長度始終是一樣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想給予幼兒的太多,但是,卻適得其反,讓幼兒對兩個概念“相對性、守恆”認識的都不夠深入,其實,在這裡,教師可以完全捉住一點,進行的再深入一點,可能會更好。

  在最後幼兒的操作練習中,教師為幼兒設計了操作材料,教師給幼兒的是標記圖,讓幼兒根據標記找到實物進行比較,但是,因為標記圖設計的可能不是非常合理,給幼兒造成了混淆,讓幼兒以為就是直接比較標記圖,這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整體反思。

  在整個活動設計與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對守恆的概念沒有完全的理解,並且在一次活動中,想給予幼兒的東西太多,其實,教師可以完全抓住守恆這一點,設計不同的環節就完全可以了,本次活動其實重點是認識量的守恆,但在真正的教學中,比較的成分卻佔了大半。有點本末倒置。

  教師的成長是在不停的實踐與反思中實現的,相信透過本次活動,我對大班量的守恆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與認識。在以後的再次實踐中,發揚憂點,改進本次活動中的不足。

【大班數學《他們一樣長嗎》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