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宜興紫砂文化的魅力

宜興紫砂文化的魅力

宜興紫砂文化的魅力

  宜興紫砂文化概括起來說,就是中國悠久的陶文化與成熟於唐代的茶文化相互融合。其主要表現在造型、泥色、銘款、書法、繪畫、雕塑和篆刻等諸多方面。紫砂高手善於以壺為主體,融合諸藝術於一體,在形式內容方面諧合、神形兼備。宜興紫砂藝術方面最大的特點是素質、素形、素色、素飾,不上彩、不施釉、質樸無華。其素面素心的特有品格,常使人對它情有獨鍾,古今有多少詩人、畫家對它的喜愛達到痴迷的地步。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現在紫砂學界有一些學者提出一個新穎的觀點,即把紫砂茗壺進行劃分歸屬。第一類是具有傳統的.文人審美風格的作品,講究內在文化底蘊,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風貌,在壺體上鐫刻題銘,切壺、切茶、切景詩出為三絕稱之為“文人壺”。第二類是有富麗鮮亮、明豔精巧的市民趣味作品。在砂壺上用紅、黃、藍、黑等泥料繪製山水人物,草木蟲魚做紋飾,或鑲銅包銀,此類稱“民間壺”。第三類作品是將砂壺進行拋光處理,鑲以金口金邊,造型風格迎取西亞及歐洲人的審美趣味,有明顯的外銷風格,稱“外銷壺”。第四類是不惜工本精雕細琢,講究豪華典雅的宮廷御用紫砂茗壺稱“宮廷壺”。而此類器物則代表了當時紫砂製陶的最高成就。

  另外,宜興紫砂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自明迄今,有諸多文人參與設計、書法、題詩、繪畫、刻章,與陶藝師共同完成每件作品。題詩鐫刻的內容已經完全提升到文學性的高度,以壺寄情,曾一度發展到“字依壺傳”“壺隨字貴”的境地。其中較著名的有陳繼儒、董其昌、鄭板橋、陳曼生、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唐雲、馮其庸、亞明等等,這對宜興紫砂文化內涵的擴充套件和深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這一現象是其他工藝領域中所罕見的。而其中影響較深遠的則首推陳曼生。

  陳曼生,字子恭,號曼生,名鴻壽,浙江錢塘人(1777-1822)“西泠八家”之一。陳鴻壽善畫山水,講究簡淡意遠,疏朗明秀效果,詩詞文賦造詣精深,他一生酷愛壺藝,是一位傑出的陶藝設計家,曾設計壺樣十八式,多與楊彭年兄弟、邵二泉等人合作,他所設計的壺多受文人雅士的喜歡,稱“曼生壺”。他的壺型多為幾何體,質樸簡練、大方,為前代所沒有,開創了紫砂壺樣一代新風。曼生壺銘極富文字意趣,格調清新、生動,耐人尋味。陳曼生開創了書刻裝飾於壺上,自此中國傳統文化“詩書畫”三位一體的風格內涵至陳曼生時期才完美地與紫砂融為一體,使宜興紫砂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宜興紫砂文化的魅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