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農民工“十姐妹”用行動豎起了如何脫貧的榜樣

農民工“十姐妹”用行動豎起了如何脫貧的榜樣

農民工“十姐妹”用行動豎起了如何脫貧的榜樣

  20xx年12月30日,大連開放先導區,日資企業———旭計器有限公司正在召開年終大會,日方總經理三田敏幸向員工們鞠躬道謝:“近年來,公司不斷髮展壯大,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擁有以‘十姐妹’為代表的好員工,你們是企業的骨幹,是支撐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田敏幸提到的“十姐妹”是該公司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10位女性中層管理人員,她們朝氣蓬勃,臉上始終掛著自信的笑容。然而人們想象不到,她們就是千千萬萬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中的一員。

  從農家打工妹到外企白領,她們用知識改變了命運,用奮鬥完成了人生的跨越,在大連開放先導區10萬女職工中,在林立的外資企業當中,樹起了中國新一代產業女工的嶄新形象。

  她們,是大連旭計器有限公司一場製造課一系系長溫延榮,第一工場翻譯邴豔豔,總務課勤勞繫系長姜豔豔,品質管理部系長李長婷,一場部件課系長姜維波,生產倉庫系長郭麗媛,製造一課二繫系長王明香,一場製造課二繫系長徐曉光,二場製造一課系長王芳,第二工場製造二課系長張娟。在開放先導區,人們親切地稱她們為“農家十姐妹”。

  有一種品質叫堅毅 她們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邁向新生活的希望

  十七八歲,正是人生花季,還是許多城裡孩子在父母膝下承歡的年齡,但她們沒有別的選擇,像千百萬農民工一樣,她們揹負生活的希望,走出鄉村、走進城市、踏上了茫茫打工路。

  那時,她們有著相似的家庭境遇———貧困,共同的奮鬥目標———擺脫貧困。同時,她們還共同擁有一種品質叫堅毅。

  19xx年春天,只有18歲的溫延榮,離開了位於岫巖滿族自治縣山區的家鄉,孤身一人隨著打工人流走進了陌生的大連開發區尋找工作的機會。此時的她,幾乎一無所有,身上卻還揹著家裡之前因為她上學而拉下的6000多元饑荒。“上學時,我的生活費都要靠在外打工的姐姐從牙縫中節省出來錢資助,我永遠也忘不了從剛下夜班的姐姐手中接過生活費那一刻的感受。這一幕永遠刻在我的心上。”溫延榮回憶說。

  後來,她在日記中寫道:“為了含辛茹苦的父母,為了姐姐,也為了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活出個人樣來!”

  李長婷,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旗一戶農家的女兒,16歲那年,父親不幸病故,整個家庭頓時陷入困境,這時候,學習成績優異的李長婷已經考上了高中。

  “別上學了,讓孩子早點嫁出去吧”,面對這個家庭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年幼上學的弟弟妹妹,有人向她的母親提議道。

  “不,我要出去打工賺錢養活弟弟妹妹。”倔強的李長婷說。幾天後,她把學校發的高中課本塞進了揹包,一步三回頭,含著淚水走出了大山,坐上了前往大連的火車。

  從普蘭店小山村走出來的姜維波,務農的父母沒有能力供她繼續上學,初中畢業後,她急切想走上社會尋找工作。為了省下母親給她的路費,她徒步幾十裡山路,走出山村,到普蘭店去參加招工應試。那天夜晚,當她回到村裡時,發現小山村的路口母親在寒風裡等著她,看著母親模糊的身影,頓時熱淚長流……她在心底對自己說:不管以後的路有多長,有多艱辛,我都會不斷地向前,再向前。

  徐曉光、邴豔豔、王芳……十姐妹中的每一個都有著相同或類似的經歷,生活上的清貧並沒有讓她們迷惘,相反她們把它當作前進的基石,拼搏的動力,令她們擁有了壓不彎的脊樑和折不斷的`韌勁兒。

  她們所工作的旭計器有限公司是一家日本獨資的雙金屬溫度控制器生產廠家,是一家科技型企業,初進工廠時,她們都被安排在最初級的一線生產崗位上,但各種陌生的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技術名詞一窩蜂地擁進了她們還很單純的大腦時,她們有些不知所措。“咱才初中畢業,農村來的孩子,第一次進車間,看機器上面全是外國字,那麼複雜,一下就傻眼了。”回憶起初進廠時的遭遇,姜維波依然感慨不已。

  外資企業的管理是嚴格的,工作節奏很快,許多一起進廠的人先後選擇了離開。但“十姐妹”們卻堅持留了下來。

  機器上的技術名詞不明白就抄下來拿回宿舍去研究,生產線的技術要領一遍不掌握就反覆十幾遍、二十幾遍,腿站腫了,手也被焊機燙出水泡。

  “十姐妹”中的張娟至今仍清楚地記得,一次為完成廠裡的增產任務,她在休息時間獨自一個人到車間,在心裡為自己定下了每個小時的生產目標,頭一個小時增產10個產品,下一個小時增產20個……一個一個小時的積累,一週後,她的“戰果”令所有的人驚訝不已———她的單位工作效率成為全廠最高,面對這樣的結果,日方經理連呼“不可思議”。

  在度過了最艱苦的一段日子後,“十姐妹”靠著韌勁,在這家外資工廠站穩了腳跟。

  有一種力量叫奮進 她們努力追趕時代完成了二次求學的衝刺

  儘管在工廠裡立了足,但她們並沒有滿足,從踏進城市的第一天起,十姐妹們心中就盤算著這樣一個問題:時代在不斷變化,知識在不斷更新,不用先進知識武裝自己,只會出力氣,這樣的人將來還是沒出息,像那些歲數大了的女工,結了婚,生了孩子,最後都離開了城市又回到了農村,唯一能真正改變命運的法寶還要靠文化,靠自身素質的提高,這樣的奮鬥才算上了正道!

  認準了這個方向,她們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求學道路,開始了一場艱> 就在這個時候,大連市總工會在全市職工中開展了知識武裝工程,開辦了女職工週末學校等活動,開放先導區總工會從全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大局和女職工的實際發展需求出發,在全區實施了以提高女職工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工程,對女職工進行思想品德、文化知識、技能等培訓,經驗交流《外企白領中的農民工“十姐妹”》。

  面對學習知識的機遇,“十姐妹”如同久旱的大地逢甘露,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

  “十姐妹”中的邴豔豔,剛到企業時被安排做焊接工,但她卻將學習的目標鎖定為日語,儘管在此之前她沒有任何的日語底子。“咱們農家孩子沒有什麼優越條件,也沒有什麼後臺和經濟實力,就要靠點志氣,笨鳥勤飛。”邴豔豔說。

  一切都要從最基本的開始,難度可想而知,她說那時幾乎做夢都像是在學日語。後來,工廠派她到日本去進行培訓,這更讓她如魚得水:白天,和工友們緊張工作,晚上,工友們打撲克、看書消磨時光,她則把自己關在一間放雜物的小倉庫裡點燈學習。冬天,小倉庫裡的溫度只有幾攝氏度,儘管她把最厚的衣服都穿上,仍凍得發抖,夏天,不見天日的倉庫內更是悶熱異常。但這一切困難都沒令她有絲毫放棄的想法,反而隨著學習的深入,與日本人對話日漸精熟,這讓她覺得更充實。

  回國後,她報考了日語大專班,考試時,竟然一下子報了四個學科,姐姐對她說:“你瘋了,能過嗎?”邴豔豔說:“沒問題,看結果吧。”由於平日工作要倒班,除了睡覺之外,留給她學習的整段時間更少了。沒時間就擠!從此,走廊裡、路燈下,經常能看到她捧著書苦讀的身影。

  就這樣,這個沒有任何日語基礎的姑娘,硬是靠著一股韌勁順利通過了日語大專的一門門考試,更令她高興的是,去年3月,她還獲得了國際日語基金組織頒發的日語2級合格證書。

  王芳,高考落榜曾給她帶來巨大的打擊,為了儘快追趕失去的學業,她結合工作需要,一邊苦學計算機,一邊攻讀經濟管理專業大專學歷。為了省下每一分錢,每逢周邊高校的大學生快要畢業時,她就到大學生住處挨個宿舍敲門,從畢業生手裡買來人家不用的廉價舊書,大學生都把她當成收破爛的了,但王芳可管不了那些,回到宿舍後就如飢似渴地看書學習。

  在獲得經濟管理大專學位之後,她前進的腳步仍沒有停下來,目前,她正在苦讀經濟管理本科學位。

  姜豔豔,剛進廠時被安排做雜務工作,強烈的進取心讓她在努力工作的同時,還擠時間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在取得大專文憑後,繼續自修中央黨校企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目前已經取得了大學本科學歷。去年,她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這家外資企業中為數不多的中共黨員之一。

  李長婷也讓自己當年因退學所中斷的求知夢想得以延續。儘管已經成家,有了孩子,面臨許多家庭瑣事的糾纏,在企業中還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但她還是以超強的毅力克服了這些困難,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大連外國語學院自考大學生。

  “十姐妹”們只爭朝夕, 她們在追趕著時代,也在努力超越著自己,幾年間,“十姐妹”用不同的方式,全部獲得了大專以上學歷。

  有一種結果叫超越 她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紀錄並擁有了特殊的實力

  10年間,靠著拼搏,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十姐妹”們改寫了命運。

  她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依靠著所學到的各種知識,大膽創新,不斷開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成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紀錄,漸漸地,她們一個個都被提拔成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成為企業不可缺少的“臺柱子”。

  20xx年,溫延榮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在所掌管的生產線中大膽進行了技術創新。帶領一班人馬,圍繞著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消耗這一課題,努力攻關,對原有的工藝和操作程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經過努力,生產線的流量速度一下子提高了10倍,產品不良率從原來的1%降低到0.3%.改革實施4個月後,人均提高產值500多元,累計為企業創造效益十多萬元,重新整理了該工序的歷史最高紀錄。

  郭麗媛,“十姐妹”中人稱“活電腦”的她,竟能根據入庫的原料數量算出將生產出多少件成品。幾百種用處不同但外觀非常近似的部件,每一種部件都有一個10位編號,拿出任何一個部件,“活電腦”都可以準確地說出它的編碼,根據編碼她也可以絲毫不錯地拿出相應的部件。她還能將多種型號的產品準確地拆分成幾十個部件,要知道,最小的部件只有小米粒般大小,這樣的絕活,不下一番功夫是絕對達不到的。

  “中國女工有過硬技術,有高超的管理水平,素質比日本總部的同級管理人員還要高!先前如果知道大連公司有這樣富有創造力的工人,我們就沒有必要來了。”———這是專程從日本趕來負責技術指導的日籍管理人員在離開大連前留下的一句話。日籍技術人員所指的中國女工就是張娟。如今,張娟已成為生產一線可以獨當一面的女專家,無論是面臨擴產壓力還是上新機種,張娟都能合理有序地安排生產,用最合適的方式完成生產任務。

  “十姐妹”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她們精彩的成功故事。

  苦讀日語的邴豔豔,靠著她出色的口語能力,如今已經脫下工裝,換上時髦的白領套裝,站在廠領導的身邊,從事著令許多外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都很羨慕的翻譯工作。

  姜豔豔如今是公司人事主管,同時,她還兼管公司的群團工作,已經改變自身命運的她沒有忘記回報社會,資助了貴州盤縣貧困山區的一名失學孤兒。

  在採訪過程中,旭計器公司一位負責人認真地說:“現在假如這‘十姐妹’同時不在廠裡,無疑,整個工廠將會陷入癱瘓狀態。”

  因為工作出色,“十姐妹”先後獲得市、區勞動模範、文明職工標兵、百名優秀外來務工女性、女職工雙文明立功競賽活動標兵、優秀職工代表、十佳外來務工女性、優秀婦女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數十項。

  她們在崗位上實現了自身價值的同時,更開拓了美好的生活。她們以平均3萬多元的年收入,使自己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使自己從貧困的農家女兒變成家庭的經濟支柱。她們在開發區擁有了幸福溫馨的小家庭,並住進了自己原來從不敢奢望的寬敞明亮的新居。她們當中,有的將自己的父母接到身邊盡享天倫,有的為自己農村的父母翻新了住房,添置了家電,有的資助弟妹求學成長……

  “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僅有一次,這僅有一次的生命該如何度過呢?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為碌碌無為而羞恥……”十姐妹中的李長婷在她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不畏困難,敢於挑戰,就會擺脫貧窮,改變命運。農民工“十姐妹”用行動樹起了榜樣。

【農民工“十姐妹”用行動豎起了如何脫貧的榜樣】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