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國學>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8篇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古代名言大家都聽說過,它出自《論語》。讀《論語》,我懂得了勤學才能成君子。

  《論語》,記錄了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孔子先生一生所崇尚的“仁”和“禮”。“仁”就是仁德,它蘊含了君子必須具備的高尚的道德品質;“禮”就是禮儀,是外在表現道德品質的方式,從言行舉止上表現出良好的個人修養。“仁”被“禮”來規定,“禮”以“仁”為基礎,兩者緊密結合,不能分離,同時做到“仁”和“禮”才能被稱作為君子。

  從“仁”和“禮”中我們就能看出勤學的重要性。“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多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這句話就突顯出成為君子,勤學的重要性。

  勤學本身就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勤於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經驗,學方法······不斷學習,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讓自己成為一個滿腹經綸,知識淵博的人,是成為一個君子的前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勤學還要求我們多向優秀的人請教,自己的力量不如大家的力量,多學習他人身上的高尚品質和良好的習慣,取長補短,並對照他人改正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從書籍與他人身上學習優秀的道德品質,勤學不就是“仁”了嗎。

  “仁”和“禮”緊密相連,勤學的人更加註重禮儀,注重形象,因為他們從書籍和優秀的人的身上學到了如何為人處世。遇事以德服人,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處理,就顯得比只會用拳頭處事的人更加有道德。勤學的人擁有更高的個人修養,他們講文明懂禮節,不在小事上與人斤斤計較,給人一種知書達理的感覺,在外在上就體現出自己的高素質,這樣,勤學不就是“禮”了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圉之所以得“文”這個諡號,就是因為他非常勤奮好學。雖然他是衛國的大夫,但是他不論身份的高低以及地位的貴賤,只要不懂的地方,就會虛心向他人求教。就因為這種勤學好問的精神,孔子才會稱之為君子。

  想要成為君子,“仁”和“禮”固然十分重要,可是“仁”和“禮”從哪來?答案就是勤學,勤學知識禮儀才能有優秀的道德品質,才能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才能有成為君子的基本。所以像古人一樣勤學,努力成為一位讓人稱讚的君子吧。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2

  《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於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徵在。孔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孔子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後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於利的,所以未能採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14年周遊列國,於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髮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合計12700字。《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徵。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為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為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為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闢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範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後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3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裡,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嘆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願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夢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麼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著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中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曾經聽我班主任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後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讓未來的自己後悔,那麼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4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中華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唐詩、宋詞、元曲被人們歷代傳承,中華人民將繼續傳承和創造。

  光陰似箭,我已是八年級學生,最近,我正在閱讀《論語》,我相信這是一本家戶喻曉的經典名著。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論語》此書正是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經典,歷代傳承。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每一句話都飽含哲理,我們學的第一句選自《論語》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彷彿聽見孔子告訴我,三個人一同走路,在這裡面一定有一個可以當我們老師的人,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這句話讓無數人懂得相互學習。

  同樣的,也有一句教科書上出現過無數次的名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也是出自《論語》,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對照別人身上的缺點,及時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讓我們受益終生。

  學習成長中,怎麼做才是明智的表現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這才是明智的表現。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學習一樣,學習知識如果掌握了,可以多做練習鞏固,如果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就要及時請教,不能渾水摸魚,這才是明智的表現。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也應懂得。

  當沒有人理解自己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也。”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瞭解他人,這句話也出自《論語》,給讀者們帶來安慰,深深影響人們的心靈,讓人的心靈重歸寧靜。是啊,做好自已就行了,不必執著別人是否瞭解自己。

  當自己排斥別人的時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要團結不搞幫派,搞幫派的都是不團結的小人,這句話給我們敲醒警鐘,讓我們不要排斥別人,成為小人。

  當你想要抓住過去不放手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要再說了,已近完結的事情,就沒必要去匡正,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這句話蘊含的道理讓人值得深思,它會提醒你懂得放下過去,抓住現在重新開始。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結晶,他將一生的感悟都傳給了弟子,他的語錄由弟子收錄下來,編成《論語》流傳後世,一千多來來讓世人深受啟發,看了這本書,我瞭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懂得了為人處事。

  國學經典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品讀國學經典,受益終生,作為中華民族一員,我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我們的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5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積累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書籍是文化的記載,在我看來,《論語》是最具文人氣質的君子品德之書。數千年來,儒家學說一直備受詩人推崇,而孔子也被歷代帝王尊為衍聖公,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喜愛《論語》,孔子言簡意賅,卻蘊含了許多君子品質與精神。

  誠實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可以說,信是為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我們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決不能欺瞞他人,如果我們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交流滿是謊言,那麼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一個人起初有心與你交友,真心對你,而你卻謊言相待,到了最後,那人也會鄙夷於你,不屑於你,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誠實守信,會有更多人願交好於你,於人於己皆利。

  謹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遺憾,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個人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這同時也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謙遜好學是君子之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為人若是能夠謙遜好學,那麼離成功也就不遠了,學習不僅要從善者為師,還要以不善者為師,以人為鑑,我們應當學習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錯,一切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喜愛《論語》,其中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感慨而發。可以說,《論語》一書便蘊含了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博大精深,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做人,當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風”。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應該成為更好的自己。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6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 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7

  媽媽告訴我,十三歲之前是人記憶最好的時候,所以,我一直堅持誦讀經典。四年級的時候,我背完了《論語》上冊,班上進行“國學經典”考查時,我總是高高地舉起手積極回答問題。每次我背誦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師讓我講解意思的時候,我卻很多都不知道,於是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看看《論語》的譯文。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註》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閱讀這本書可以一邊複習原文,一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穫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學習”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學習”,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學習。其為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學習方法之一,他每天都會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非常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所以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助並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如果三個人走在一起,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以他的短處為自己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學習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為師,這些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學習;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8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在這個歷史文化中又蘊含了淵博的文字,蘊含了中國美妙的語言,更蘊含了從最早的奴隸社會到如今絢麗多彩的現代社會的偉大發展歷程。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贏利的歡呼同時也經歷了失敗的轉衰,譜寫了一章又一章壯烈的歷史篇章,它為中華的子孫後代留下了輝煌的歷史文化,更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小學時,中國名著和外國名著相比,我最喜歡閱讀外國名著,因為它和我一樣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後,我接觸更多的是中國名著,瞭解更多的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聽說更多的也是有關中國文化,哪怕在聊天裡,聊最多的也是中國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歡上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我最喜歡閱讀的名著是《論語》,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沒怎麼弄懂裡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課時,學到了《論語》。於是我對《論語》就有了深一層的瞭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寫的,而在《論語》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內容。《論語》中,使我受益頗深的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懈怠。這句對於此時正值風華正茂的少年來說,真是一個讓人積極向上的句子。

  就舉兩個事例來說吧。在我們班的同學中有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這些成績好的同學平時學習多是勤思考,踏實學的。而有兩個同學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思考與學習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時成績很好,但在考試中往往容易出錯。他在我們班可以說得上是安靜而成績又好的學生吧。在每次上課過程中,老師提出的問題他都毫不理會,只顧著玩他的遊戲。而等到老師寫出答案後,就急忙抄寫,下課後多看這個問題的解答,在平時練習時總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試就出很多錯誤。這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

  許玲則是隻會思考而不喜歡學習的一名同學。老師提出的問題們總是積極思考,但不喜歡寫練習,更不喜歡做筆記。所以每次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總以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聽課。這就是所謂的“思而不學則殆”。

  要是這兩位同學能夠學與思相結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離不開認真,仔細,更離不開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體組成部分中,大腦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們有大腦這一構成部分,就應該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我們自己成為大腦真正的主人,敢於超越常人的思維習慣,樂於在廣袤無垠的未知世界裡自由馳騁。中國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單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光輝。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