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淺談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

淺談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

淺談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

  1跨文化交流能力

  1.1溝通交流能力

  海姆斯(1972)認為溝通交流能力對那些研究語言的學者來說,就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正確使用語言規則和語法規則的知識。海姆斯關於交流能力的概念經過很多語言研究者的修正、豐富,後來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溝通交流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策略能力和語篇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中也應該包括語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指溝通者所具備的能勝任溝通工作的優良主觀條件。也就是說,人際溝通的能力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地進行溝通訊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內在動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溝通效益是人們判斷溝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溝通行為符合溝通情境和彼此相互關係的標準或期望;溝通效益,則指溝通活動在功能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或者滿足了溝通者的需要。擁有能語言能力不一定能進行有效且恰當的交流,筆者認為,溝通交流能力是和學習者的個人特性有關;能成功交流的人,不僅僅要有語言知識,還要有更多的情感層面的知識,善於傾聽,能更好的把握時機,進行切當的交流溝通。

  1.2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得當且有效地與異文化人士交流的能力。該能力在前面談到的兩種能力之上,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維(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識方面外,還有思維、情感和個性等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複雜性和多維性。這也是因‘文化’具有極其寬泛的涵義,且和其表現形式多樣化有關。文化是社會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總稱。因此,它既是歷史的積澱,又是目前正在發生的和變化的;它有外顯的和可以客觀描述的一面,又有隱蔽的和依賴主觀解釋的一面;它既具有組織的、群體的性質,又無不滲透到每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體行為之中;它既表現為高階智力活動的過程與產物,又體現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之中。(Brooks,1960,Allen,1985,Chen,1999)。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解偏重文化既有的、外顯的、客觀的和組織的一面,那語言教學中僅僅於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識方面,在語言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僅僅傳授既有的文化事實,如目的語民族的歷史發展、社會制度、一般習俗、禮儀、禁忌等。這種文化教學從總體上看是直接的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有時候可能獨立或相對獨立於語言教學。發人深思的是,即使外語學習者經直接的知識傳授獲得了有關文化的客觀知識和教條後,當他面臨具體的、變化的、個性的跨文化交際情境時,那些概括化、教條了的文化特徵、行為規範等往往並不能使得他取得成功的或是恰當的交際。顯而易見,現實中的跨文化情境要比這些教條化的知識複雜得多、微妙得多。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際不僅要遵循某種規範,而且也要主觀解釋這些規範本身;它既是規範的活動遵循,又是規範的過程的創新(M.Andrews,1999),這句話說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其過程,更要在面對複雜的因素時,能做到靈活應對,獨立判斷是否,作出個人的決定。每個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方面,不僅僅是去熟記或背誦一些已有的,刻板的知識,而真正需要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靈活面對變化的、現實的和個性的事物。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的去著眼變化的、個性的、主觀的一面。當我們著眼於文化的這一面時,我們就會更加重視跨文化能力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英語教師需要關注的交際者是否有能力從實際出發看問題、能否透過表象看到本質、能否進行獨立的分析與判斷、能否換位思考、能否對社會現實問題進行客觀、敏銳的觀察和理解。英語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更多的關注跨文化能力中的思維能力,那在教學中,教師就不會僅僅侷限於只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既有文化事實和一些現成的交際規約,而會更多的去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的體會感知現實的事物,去親自體驗跨文化情境,讓學生自主理解和判斷文化現象。英語教學的課堂應該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習、應用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恰當的異文化交流的過程。

  2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種模式的優缺點

  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包括上述的知識和思維能力之外,還表現為一種行為能力,一種與人交往的能力。畢竟交際是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的。而由於跨越了文化和語種使得這種人際交往變得困難起來,這就要求有外語能力(這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還要求交際者有良好的人際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交流溝通能力)。上述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那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採取哪種教學模式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閱讀多位學者關於跨文化方面的文章,闡述以下幾種培養模式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也指出英語教師需要的新的跨文化教學模式應該具備的特點。

  2.1構成三分模式

  在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做理論劃分時,多位學者採用了三分模式。(Paige,1986;Martin,1987)根據心理學理論,這一模式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

  2.1.1認知層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識,以及對自身價值觀念的意識。語言學習者要對需要學習的目標語言以及說該目標語言的國家的地理環境,人文知識等有大概瞭解,能以目標語言為母語的人們的思維去認識事情。但同時不能失去自身價值觀念。

  2.1.2情感層面包括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靈活性、共情能力、懸置判斷的能力。語言學習者需要對目標語中不確定的事物,具有靈活解決的能力。對一些自己不瞭解的情況,能不予以評論。

  2.1.3行為層面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關係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務的能力。行為層面的這些能力,是確立在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上的,只有上兩個層面做到了,才能顯現行為層面。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建立關係,在異文化中有效且成功的完成任務。這類模式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位提供了一個總體的心理學理論維度框架。但是該理論在語言教學中不易操作,很難模式化處理。

  2.2行為中心模式

  該模式重點關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實踐,在西方很盛行。它的重心點是交際行為或外部結果,亦可稱為“有效性”或“功效”(effectiveness)(Kise等,1995;Walter等,1995;Dodd,1995)。在跨文化情境中,個人適應、人際互動、任務完成情況是“功效”的三大主要組成部分。任務完成情況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點。良好的個人文化適應能力和人際互動,更有利於人們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地完成任務。前二者是後者的前提,後者是前二者的結果。這種培養模式更適用於短期的、有針對性的培訓,尤其對於那些需要派遣人員去異文化地工作的機構。這種跨文化培養模式能短期、較快的達到培訓目的。行為中心模式執著於具體行為目標,但在大學的一般性教育情境中,目的文化和行為目標(“任務”)都不明確。我們並不清楚學生將來會到哪個國家去,與哪些人打交道,也不清楚他們的專業“技術傳輸”任務是什麼。因此我們難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培訓,相應的測試、選拔、跟蹤監督等也都缺乏實際意義。(高一虹,2000,第10章)

  2.3知識中心模式

  該模式也是以培養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比較受到學校和教育單位歡迎,目前我國的外語教學中,該模式占主導地位。大多外語教師和學者都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指在目標語文化中有效地使用目標語的知識。所以有些學者也稱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語社會文化能力”。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點就是“交際能力”(Hymes,1972)的核心部分,即有關談話規則和事宜性的知識。下面的公式可以概括這種觀點:跨文化交際能力(目的語社會文化能力)=目的語適宜性=目的文化知識(參見王英鵬,1999)在教學實踐中,知識中心模式強調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測試。在我國的語言教學領域流行的“文化匯入”便可視為一個知識中心的概念。(陳光磊,1992;趙賢州,1992;束定芳,1996;廖光蓉,1999)根據這一概念,文化似乎是某種外在的物質存在,需要被人為地匯入本來很“純粹”的語言教學之中。知識中心模式集中於認知層面,它在課程設定、課堂教學和測試等各個教學環節都易於操作,因此受到許多教師的喜愛。知識中心的模式雖然易於操作,但該模式也具有侷限性,其更多為灌輸,缺少啟發性。這樣的教學模式就使得教的內容與學習者的切身體驗沒有關聯。另外,該模式也很難去跟進處理文化的多元性、發展性,所以就造成教學過程中所傳授的文化知識被認為停滯於形式中,視乎是給文化定型了。

  3外語教學中新的`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式

  隨著國內外形式的變化,我國外語教學實踐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應具備以下特點:重點培養文化意識(culturalawareness)。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各種文化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這種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於幫助學習者去主動地獲取文化知識,並且能更好的處理這些異文化中產生的問題。也就使得學習者不是刻板的,而是靈活的解決在異文化中出現的事件。該培養模式要強調態度和情感層面,也包括認知層面,特別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該培養模式要是開放性的,不僅僅侷限於某個目的語文化,而是通用於與任何其他異文化(包括本國文化中的亞文化)成員間的人際交往。該模式還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是時刻更新的,能更好的順應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政治能很好的融合,能被更多的學習者接受、學習的。以文化意識為中心的外語教育,符合提高學生總體內在素質的21世紀教育目標。(陳巖,2000)。

  4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教學中,語言能力,交際能力,跨文化能力培養應同時進行,不可偏廢。只有幾種能力有機融合,配合恰當,我們的學習者才能用目標語做到恰當的交流,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任務。我們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尊重語言學習者的自發能力,多激勵,設計有意義,有目的學習任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培養學生以文化意識為重心,重視態度和情感層面的能力培養,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融合、發展異文化,我們才能更好的達到外語教學的目的—有效的用目標語去和以目標語為母語的異文化人們進行有效恰當的溝通,也就是培養語言學習者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很好的解決異文化環境中的個性的,變化的,突發的事件。

  作者:晏書紅 單位:矽湖職業技術學院

【淺談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