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通用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1

  這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瞭美和美感的規律、美範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於,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並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什麼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於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比毫無頭緒要高明許多。

  許多人都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所有的這些都比較淺顯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塵莫及的事了。通常我們對於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於這些問題,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都一併回覆了,而且回覆的很詳盡,對於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也有詳細的陳述。對於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是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我對於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穫吧。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2

  《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裡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後,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徵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於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麼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麼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麼的深邃;眼光是那麼犀利;觀點是那麼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著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並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美?

  什麼是美?朱光潛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於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聖·奧古斯丁:“什麼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麼,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為美就是美,瞭解那麼多有意義嗎?

  那麼,為什麼要研究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遊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現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裡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於為什麼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麼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朱自清語)。

  對於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後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並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式語言,併成功開發出漢字排版軟體,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裡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著我。每當一看到《談美書簡》擺在我面前時,自不覺汗流夾背。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3

  讀完《談美書簡》總體感覺就是稀裡糊塗,包含了各種不明白。留下鮮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記不清楚,也許是這本書的內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專業性很強,雖然作者也竭力寫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個從為看過聽過“美學”,壓根不知道有美學存在的人,突然讀到一本美學大師談美學的書,總覺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難以應付。

  可以做個比喻來形象的詮釋我的感覺。

  看這本書,就像看T臺秀一樣。看著各種各樣想盡辦法創新的時裝,卻得不償失的讓人看到另類的搞怪,難以接受。但當你知道這是一位知名大師嘔心瀝血的作品,你就會按奈住自己的煩躁,耐心品位,試圖找到一點可以看的過去的地方。但當你發現這樣也是徒勞的時候,你又看到別人對這些設計讚不絕口,你便會心生疑惑,不得不從其他方面來尋找樂趣以作消遣。於是你便會將注意力轉到主體的龐雜部分,比如你會欣賞模特的妝容、身材、造型,或者聆聽秀場的音樂,或者研究T臺的設計。總之,你會找到主體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沒有白白的浪費時間,但卻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內容。

  讀它需要靜心,在一大堆晦澀難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尋找到一點能讀懂的,能理解作者觀點的,但往往是努力與收穫不成正比。

  和服裝設計師類似,作者也努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卻收效甚微。至少作為萬千讀者之一的我,確實是在還沒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的情況下就讀完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對美學的認知。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作者。或許是內容涉及知識面太廣,含蓋內容太多,這就對我像我一樣知識面狹窄的讀者造成了很多的捆擾。這個問題,即使作者再怎樣神通廣大也解釋不清楚。比如,書中常提到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根本就沒接觸過,試問,我又怎能理解透徹呢?所以,我還是要多讀書,多涉獵些不同領域的知識,也許這樣,便可以理解此書的內容。(當然,這是後話)

  正如看T臺一樣,如果我看不出精彩的的,無法理解晦澀難懂的內容,我就會從其他細節方面來尋找這本書的精彩,好鼓勵我繼續讀下去。作者朱光潛先生,是一位民族責任感很強的人,他對社會學風很是憂慮,也不斷鼓勵年輕人去打破禁區,為文壇帶來清風。他也確實是個“老實人”經常自我反省,不斷思考,不斷改正,不斷進步。他這種務實的科研精神,是他的思想精華,也是這本書的精華。而且,作者在這本書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謙虛,謹慎的態度。他的文字也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並沒有拘人與千里之外的意外,這也是朱光潛先生與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論拘人與外,讓人心生畏懼的學者的最大不同,這才是真正有學識的表現。“唯有品質好的人才能寫出好書才能寫出好書”,所以,從這點上來說這本書也有它的可貴之處。

  對於這本書,我沒有讀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評論。只希望以此來記錄下讀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4

  記得剛上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推薦我們去看朱光潛的《談美書簡》,那時的我還未擺脫初中生的稚氣,翻了幾頁,覺得不好看,就把書放下了。現在,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才發現書中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

  儘管現在的我還只算“後輩”,但朱先生在這本小書中所傳授的美學理論,卻是字字珠璣,堪稱“諍言”。一遍遍的反覆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理論認識方面有所長進,更重要的還在於它啟發了我的思維和思想,讓他們向著更深、更廣的空間拓展。

  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乾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恆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苟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於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現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社會不久,各方面認識及素養都尚淺的大學生,儘快擺脫對日後前途的迷惘和困頓。但長久以來,卻仍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望不見燈塔,只能隨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沒有方向的,不明確目的的生活過之何如?於是便試圖從先賢閃光的思想中探尋泅渡的彼岸。自以為平日閱讀量不小的我在與那麼多高貴的思想交流之後終於從一本薄僅百餘頁的小冊子中嗅到了最濃郁的芬芳。從此便記住了要“實事求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恆心”“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立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其實直到現在我仍會時常疑惑:這些看起來如此教條、乾澀的話語是如何打動了我的心,讓我如此心悅誠服、欣然接受,並且渴望全力實踐呢?

  我想這是朱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裡可能不會產生什麼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折服!

  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瞭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度吧。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5

  大概快有十天的樣子沒有讀《美學書簡》,我認為讀這樣的書是要有一種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潛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來說明他所說的“美”到底是什麼“美”,實用的、科學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聯想也不是美感,考證、批評都不是美感的態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結合起來才談的上美。

  朱光潛先生在《依樣畫葫蘆》這篇文章裡,又談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一般人大半以為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物件和成因雖不同,而其為美則一。自然醜和藝術醜也是如此。這個普遍的誤解釀成藝術史上兩種表面相反而實在都是錯誤的主張,一是寫實主義,一是理想主義。

  朱光潛先生認為,兩種主義看起來相反,實則主張類似,“都承認自然中本來就有所謂美,它們都以為藝術的任務在模仿,藝術美就是從自然美模仿得來的。”

  在他看來,自然主義和理想主義都是在“依樣畫葫蘆”,只不過寫實主義以為只要是葫蘆,都可以拿來模仿;而理想主義認為“美在型別”,應該選一個富有代表性的葫蘆來模仿。他把理想主義稱為“精煉的寫實主義”。

  我們說“藝術美”時,“美”字只有一個意義,就是事物現形象於直覺的一個特點。事物如果要能現形象於直覺,它的外形和實質必須融化成一氣,它的姿態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都是創造出來的。

  朱光潛先生再次強調了他認為的美是“無所為而為”的.形象的觀賞。並引用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說的話:“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就像現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寫出好文章來,還是要“憑各人的情趣和才學。”

  談美和寫作還是有區別,寫作之初,“依樣畫葫蘆”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6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由古猿進化為類人猿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用自然界的一些樹葉、貝殼之類的東西來裝扮自己,或許他們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或許他們那時已經有了美的意識,認為有了這些簡單的裝飾更能讓自己與眾同。隨著歷史的前進,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更新,使其成為眾人心目中所追求的目標。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吧!

  不過,現代人對於美的認識已經發生一些改變,以至於人們在追求自己外表靚麗的同時,似乎忘記了一些東西,這是一些你丟了卻發現不了的東西——心靈美。這種美不是人們表面上所能定義、評判的,這是種精神境界裡的美,它所涵蓋的內容並不唯一,而且還有很多。只有用你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去體會它的存在。雖然說心靈美不像容貌美那樣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但是,它也有它的特性,即使一個人的容貌並不出眾,但擁有這種心靈美的人總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和快樂。

  如今,步入現代文明社會的我們,有許多甚至大多數的人都在為自己的外表是否出眾而忙碌著,這是為什麼呢?這無非就是想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身份,吸引他人的關注,使自己的虛榮心得到滿足,當然,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虛榮心。但是,要知道在你得到一樣東西的同時,也會失去一件你擁有時嫌累贅、但失去時卻覺得寶貴的東西。

  在社會上這種對容貌美的追求已成為時尚,以至於現在許多就業崗位都對應聘人員的外貌作出要求,使得有些外貌不出眾的人為了能夠擁有一份好工作,被迫去改變自己的容貌,這種改變可能會使他們失去健康,以至得不償失。甚至有一些有錢人,把自己變得靚麗還不夠,還硬要把自己身邊的事物也弄得非同一般,以襯托自己“高貴”的身份。這種種的一切,往往會使他們在追求外在美的路途中迷失了自己,把自己那原本純潔、高尚的靈魂給出賣。就好像電視上報道的那樣,有些有錢人甚至口出狂言可以買到別人的生命,尤其是可以買到貧苦人的性命,在他們看來,有錢就是萬能的,可以買到世間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在內,這是件多麼駭人聽聞的事啊!

  其實,要想讓自己變得受人尊重,並不是說你需要有多少資本,只有當你擁有那原本屬於你自己的真善美,別人才會發自內心、由衷地尊重你。因此,如果想提高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須先得學會尊重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美,才能得到別人由衷地尊重。這樣,即使你的相貌平平,也能夠成為真正的君子!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7

  這幾天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大體回顧一下,有不少收穫。這些收穫,不是在自己的認識領域開疆拓土,更像是考前老師拿著一幅思維導圖,把自己之前接觸過、學習過的一些東西梳理一下,昇華一下。甚至讓人有一種“嗨,這不都是一個題嘛!"的那種感覺。

  《談美書簡》這本書應該是初中、高中階段的“必讀”書目中的一員,現在才讀,有種補課的感覺。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我時常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內容高中時候的我能讀懂嗎?

  大機率是讀不懂的。頂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然後不懂裝懂。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中學生是能很好理解這本書的內容的。“悲劇與喜劇的核心區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別,文學作品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係……”這些很多都是我上大學之後才慢慢接觸,然後還只是一種模模糊糊、感性的認識。作為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我尚且如此,我姑且厚著臉皮推測,半數以上的學生在高中應該也是不太能完全讀懂《談美書簡》的吧。

  但是,肯定會有學生能讀得懂,他們也需要這樣的書把他們腦海中不太成體系的想法梳理清楚。我覺得這就是設立一些“必讀書單”的意義。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顧問”或“導師”,告訴你現階段你需要讀哪本,接下來應該再讀哪本。對於大多數人,我們只能“廣撒網”,把有營養的,學生能讀懂的、應該讀懂的,甚至以後能讀懂、需要讀懂的統統都列出來。我想這才是“必讀書目”的意義。

  有人能在高中讀懂像“談美”這樣書,而我那時讀書更像是在“瀏覽情節”,就像影片網站上“三五分鐘看完什麼什麼”。教了幾年書,接觸過不少非常優秀的學生,人與人差距真的是普遍存在的。那時候有人跟我說農村出來的孩子學文科考清華考北大什麼的要比學理科更難,我是有點不服氣的,覺得自己已經“懂得挺多了”。現在想想,大機率是隻緣身在此山中。差距這種東西,可能是“當事人”看不出來吧。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8

  第一遍讀《談美書簡》只用了三天,因為朱先生深入淺出、妙例迭出的敘述完全把我帶進了那個奇妙的美學世界,儘管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論論著,但我去讀得津津有味。由於初讀時過於心急,錯過了不少珍寶,於是我第二次再讀時便採取了邊閱讀邊做讀書筆記的方式,筆記既包括原文的精華摘錄,也有自己當時的閱讀感悟。結果因為自己一向嚮往的“完美主義”,為了使筆記在日後更具參考價值,則第二遍的閱讀邊擴充套件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後來很多內容都讀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呈現於心者只是直覺,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於一個物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1950年以後提出主客觀統一說,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物的形象,然後提美。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於實踐。

  什麼是美?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完了朱光潛老先生寫的《談美書簡》才找到了答案——和諧就是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只要去細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去仔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發現生活中無處沒有美。就拿羅丹的維納斯塑像來說吧!它雖然缺少了兩隻手,但裝上後反而讓人感到有些畫蛇添足。相反,正是因為那兩隻手的自然掉落,才給人一種和諧、自然的美感。

  對我們而言。外表美不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美。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外表美只能取悅於一時,心靈美方能經久不衰。”我最近就聽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長在洪水氾濫之時,跳入急流中,為了救一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小女孩,而犧牲。從這裡,就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人情美和心靈美的統一。這是一個人無法去刻意模仿的。這是一種內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長一樣。

  生活中充滿美,不是嗎?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9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覆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覆。

  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於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於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併回覆了,而且回覆的很詳盡,對於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於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於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穫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於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穫。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並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裡,共性是透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10

  朱老說過,美學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更小的說便是唯物主義。也就是說一切的藝術品與美都是從現實中出發而高於現實,引領人類進步的。唯物主義論傾向於一切源自於勞動生產,勞動使人進步,產生理想,從而有經濟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這句話是適用的:經濟基礎決定上次建築——美的精神生活。而勞動生產和現實條件又決定著經濟情況,而唯心主義恰恰顛覆了勞動生產與理想的位置。

  對於美感是一種傾向,還有更精確的解釋。人是一個整體,他是有聽覺、視覺、嗅覺、意志、思想等感官組成的。從前西方人分割開來看,以黑格爾等為首的美學大家們只注重聽、嗅、視三感,認為美是客觀的,與人的主觀感覺無關。可正如上文所說,沒有美感何來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與思想的一種傾向。可總結為:人是一個整體;美與美感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中有一處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解釋,我頗為喜歡。人是審美過程的主體,自然為客體,當然,主體也屬於客體,人也是審美物件之一嘛。主體與客體並不是互相對立的兩面,客體產生美,主體應而產生美感,二者為一整體。同時,人類的勞動生產便是不斷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然,讓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豐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質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物件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便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相互依存,而又相對獨立,而自然中有人類,人類中又有自然。馬克思說過:“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質只對於社會的人才存在;因為在社會里,自然對於人才作為任何人的聯絡紐帶而存在——他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為他而存在——這是人類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這樣,自然才作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礎而存在。只有這樣,對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變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對與他就成了人。因此,社會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統一體——自然的真正復活——人得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的人道主義。”多麼好的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啊!這不正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嚮往的麼?我想那應該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11

  《談美書簡》是一本系統性的美學著作,是由朱光潛老先生所編著而成。《談美書簡》一共收錄了13封信,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美學方法研究;二是美學範疇研究;三是美學實踐研究。而我所選擇閱讀的是第八封:關於形象思維。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潛認為文藝創作應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抽象思維為輔。他認為形象思維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羅馬的菲羅斯屈拉特,近代英國的培根都強調過想象在文藝創作中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屈原在《遠遊》中和杜甫在《詠懷古蹟》裡都使用過想象這個詞。

  形象思維就是運用形象進行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但它們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透過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它們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不同的是它們所運用的形式。思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聲、色、形、味等,通常稱之為感覺、印象、觀念或表象。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經歷了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便顯出不同的特點:形象思維把從感性認識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維是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律;形象思維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維則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抽象的概念或結論。

  文藝創作就不能單單依靠形象思維。因為文藝不僅要用形象去思維,還要對形象進行重新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體。文藝創作一般都有個構思階段,思想情感白熱化階段,還有一個修改階段。於我們學設計專業的同學,瞭解這是很有必要的。在創作時也要學會用形象去思維,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學了這麼久的美學,也看過一些關於談論美學的書籍,而朱光潛先生的這本《談美書簡》是為了回答美學愛好者陸陸續續提出的問題而寫成的,由於特定的讀者物件,作者不能不考慮如何才能深入淺出地說明問題,讓讀者能夠讀懂看透,從而使艱深的美學概念、範疇、原理變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沒有采用學術專著的形式。精確的語言解釋抽象、深奧的美學概念、範疇、原理。讓初學者能融會貫通。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12

  什麼是“美”?用莎翁的話說:“這是一個問題。”

  但毫無疑問,沒有人知道答案,包括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任何一位大師。他們耗盡畢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類對美的認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見解,但卻從未揭開“美”的面紗。其實在我看來,“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因為很少會有人對美的認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美”是無定義的。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懷疑是作者本人)給“美”下的定義,並對其刻板和迂腐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朱光潛先生也是反對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給“美”鑄一座密不透風的牢籠的。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同時,美也是屬於社會價值範疇,它的適用主體是人。這便是說我們要去認識美。

  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美呢?我的觀點是:不需要定義,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在這一點上,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對“美”的理性認識,又要注重對“美”感性認識。我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決不能只強調美的客觀性而將審美與人的思考力、情感與意識割裂開來。審美活動應是一種實踐活動,同時因為它具有目的性並且與人類的情感息息相關,所以審美必然要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去進行。否則,就如“形而上學”一樣,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這顯然與主客觀結合的審美以及感性與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認識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們學習一些美學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重審美實踐,多去參加各種藝術展覽,多與他人交流自己對美的看法。在審美的過程中,探求美的真諦未必是我們最終的追求,但享受這個美妙的過程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經驗。

  而對於《談美書簡》這本書,朱光潛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長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將自己平生對美學感悟向我們娓娓道來,並對一些重要而關鍵的問題向美學的入門者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因而這本書相比較其他美學著作易懂。他在美學問題上對我們的幫助不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13

  從本質上講,我喜歡讀書,喜歡與文字有關的一切,但是我卻是一個懶於思考的人,更多的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的角色,已經開始讀研了,不論現在的研究生有多水,擴招有多麼厲害,我想我都應該做一些該做的事情,認真踏實的儘自己所能做一個合格的學生。開學了,沒有以往的興奮和新奇,心裡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只希望不辜負所有人的熱切期盼,不辜負自己心中的信仰。開始認真的讀書思考。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驚歎於先生那融貫中西的學識和過人的思考能力,對自己頗有啟發。朱光潛先生在研究文藝美學之時,將西方的文藝美學思想和中國古典的美學思想融會貫通,並提出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美學思想,對我國現代當的美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思維方式,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思想深受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的影響。但是不同於克羅齊的文藝心理學的研究,朱光潛先生更是把視野放在了文藝活動這個大框架來進行文藝美學的研究,其中朱光潛先生提到文藝活動不僅僅是心靈的瞬間感受,是形象的直覺,文藝活動過程從直覺到傳達才是一個階段的完成,而文藝的傳達活動更是藝術家區別於普通人,優秀藝術家區別於一般藝術家的不同之處。文藝的傳達有賴於藝術家的匠心獨運,更和日常的學習密不可分。

  藝術家除了要有不同於常人的形象的直覺之外,還需掌握以下知識:一是掌握有關媒介的知識,二是模仿傳達的技巧,三是作品的錘鍊。藝術家所進行的模仿傳達,實際就是藝術家的勤學苦練的過程,藝術家勤於練習才會形成相關的模仿習慣,下筆時才會水到渠成。而這模仿習慣,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主要是模仿筋肉技巧,每種藝術都有其特殊的筋肉技巧,如寫字、繪畫、雕刻、圖畫、彈琴都要有手腕上的技巧;唱歌、演戲、吹簫、說話都要有喉舌上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詩文的創作也需練習筋肉的技巧,古人所言的“文以氣為主”,這氣就是一種肌肉的技巧。

  這是我頗為關注的地方,文藝活動中的傳達過程竟和人體的筋肉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絡,而這些聯絡是如何發生的,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可解釋的地方,我還需要進一步的拜讀作品,才能瞭解朱先生的文藝思想,讀書之少,導致所思之淺,現在彌補也許為時不晚。加油吧!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篇14

  美的本質。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著不可測度的奧秘。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

  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類對美的追求源於日常生活和經驗。

  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麼,瞭解什麼。或者必備什麼認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於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於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儘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

  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於美的界定和價值。對美的判斷力並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著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絡著各種能力的有機統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於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美學的基本;但也並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並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麼,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些東西后;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這個社會。展現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複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藝術體現美,反映了現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藝術敘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透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透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儘管在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主義思想。”但藝術的終端。我想也會迴歸於生活。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