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教學各環節的有效匯入法——問題串

生物教學各環節的有效匯入法——問題串

關於生物教學各環節的有效匯入法——問題串

  一、注重問題串創設的整體構思——保證學生思維的連續性

  課標與教材、教材各章節之間以及每個章節學習內容的知識間都有一定的邏輯關係。問題的設計要從整體上進行構思,保證問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領悟其中的核心知識,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以核心知識統領所有設問,使學生思維不斷線,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和探究,並在整個過程中有效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生物的遺傳》一課主要是以人類對基因的本質、功能及現代應用為主要線索展開的。所以這個模組可以設計成以下的問題串:人類是怎樣認識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裡?基因有什麼作用?基因在上下代之間是如何傳遞的?人類是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的?這樣的問題串很好地再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和學生共同體驗探究中的快樂與困惑,從而建立起富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實現了教學各環節匯入的連續性和有序性。

  二、注意問題串創設的層層過渡——呈現學生思維的階梯性

  問題串的.設計要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架設橋樑,在情境與目標之間架設橋樑,在複雜與簡單之間架設橋樑,使學生在問題串的引導下,透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探索實現由已知向未知、由易向難、由形象向抽象、由低階向高階的自由過渡。例如,在模組《植物根對水分的吸收》的學習中,要求學生透過實驗瞭解植物根吸水的原理和過程。我將整堂課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濃鹽水、清水、蘿蔔細胞內溶液三者之間濃度關係怎樣?蘿蔔條在濃鹽水和清水中各有什麼變化?哪種情況下吸水了?細胞吸水的原理是什麼?植物根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吸水?吸水過程怎樣?給莊稼地施肥是不是越多越好?這樣的問題串就是一個個彼此關聯的問題,使前一個問題作為後一個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後一個問題作為前一個問題的發展、繼續、補充或分解、提示,這樣每一個問題都成了學生思維的階梯,使學生在明確知識內在聯絡的基礎上獲得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同時也保證了教學各環節的有機統一。

  三、注意問題串創設的情景呈現——體現知識資訊的直觀性

  生動、形象、直觀的情景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生物學科常用的情景創設方法主要有:生活實際創設、歷史資料創設、新聞熱點創設、多媒體創設等。例如,生物體內《能量的釋放與利用》一節的教學主要要求學生理解生物體的呼吸作用及其意義。《細胞的呼吸作用》屬於比較抽象的難點知識,學生的知識準備少,遷移能力欠缺,沒有感性認識,教師直白的講解很難達到教學效果。我演示了一個多媒體動畫,呈現了一幅幅學生樂見的情景,再創設與之相應的問題串:生物體呼吸作用會消耗什麼氣體?釋放什麼氣體?生物體呼吸作用過程中的氣體變化在什麼部位發生?呼吸和呼吸作用是同一個概念嗎?呼吸作用對生物體來說有什麼意義?種花為什麼要選擇底下帶洞的瓦盆?這樣將難點知識分解為許多小問題,引導學生從情景資訊出發層層深入,則會另有一番景象。再如《營養物質的作用》一節教學,可將學生融入安徽阜陽“大頭娃娃”熱點事件的情景中,並設計一些問題串:“大頭娃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蛋白質對人體有什麼作用?你如何看待這起事件?讓學生思考分析。這樣的問題串既體現了教學各環節匯入的自然性,也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四、注意問題串創設的多維開放——激發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問題串往往具有一定的預設性,師生之間的互動按著一定的思路進行下去,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課堂不應該是一維性的,而是在師生互動中有機生成的。課堂中,有以下幾個因素決定了問題串的設計要具有多維性。首先是學生,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就可能不一樣,教師在設計問題串時就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可能提出的問題,做到有備無患。其次是生命現象本身的原因。生命本來就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現象,所以在探索現象背後的實質與原因時,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正是由於這些因素,教師要敢於創新和大膽實踐,透過“舊題新問、不拘泥於教材、條件不確定、答案不唯一”等開放化的思維來設計課堂問題。教師只有真正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善於創設多維開放的課堂教學,才能為學生提供充分思維的時空與主動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自覺訓練技能,不斷達成學習目標。例如講《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一課,可以結合圖片及學生自身平時體驗設計如下問題串:用針輕刺手指後,人會有什麼反應?其他生物體對內外刺激會作出反應嗎?你能舉例嗎?什麼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什麼?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環節?反射弧的各個環節能顛倒嗎?如果縮手反射的傳入神經受到了傷害,那麼手指受到針的刺激,人還會有感覺嗎?還會產生縮手反射嗎?手指受到針刺後是先感到痛還是先縮手?為什麼?透過對以上問題串的分析討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可以把一節課再次推向高潮,對教學的有效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設問是搞好啟發式教學的關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問題串的設計卻時常不盡如人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問題偏離核心內容。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問題的內容要有所選擇,要圍繞核心內容創設有價值的“問題串”。如《單細胞生物》一課,提出一串問題讓學生回答:“草履蟲的外形看上去像什麼?”“為什麼叫草履蟲?”“草履蟲身體表面有什麼?纖毛的用途是什麼?”“草履蟲會運動嗎?”“草履蟲有幾個細胞核?”等。問題就顯得太散,學生陷於被動應付的狀態,很難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探究。可以考慮用一個核心問題來統領,使之構成一個有內在邏輯關係的問題串。如“在自然界,有沒有隻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呢?”“以草履蟲為例談談單細胞生物必須要具備怎樣的結構和功能才能生存?”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草履蟲,透過觀察說說對這些問題的解釋或猜測,教師再進行歸納和補充。

  所以教師要走在學生的前面,要考慮學生會提出哪些新的問題,也要想到學生未想到的問題。同時教師也要走在學生的後面,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凡是學生能夠想明白的就讓學生去想,凡是學生能說的讓學生去說,學生能做的讓學生去做。教師只作為一個引導者,必要時進行點撥、啟發和總結。

  總之,好的問題串不僅能成功實現生物教學各環節的巧妙匯入,還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活躍學生的思維,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很好的情意和認知基礎。因此,教師要善於科學設定問題串,並運用於課堂教學,這對提高教學效果是非常必要和有意義的。

【生物教學各環節的有效匯入法——問題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