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黃圃飄色民俗文化》教學反思

《黃圃飄色民俗文化》教學反思

《黃圃飄色民俗文化》教學反思

  中山飄色這一民間藝術源遠流長。作為中山北部的重鎮黃圃,其民間藝術的代表作----飄色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奇苑喜獲新生併發出絢麗的異彩。每年的重大節日及傳統節日期間,黃圃飄色都以其新的面貌出現在中山的大地上。飄色的板數也越來越多,內容也越變越新。這種古老的民俗形式,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能激發同學們濃厚的學習興趣與熱愛之情。

  開展《奇葩綻放——黃圃飄色民俗文化》這篇課文的學習,主要圍繞校本化課程的改革研究這一主要思想進行教學設計的。“語文新課程標準”認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關於語文課程目的任務的基本理念,並對此進行了完整的闡述:“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和諧發展。”本課的學習用了一節上課的時間,透過教學,完成了即定的教學目標,同時也給本人帶來了一些思考。

  一、激趣匯入新課

  著名情境教學專家李吉林曾說:“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本課我採取影片欣賞匯入新課,《中國飄色》的這一音像片段,色彩、聲音、場面無不震撼人心,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沉醉於這個傳統民俗,並對此有著一定的瞭解,同時我匯入:“飄色”是廣東傳統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長期在民間流傳,在廣東各地均有該項民間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而黃圃飄色融雕塑、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於一爐,集力學與美學和諧統一於一體,有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間藝術特色,成為我們中山地區重要活動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今天就讓我們隨著這篇文章一起來領略魅力中山,感受這獨特的人文氣息。這一措舉激發了學生想要深入走進課堂的學習興趣。

  二、圍繞“探究”這一學習任務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除了課前佈置好相關的前置作業之外,教師的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對於文章的學習,則側重於說明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培養學生課文內容“再”表達的能力,並在分析歸納文章中滲透的中山精神,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將查閱、蒐集並整理資料,大膽的在課堂上展示出的勞動成果,讓學生在享受勞動成果中培養熱愛家鄉和傳統文化以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將閱讀延伸到生活

  “到民間採風去”精品課程開發整體思路中有一點:分析歸納文章中滲透的中山精神。這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突破點。“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新課程教學中要興開放式教學之風,要“開啟”課本,“啟用”教材,以課本為契機,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的大課堂,納課內課外於一體,熔學校和社會於一爐。在課堂上拓展延伸閱讀《百年咀香園 香足一世紀》讓同學們見證到古老的傳統民俗如何和時代接軌,中山人的精神如何傳承,中山地區的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鹹水歌”“沙溪鶴舞”“黃圃飄色”等知識介紹,課堂氣氛就在熱鬧的討論交流中推向高潮,學生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單單只是教師指導學生蒐集的幾篇具有地域性特徵的文章就能深深感染學生,這是不夠的,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如何更廣泛的吸引學生參與進來,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民俗,以國家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國家教材為藍本,立足珠三角農村初中教育教學實際,開發校本資源,編寫補充教材,充分利用校本資源,進行語文教材校本化改造實踐,讓學生成為語文的真正熱愛者,成為語文課堂的真正主人,這是我校語文教材校本化改造的的目標,也是我校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方向。

  歷史凝固文化,文化發展時尚,當古老的文明與時尚對接,當傳統民俗與青春同行,傳承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在對待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我們不僅要完整無缺的儲存,也要賦予它全新的活力,讓民俗文化大放異彩,讓每一箇中山人都參與起來,併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

【《黃圃飄色民俗文化》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