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金融/投資/銀行/保險/財會> 淺談會計資訊質量與投資效率的基礎理論

淺談會計資訊質量與投資效率的基礎理論

淺談會計資訊質量與投資效率的基礎理論

  一、前言

  二、會計資訊質量的基礎理論

  (一)財務會計目標

  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同時財務會計也是一種工具,是人們以提供會計資訊為目的的資訊系統。財務會計目標的主觀性會計資訊使用者及其需求所進行的一種主觀認定,認定的會計資訊由於其主要使用者及其使用者需求不同,其財務會計目標也不同;而財務會計目標的客觀性在於其總是依存於當時的經濟政治等環境,在不同的會計環境下,其財務會計目標不同。

  針對上述三個目標,產生了兩種財務會計目標觀:

  (1)受託責任觀。受託責任是一種經濟關係也是一種通用的動態的社會關係。委託人的一方將資金與財產的管理經營權授予是受託人或代理人的另一方。受託人接受託付後所承擔的責任就是受託責任。受託責任,既企業會計的目標是以適當的方式協調委託方與被委託方關係的概念,為了使委託方反映真實可靠的操作條件,就必須採用會計成本計量屬性與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相結合的方式 在企業實際的會計處理中,著重強調可靠性勝過相關性。會計報表中的收益表更為企業會計資訊使用者所關注

  (2)決策有用觀。決策有用觀,是指會計人員為企業各利害關係人的決策需求提供有用真實的資訊。此觀點是1953年斯多波斯(G.J.Staubus)率先提出的。其觀點是根據美國會計學會的《基本會計理論報告》,將企業目標定義為“對有限資源的利用作出決定,包括確定重要的決策領域以及確定目的”而提供真實有用的資訊。決策有用觀認為(1)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的資訊應該為投資人、債權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投資、信貸和決策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資訊。財務報告應為現存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使用者評估企業實得的金額、時間分佈等提供確實有效的資訊;(3)財務報告應能對企業的經濟資源及這些經濟資源的要求權、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交易、事項和情況提供確實有效的會計資訊。

  (3)實質。從上述介紹可以看出,受託責任觀的目標在於向委託的一方報告受託的一方受託管理的實際情況,其主要是對企業內部而言的;而決策有用觀是從企業資訊的外部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引入的。事實上,這兩者並不相矛盾。都體現出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有效的資訊。在委託責任觀下,會計目標是向委託的一方提供有效的會計資訊;在決策有用觀下,會計的目標是向資訊使用者、委託者、企業債權人、政府等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資訊。他們兩者之間相互聯絡,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為不同的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提供著不同的資訊。

  (二)會計資訊有用性

  1.會計有用性的背景介紹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從2007年開始,完全以發達國家主導的,舊的全球化模式,逐步進入夕陽;在未來世界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此契機下會計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儘管會計人員的素質、職業道德不斷提高,卻仍然難逃批評的聲音,而且對會計的批評程度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一些人持有“會計無用論”的觀點,他們認為會計無法實現他們對企業所設定的目標,無法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決策。

  以上兩種觀點看似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前者認為會計資訊是現在以及未來公司經營管理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部分。而後者認為會計資訊是無用的,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要的。事實上,這兩個觀點並不矛盾,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前者的觀點是從會計資訊供給的角度出發,認為不斷完善的會計資訊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而後者的觀點則是從會計資訊需求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對所提供的會計資訊提出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裡就引申出“會計資訊是否有用,其有用效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這個問題。此問題的'回答對會計學是否有必要存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2.會計資訊有用性的理論觀點

  (1)經濟收益觀(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經濟收益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是指一個企業要想真正意義上的盈利,其利潤不僅要減去企業的經營成本,還要減去其資本成本。在會計理論中,經濟收益是透過比較某一會計期間期末期初淨資產 (即所有者權益)計算出來的。由此可見會計的主要作用是計量一個企業的經濟收益,這就稱為經濟收益觀。在現代經濟環境中,經濟收益觀也是最能真實的反映企業收益情況的一種方法。

  (2)資訊含量觀(Information Content Perspective)。如果假設資本市場是完美的情況下,經濟收益觀是能夠較為準確地度量一個企業的資產、負債和權益,進而得出企業的“真實價值”。但是,在資本市場不完美的情況下,價值的定義概念就不再是清楚無爭議的。因此,會計師再使用經濟收益觀就不能為企業的決策提供一個有效的指引。市場有效假說、投資組合理論、資產定價理論的提出和資訊經濟學的發展, ,導致資訊含量觀的提出,此觀點為會計理論重新定義會計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理論工具。 (3)會計計量觀(Measurement Perspective)。會計計量是財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主要內容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成本、損益等,並以資產的計價和盈虧決定為核心。所謂的會計資訊有用性的會計計量觀是指會計人員已日益認識到有責任將現值或者“公允價值”恰當的納入財務報告中。是站在資訊使用者的角度,為幫助他們預測企業權益市場價值,做出正確有效的決策所提出的理論支援。在會計計量觀下,會計的作用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為使用者提供資訊,且還要對所提供的資訊進行加工,即提供準確的有針對性的計量資訊。

  (4)會計契約觀(Contracting Perspective)。在資本市場還處於“智慧”的情形下,對於不影響現金流量的會計政策差異,只會使會計的賬面利潤產生差異,而對股票的價格並無影響,這就是前面的資訊含量觀和會計計量觀認為會計政策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現實中並不像理論所預期的那樣,會計政策對於使用者的決策等活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為了探求其原因,我們可以將企業比作一個契約的集合,這個集合中的契約既有顯性契約,又含有隱性契約,無論是隱性還是顯性的契約都是以會計資訊為基礎,這就使會計政策不再具有中性,它的選擇將會影響到契約各方的利益,這就是會計契約觀。

  三、投資效率的基礎理論

  投資是指特定經濟主體在可預見的未來期間內取得的收入或資本的增加,效率是以資源配置的狀態和質量為核心。而對於投資效率國內外沒有統一、公認的定義。普遍認可的是Verdi(2006)的說法:即在沒有市場摩擦(如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情況下,公司投資了所有淨現值為正的專案,而沒有投資為負的專案。這裡我們主要探討的是影響會計資訊質量與投資效率關係中的基礎理論。既委託代理理論和資訊不對稱理論。

  (一)委託代理理論

  委託代理理論(Principal-agent Theory)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洞悉企業所有者兼具經營者的這一經營模式存在著極大的弊端,提出“委託代理理論”,其目的是倡導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企業所有者保留剩餘索取權,而將經營權利委託代理。其實質是研究在委託人必須對代理人的行為後果承擔風險的前提下,委託的一方與代理的一方之間關係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及其調整。另一方面,委託代理理論的中心任務是研究在利益相沖突和資訊不對稱的環境下,委託人如何設計最優契約激勵代理人。其最終目的是使企業的投資有效,達到企業利潤最大化。如下圖所示

  (二)資訊不對稱理論

  資訊不對稱理論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又稱為逆向選擇理論。是指在實際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企業的各類人員對相關資訊的瞭解是有差異的;獲得資訊比較充分的人員對比獲得較少資訊的人員則處於優勢地位。

  該理論的前提是要求交易雙方在交易發生之前資訊不對稱。擁有較多的優勢方稱作代理方,將處於資訊劣勢的一方稱為委託方。這種資訊不對稱的產生不但是由於不同人員的認知能力不同產生的,而且還出於行為主體為獲得更加充分的資訊而花費的金錢,其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完全有效的資訊。

  資訊不對稱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利用什麼樣的合同來獲得代理人的私人有效資訊。在實際的經濟執行中獲得代理人的私人資訊的有效方法主要有兩種:訊號傳遞(signalling)和資訊題別(screening)。訊號傳遞和資訊題別的主要差別在於在訊號傳遞中,有私人資訊的一方先做出行動,在資訊題別中,沒有私人資訊的一方先做出行動。

  四、結論

  本文分別論述了會計資訊質量的基本原理和所涉及的投資效率,為進一步研究會計資訊與投資效率和質量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世界和中國經濟執行做出更好的決策,同時也將為上市公司等企業提高會計資訊質量,幫助他們在降低融資成本,減少代理成本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淺談會計資訊質量與投資效率的基礎理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