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師國培研修計劃

教師國培研修計劃

教師國培研修計劃3篇

  篇1:教師國培研修計劃

  一、指導思想

  1、認真貫徹國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廳對培訓學員的要求;

  2、珍惜機會,最大限度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3、夯實教育理論基礎,紮根農村教育沃土,服務學生,成就自我。

  二、主要措施

  1、嚴格遵守培訓作息時間,按時上課,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或課外活動。

  2、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多聯絡實際,流諸筆端;

  3、制定詳細可行的個人研修計劃並認真落實到位;

  4、儘可能地利用學校的資源,要勤讀書,多思考,常動筆;

  5、加強鍛鍊,增強體質,以便更好地投入學習和今後的工作;

  三、具體安排

  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

  1、6點左右起床,進行晨練半小時;晚鍛鍊(1小時左右)。

  2、課外上圖書館讀書;

  3、晚上7點至9點半上網研修約2個半小時;

  每週必須做的事

  1、寫1—2篇投稿;

  2、閱讀1至2本書並做好讀書筆記;

  閱讀書目初步安排

  第一週

  1、《歐陽代娜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初探》

  2、《魏書生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第二週

  1、《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潘紀平等

  2、《做教師真難,真好》錢群裡

  第三週

  1、《語文要教出語文味》程少堂

  2、《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好故事》

  第四周

  1、《課例品評一百例》餘映潮

  2、《民間語文》(《天涯》雜誌)

  第五週

  1、《伊豆舞女》《堂吉訶德》

  2、《十日談》

  第六週

  1、《教師的20項修煉》郭元祥

  2、《如何做最好的老師》魏書生

  第七週

  1、《93年》雨果

  2、胡蘭成的書

  第八週

  1、脂硯齋對《石頭記》的點評

  2、《做教師真難真好》錢理群

  篇2:教師國培研修計劃

  能有機會參加此次國培,倍感榮幸,特此精心製作自己的國培計劃,望老師批評指正。

  一、指導思想:

  透過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培養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意識和能力,提升自己的資訊科技教學能力,拓展視野。

  二、研修目標:

  1、透過此次培訓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對資訊科技教育的瞭解。

  2、透過培訓掌握提升自己的資訊科技教育能力,並利用資訊科技教育構建有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3、透過培訓能利用資訊科技手段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的自主合作。培養學生樹立學習的新理念。

  4、透過培訓,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

  三、研修的措施:

  1、積極主動的學習珍惜國培的機會。每天按時學習,保證學習的時間和質量。遵循學習的要求和紀律,認真做好學習筆記,及時完成學習作業。利用平臺積極更各位教授、老師、各位同仁學習交流。

  2、透過理論聯絡實際,在資訊化環境下不斷更新自己教學理念,並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應用資訊科技教學能力,充分利用學校的良好教學條件,掌握白板,投影,錄播等運用能力,提高教育質量。

  3、積極參與研討,積極發言,加強學員之間的互動交流,多寫研修日誌,在反思中完善自己。

  四、研修的內容:

  更新教學理念,最佳化課堂教學。

  篇3:教師國培研修計劃

  從這幾天的學習中,瞭解到其他專家教授都從自己研究的方向直接提出這樣的觀點:

  1、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工具性學科。

  2、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重在透過訓練語言使學生習得方法。

  3、小學語文教學是語言教育,不要與文學教育混為一談。文學教育重在欣賞、感悟,語言教育重在表達、運用。因此,小語課堂教學要由重思想內容分析轉向重表達運用訓練。

  對吳教授講座的膚淺認識

  比如今天上午,上海師大的吳忠豪教授便從“課程”的角度說明了以上觀點。吳教授講座題為《國際視野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他認為小語教學之所以出現這樣令人不滿的狀況,根本原因不在教師,而在於課程的設定者。而他所組建的團隊正致力於重構小語課程體系的研究。然後,吳教授列舉了大量生動鮮活的例子來說明,小語教師應該有怎樣的課程意識。

  因此,吳教授的講座中心議題應是:在科學合理的小語課程未實施之前,教師應該如何以“課程”意識指導自己的教學。

  吳教授講得非常樸實、生動,由於我曾經讀過王榮生教授的一些著作,所以不再闡述課程與教學的關係。只是想就我們身邊平凡教師的事例來幫助“消化”吳教授的一些觀點。

  措毛老師的實踐說起

  我雖沒有完整地聽過趙春戰老師的講座,只跟著聽了幾次“片段”,但一斑窺豹,便已經對趙老師的作文教學實踐滿是崇拜了。

  1、專家觀點:

  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重在透過訓練語言使學生習得方法。

  反思:

  我曾聽過趙老師講《威尼斯的`小艇》一課,在指導學生明白課文內容之後,趙老師便將教學重心放在從“作者描寫小艇”中悟得寫作方法,指導學生運用了。

  比如,對小艇外形描寫時所使用的幾處比喻,寫“船伕駕駛技術好”時所採用的段落結構與連句方式,都是趙老師教學的著力點。最後,他指導遷移,引導學生總結寫景物的一般方式:仔細觀察——抓住特點——展開聯想。

  回顧我們的課堂,敢這樣堅持著力於一點的幾乎沒有。每次下課,似乎總要感慨:“某某知識點我沒來得及教。”一篇300字的文章,教師要下功夫去深挖,相信可喋喋不休3—4節課。而這些“知識點”都是屬於內容的,對訓練語言沒有多大作用。

  吳教授說:“語文之所以什麼都沒有教會,是因為什麼都想教。”趙老師從“寫作”入手,以訓練學生表達為目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學生明白了寫作要領,也就悟得了課文的學習方法,舉一隅而三隅反,語文素養的提高指日可待。

  2、專家觀點:

  語文課的人文性是在語文訓練的過程中完成的,而不是把他抽象出來,加以放大、分析。

  反思:

  聽講座的教師不乏有這樣的困惑:提倡語文工具性,那人文性不是暗淡了嗎?難道教師不該用課文教給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嗎?

  吳教授的建議“語文課的人文性是在語文訓練的過程中完成的”可謂一語警醒夢中人。我們來看趙老師作文實踐的幾個要點:

  (1)寫作為表達生活、解決生活問題而來。

  相信聽過趙老師講座的教師,一定對他所列舉的“引導學生觀察操場上的小草”、“透過寫作教育學生公平競爭”、“以寫作教育學生不迷信”等事例記憶猶新。

  趙老師的作文教學為什麼受學生的喜歡?很大原因就是他讓學生寫的都是真實生活。觀察小草、觀察梅花,領悟平凡中的堅持和倔強;作文傾訴,既幫助“蒙冤”學生以合理方式抒發怨氣,又教育“作弊”學生認識錯誤,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傷害;以寫作讓學生了解迷信的荒謬,教育學生在生活中不盲從,學會獨立思考判斷。

  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把教育意圖很好地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我們的課堂教學很少能把人文教育巧妙地蘊含於語言訓練的,專家常說小語教師愛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就是因為我們把語文中的人文性孤立來說,結果課堂上常出現以下現象:

  1)人文教育變成“喊口號”。

  所有的課文似乎都能被套在“愛祖國”、“愛自然”、“愛父母家庭”、“保護環境(動植物)”、“思念家鄉”、“捨己為人”等概念化的情感之中。

  2)學生的表達練習變成“表決心”。

  個別教師為了體現課堂中有“寫”的環節(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會要求學生:“寫下你想對文中人物說的話。”結果學生寫的大都是:“某某,你真如何如何,我讚美你!”“某某,我一定要向你學習,學習你怎樣怎樣的品質。”等相當於“入黨申請”的話來。或許,有些學生的光說不幹就是受此影響。人只能在把情感真正地傾注於關注物件的時候,說出肺腑之言來。因此,我們引導學生學《稱讚》,與其讓他們寫對人物說的話,不如指導學習如何得體地稱讚別人;引導學習《月光曲》,與其讓學生代盲姑娘向貝多芬表達感激,不如指導學生會用“事物+聯想”的方法寫作。學生在內化語言、表達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思想教育。

  3、專家觀點:

  教師教學生表達方法,不能只求教過,不求教會。學生只有對方法形成遷移,在新的語言環境中會運用了,才算真的掌握了。

  我的反思:

  趙老師的學生在上初中、高中之後仍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與同齡學生相比,無論口頭還是書面表達都顯得與眾不同。為什麼?就是因為趙老師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漁,因為他指導學生會觀察、會發現、會想象、會遷移、會評改。你想,會評改他人作文的學生,自己寫作的時候不就有了一定的遣詞造句、修改潤飾的意識了嗎?

  蘇霍姆林斯基說:“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怎樣學到的才是知識?他認為,就是伴隨著思考將所學應用於實踐。趙老師沒有空談方法,有的只是拉著學生的手伴隨他們摸索過一條黑暗的小巷,當最終來到陽光下時,學生已經收穫了繼續前行的本領與力量。我想,趙老師最大的驕傲不是獲得了多少項國家級獎勵,而是社會對他學生強大的生長力的認同與讚賞。

  “你現在不理解我的某某做法,因為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的某某做法有利於學生將來的發展”,這些話相信很多人說過。趙老師沒有說,但做到了;說過的人,不知道有沒有去追訪一下自己的“教學成果”。我是不敢的,因為參加工作的時間越長,越感覺自己誤人子弟數量之多。

  或許,寫到這個地方真的應該來《史記·李廣列傳》裡的那句話——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4、專家觀點。

  現在很多教師注重文字解讀。要知道,學生的感悟力與教師提供給他的智力背景有關係,不可能因教師感悟到某種境界,學生就能感悟到某種境界。因此,我們要從偏重挖掘文字轉向偏重訓練語言。

  反思:

  專家所說的“很多”其中我想應該是包括我的。專家的觀點很對,但是弄錯了兩點:

  (1)解讀文字貴在有度,不等同與“文字深挖”。這一點錯誤,在邏輯推理上屬於概念混淆。

  (2)文字解讀的目的很多,我能想到的有:一幫助教師形成對文字的獨特理解,只有擁有獨特感受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獨特感受的學生;二是幫助教師儘量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對文字的看法、疑惑作出全面準備。

  因此,文字解讀不是為了把教師所想到的最終讓學生全部接受,而是讓教師能站在離文字稍遠的地方,以求再接近學生一些;而是讓教師能站在離文字稍高一些的地方,以求能更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學習。

  5、專家觀點。

  小學語文課程形態需要重構。

  反思:

  這“重構”是打破重來,還是繼承發揚,吳教授沒有說。但他敏銳的洞察,精準的把握令老師們十分敬佩。我曾經讀過《小學語文教材七人談》,其中很多觀點與吳教授不謀而合。不管怎樣,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不再作實驗的小白鼠。畢竟,童年只有一次。就算是教師,也只能有那二十來年的黃金時期。

【教師國培研修計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