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環境下對“學習”概念的理解

資訊科技環境下對“學習”概念的理解

資訊科技環境下對“學習”概念的理解

  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的快節奏變化、媒體輿論無孔不入的導向,加劇了人們的焦灼感;資訊的高速通路、網路的無線通行、教育媒體的廣泛應用,同樣也因為人的心理也因其自身不斷的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著自身的內涵,人們為了達到某一目的,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即使是在現代的資訊科技環境下,人們也離不開學習,那麼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如何理解學習、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學習與傳統環境下的學習有什麼區別呢?本文就這兩個問題作了一些討論。

  一、在傳統的媒體環境下對學習概念的理解

  基於文字印刷方式的學習時代,文字的出現極大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人們紀錄和發展某些技術知識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傳播,但具有行為主義傾向的心理學專家認為這樣的學習應定義為“有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的相對持久的變化”,這樣的用行為的變化來定義學習,只是使學習成為可觀察和可測量的概念,但它對人透過學習後思想深處發生變化而沒有外顯行為的變化現象就無法解釋了。例如人類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斷的練習中學到了或者說創造鑽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於這種行為在人的身心內部的形成的經驗,這種行為在相當常時間內並沒有變化或者說沒有相對持久地變化。

  就像生產方式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而且受到作為生產力之物質基礎的生產工具制約,由此揭示生產方式演變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規律已成為理論界的共識;學習方式同樣要由學習能力發展水平決定,而且受到學習活動之物質載體和物質手段制約.

  基於文字印刷方式的學習階段,直到當代對學習的理解才有了進步,加涅在學習的定義中加入了潛能的變化,即"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加涅論學習是否發生,其中的優點就在於它考慮到了學習者的主體性,簡言之,這個定義可作為學習的"外形為定義",因而學習也應有其"內行為定義",原因是人的學習的實質是人的內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變化,但人的內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變化看不見摸不著,由此當代的眾多心理學家紛紛用實驗來定義和驗證這個"內行為定義",其中最有影響力也最有效果就數由桑代克建構,並由斯金納.布魯納等眾多學者的擴充套件與深化的以"刺激-反應"為核心的學習聯結理論.

  他們認為學習就是面對當前問題情境,在內心經過積極地組織,從而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刺激反應之間聯絡是意識為中介,強調認知過程的重要性,我認為這一定義應是"內行為學習"定義的概述.

  因此,藉助心理學對學習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學習我們可以定義為"憑經驗產生的.按照教育目標要求的比較持久地能力或傾向的變化."

  二、資訊科技環境下對“學習”概念的理解

  在資訊科技環境下,智慧化的多媒體教學軟體具有良好的互動性,透過聲音、動畫、高質量影片、音訊及虛擬手段等資訊化的方式表述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動態化、形象化,生成對學習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徵,激發學習者去主動參與、主動發現與探索,直觀有效地使學習者思維發散,產生聯想,從而順利提取長時記憶中的相關內容,促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即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學習。

  在建構主義指導下,基於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學習可以定義為“在一定的情境即資訊科技環境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即透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包括對新資訊的理解是透過已有經驗,超越所提供的資訊建構,包括從記憶系統中提取的資訊本身,也按具體情況建構。

  對學習定義的理解,我們應從三點入手:

  1 學習主體自身必須發生變化。只有發生了這種變化,我們才能初步推斷學習是否發生;

  2 學習所導致的變化有相對持久地保持;

  3 主體的變化是由他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是後天習得的。

  對教育技術來說,教育技術學探討現代教學裝置和手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專門研究領域,一切教學形式、裝置和手段都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目的。因此教育技術學專業也應重視基於資訊科技環境下對“學習”的理解。

  首先,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習主體即學習者在網路文化、智慧文化等新文化觀念的衝擊下,自身的內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經發生了變化,資訊科技提供了容納自組織和改變的學習框架,使得學習目標不是單純地優先於行動,而是產生並完善於行動之中;智慧的網路系統能夠生成學習者知識點掌握程度及問題解決情況報表,實現對學習過程進行的實時跟蹤與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對學習者的下一步學習提供指導、調控或改進意見等等,這一系列方便智慧技術的產生,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學習已發生了自身質的飛躍,在先進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習者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是學習者自身文化休養、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變化是否相對持久地表徵,使知識儲存的編碼化和數字化程序,及學習者的知識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變化在質量、數量上都能發生變化。知識的各種儲存形式,如資料、錄音甚至人的思維和判斷都可以編碼化和數字化,並由網路組織起來,而在相當長或相對持久地情況中,這些組織並存出起來的因素產生了相對的變化,並跟隨著人的思想等方面的變化而變化,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它們都是持久的、穩定變化的、實際的。

  再次,學習是人類活動最重要的本質特徵,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習者從接觸熟悉資訊科技到能熟練使用資訊科技的過程中,來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如網路學習就是利用可以建立和體驗虛擬世界的高執行速度、富有創意的互動性計算機系統進行學習的過程;由文字閱讀到超文字閱讀,多媒體電子讀物的產生,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的高效率檢索與閱讀等一系列新技術的產生,學習者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當資訊高速公路席捲全球,資訊以網狀、立體、全息、超時空、發散性地提供給學習者時,輸入大腦的學習材料,使學習者集閱讀、聲音、情感於一體,使感受和體驗結合起來,這些與外界環境的作用,使學習者大腦皮層神經對輸入資訊的感覺、處理、加工、編碼呈現多元性態勢,加速了作用效果,使變化更持久,更穩定地變化。

  學習是一種複雜的過程,這主要是因為影響這種活動過程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學習活動引起的身心變化多,以及學習的層次多、型別多等原因造成,因此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習過程是一個多因、多果、多層次、多種類、多側面的複雜過程。而在資訊科技環境下,這些條件都被完美的組合,在結構的編碼和程式設計中得到表現。

  三、傳統學習與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習的區別

  1、 被動性學習與主動性學習

  傳統學習,一般要求學習者必須走進學堂,由教師規定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法,並由教師測定學習結果,而教師的教學過程是知識灌輸過程,教師將知識硬“輸”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處於麻木狀態,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並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而在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與學生共同面對著巨大的多媒體資訊庫,根據自身特點和意願,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不僅指理解記憶的學習,也指學習者所作出的一種自主、自覺地學習,自由的實現自己潛能的發展。資訊科技環境下要求學生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地選擇與加工,主動地去建構資訊的意義,使學習具有積極性、主動性。

  2、 繼承性學習與創新性學習

  傳統學習以繼承性學習為主,即也指適應性學習為主,而所謂適應性學習是獲得已有的知識、經驗,提高解決當前已經發生的問題的能力,學習者只是知道發生了什麼和怎樣發生的,很少考慮將會發生什麼和不會發生什麼,這是一種單向的、線性的知識傳輸過程,是為了解決自身自主當前面臨的問題,是一種維持現狀的學習,主體在經驗積累上並沒有上升或者說是層次上的下降。

  而資訊科技環境下,要求學習者不斷地接觸瞭解並掌握新興的知識技術,從而要求學習者主體不斷地學習即透過學習提高一個人發現、吸收新知識、資訊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以迎接和處理未來社會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即創新性學習。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學習是開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維德可能性空間,為學習者提供多種選擇的可能途徑,使人的思維得到啟用,使學習者擺脫現實世界的束縛,激發潛能和創造力。

  3、 基於內容和結果的'學習與基於問題和過程的學習

  傳統教學比較重視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邏輯結構的傳授,相應的學習也只是在內容(知識)從外界搬入學習者的記憶中形成經驗,簡單的說傳統學習是為了成績學習者不斷地硬著頭皮吸收內容,忽略了學習這一個人類特殊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是制定的,是強加於任何一主體的知識體構,學習者的學習在結果的指導中,依據學習的內容,在專家和教師設計的步驟中進行,導致學習者成為“一隻被牽著鼻子走的空殼子”。產生了由成績劃分學習者等級的教育弊端。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學習,簡言之是現代學校提供的研究型學習、發現式學習 ,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習的考核否定了傳統的以按成績為學習者劃分等級為目的的考試成為一種促進更佳學習的手段,針對學習內容中的問題,開展研究型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習者研究學習的心理,並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針對問題仔細歸納,例如作為主體與環境作用產生相對持久地身心變化的學習,過程是對資訊接受和使用的過程,在研究型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即間接經驗,不斷地解決新的問題,開展新的思維,豐富新的知識構建體系。

  4、 個體性學習與社會性學習

  傳統的學習只是在相互認識的人中產生面對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物件範圍小,這是一種單向的或是一對多的交流,而學習是個體的身心變化的表徵,它要求著學習者打破個體性學習的封閉性即利用資訊科技擴大學習的互動性,透過網路向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和優秀教師提出問題,並請求指導,或發表自己看法和體會,使單向個體性的封閉學習轉變為協作社會性學習中,獲得群體動力支援,以一個平等協作者的身份為群體作貢獻,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5、 文字性學習與數字性學習

  資訊時代的學習與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發展密切相關。資訊科技是以數字化為支柱,資訊科技應用到教學過程後,引起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習方式都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形成數字化的學習環境、數字化的學習資源和數字化的學習方式,從而改變傳統學習的字面形,改變了以文字為教學中心、以書本為主要學習內容的文字性的學習,釋放了學習者的思維空間,使學習者不再受書本知識的約束,在資訊科技環境中,大膽的設想、大膽的實驗,體會數字化學習的樂趣,進而掌握更多的、新興的知識。

  四、結束語:

  學習者的學習是認知的過程和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過程,透過內部認知過程的積極變化,導致新知識的獲得及認知結構的變化,已有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也會影響新知識的選擇和建構。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習者的學習是在學習者有了充分的學習準備、恰當的學習動機和組織的教學內容基礎上進行的,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會使學習變成一種自發、自覺地過程,學習就會轉化成有意義和令人興奮的事情,不單是認知成分的參與,還要包含價值、情緒的色彩,使學習者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

【資訊科技環境下對“學習”概念的理解】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