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陝西紅拳的歷史發展

陝西紅拳的歷史發展

關於陝西紅拳的歷史發展

  紅拳在陝西這塊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薰陶下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在宋代以前,陝西是中國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術高手雲集之地,陝西紅拳在交流中不斷豐富其內容和完善。

  早期

  在漢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消除各地豪俠的勢力下詔“徙(bi)郡國豪傑及訾(zi)三百萬以上於茂陵”對各地豪俠首富強迫性遷徙陝西茂陵。大量的豪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俠的新的策源地,這些豪俠子弟“少好俠,尚氣力”擊劍習馬,愛好武藝,這些豪俠和與當地武俠融和豐富了紅拳內容。現今興平茂陵、一帶還是紅拳盛行之地。陝西人稱為“拳窩子”

  唐宋時期

  在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正式出臺。自此以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王朝網羅武備人才的重要制度。武舉的設立進一步刺激了長安城官宦子弟遊俠習武慾望,習拳、舞劍、扎槍、跑馬射箭成為長安少年的'主要內容,各地的武士彙集長安,又一次使紅拳得到廣泛交流和提高。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七絕組詩《少年行》:“新豐美酒鬥千斤,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充分體現了當時長安習武之風。

  在京城長安民間武俠常常仗義行俠,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師,百姓塗炭,唐軍四潰,代宗逃往陝州。勤王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僅僅收得散兵數千,形勢危急。長安城內民間武俠與潛入城內的唐將王甫取得聯絡,於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擊鼓,鼓聲大作,群俠齊呼,英勇拼殺,土番兵倉惶出逃,潰不成軍,京師收復,可見長安城習武人數之多,習武風之盛行。在西安至今還保留著地名“習武園”和“教場門”。

  明朝時期

  明代,戚繼光把紅拳的技法作為訓練士兵的必修科目:《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註解三十二勢長又稱紅拳,拳譜中可見到“裙攔”撐、補、揭、抹、捅、劈、斬等,紅拳拳譜至今還在沿用,如: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載“我前撐”“滾船劈靠抹”“鬼蹴腳搶人先著,補前掃轉上紅拳,背弓顛補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難傳”“回步顛短紅拳”“雀地龍下盤腿法,前揭起後進紅拳”。現存紅拳拳譜也是以“撐補為母”《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多處提到紅拳,可見紅拳在當時的影響之深。拳經中“披紅”“推紅”都是紅拳至今還在沿用的招法。

  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所載“西家拳”其慣用拳勢“雀地龍”“裙攔”等。清代在《清稗類鈔.技勇類》中出現過“大小紅拳、關西拳的稱謂。民間流傳著“東槍西棍關中拳,東查,西紅”的美譽。乾隆十六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雲:“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可見紅拳在當時聲譽。紅拳傳域甚廣,有豫紅、隴紅、川紅、滇紅等,尤以關中最盛。

  近代

  從宋代以後由於文化中心南移和東遷,陝西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樂業,很少與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紅拳,外地拳種進入陝西很快就會被紅拳化,失去本來的面目,如陝西紅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而已。紅拳發展離不開民間人民的熱愛,在陝西六七十年代以前陝西城鄉習拳者幾乎全練得是紅拳,可以說當時村村都有習練紅拳者,練紅拳的拳師,把紅拳和農村過會、玩社火、秦腔融為一體,已成為陝西城鄉主要的健身娛樂形式。

  2008年12月12日,紅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陝西紅拳的歷史發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