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國小數學《觀察物體》優秀文案設計

國小數學《觀察物體》優秀文案設計

小學數學《觀察物體》優秀文案設計

  教材說明

  “檢視與投影”是《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在不同學段有著明確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學段分別要求“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到第三學段才正式學習投影和三檢視的知識。所以在本單元教材中沒有給出檢視的概念,而是採用“從不同方向觀察”的表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透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單元在此基礎上,透過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形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或兩個及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不僅設計觀察活動,而且注意設計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進行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呈現從不同方位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得到的三個圖形,讓學生用正方體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這就要求學生要根據已有的圖形的表象,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後再透過拼擺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教學建議

  1. 準備好必要的教具和學具。

  由於本單元有大量的觀察和拼搭等活動,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套相應的學具。可以結合實際,指導學生自制學具。

  2. 注意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

  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並應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

  3.這部分內容可以用3課時進行教學。

  觀察物體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38頁到39頁的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再透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課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透過拼搭,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形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位置關係和形狀,並且能擺出或畫出觀察到的物體的平面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發展與同伴的合作意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例1:教科書透過觀察小藥箱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使學生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例2:教科書透過讓學生觀察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的活動,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前面學生學習的都是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這裡是進一步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和形狀。做一做:教科書呈現了從正面觀察兩個物體得到的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可能是觀察哪兩個物體的組合得到的,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是哪兩個物體”要比“給出兩個物體,辨認從某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所要求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更高。教學時,可以將練習八中第2題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先想一想這兩個立體圖形可能是什麼,並根據這兩個平面圖形的位置進行猜測,再驗證。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性格開朗活潑,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較易接受,因此,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較生動活潑、直觀形象,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由於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類似現象,能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所以本節課中,應多為學生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勤於動手,從而樂於探究。

  透過觀察物體,體會到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還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全面、辨證的看待問題、事物和人物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避免學生孤立、片面的看待問題,進而形成不健全的思維方式。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透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 透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

  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物體所有的面;使學生體會到觀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猜謎語:“左一片、右一片,摸得著,看不見,是什麼呢?”(耳朵)為什麼能看見別人的耳朵,卻看不見自己的耳朵呢?因為我們觀察的角度不一樣,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進一步研究觀察物體。

  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嘗試與探究

  (一)我會探究例1:

  1.觀察:仔細觀察小藥箱,說說在自己的角度觀察的小藥箱是什麼樣的?變換位置再次觀察又是什麼樣的?

  2.思考:你至少能看到幾個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3.判斷:課件出示從不同位置觀察到小藥箱的樣子,推理出是從哪個角度觀察的?

  (二)小組交流

  (三)展示彙報

  (1)認識三個面的名稱,上面、前面、側面

  選擇一個能看到長方體三個面的位置,並用手摸一摸看到的三個面

  給這三個面分別取個合適名字呢

  (2)指導學生隨意變換長方體的位置,說說看到它的三個面的樣子。

  (四)合作探究:當我們看到兩個或三個面的時候,這些面之間有什麼聯絡呢?

  總結提升:看到的兩個或三個面一定是相鄰的面,不可能是相對的面。

  (二)我會探究例2

  1.觀察:仔細觀察桌面上擺的圓柱和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按一定的順序在小組裡說說你看見了什麼圖形?

  2.猜一猜,是從哪個角度看到的?(給出圖形,讓同學們猜一猜)

  三、發現與總結

  我們發現:至少能看到長方體的一個面,也可能看到兩個面,最多一次能看見三個不同的面,看到的面都是兩個或三個相鄰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長方體相對的面,運用這個知識可以解答一些簡單的數學推理問題。

  四、應用與實踐

  1.出示一個正方形的面。

  提問:這個物體可能是什麼?

  2.出示一個圓形和一個正方形。

  利用學具小組合作猜一猜,兩個物體可能是什麼?看哪一組的想法最多?

  3.拓展思維:

  (1)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正方體並排放,要求學生想象畫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樣子(強調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見一個正方形)。

  (2)出示《題西林壁》

  全班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古詩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五、檢測:

  (一)判斷

  1.從不同方向觀察圖形,看到的形狀是相同的。 ()

  2.觀察正方體,從不同角度觀察,最多隻能看到4個面。()

  3.從不同角度看一個球體,觀察到的形狀都是一樣的。()

  (二)填空

  從正面看是個長方形,從左面看是個正方形,從上面看是個長方形,這是一個(  )物體。

  我想提醒大家觀察物體時注意什麼?

  六、總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哪些困惑?

【國小數學《觀察物體》優秀文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