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普知識> 幼兒園大班社會個案分析

幼兒園大班社會個案分析

幼兒園大班社會個案分析

  在情報學中,每一個資料集都是由一系列個別的資料所組成;它們彙集起來形成一個與特定問題相聯絡的證據的總體。為了便於使用,我們將其整理成個案,個案就是由某專案特定部分有關的資訊的總和。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社會個案分析篇一:

  案例:

  怡怡小朋友是這學期班裡來的新生,或許是陌生環境所致,剛入園的她靦腆內向,總是安安靜靜地坐著,可用餐、午睡等各種常規活動都能較為快速的完成。一段時間後,在入園時表現靦腆內向的她開始有了些改變:願意與同組的幼兒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了,學習的時候也能夠嘗試舉手回答問題了……看著她一點點的進步,我們打心眼裡開心。

  於是,在週一的小組長任命式上,依照慣例,在大家的推選下,表現出色的怡怡成了6號寶寶們為期一週的小組長。一週後,作為小組長的怡怡表現的很出色,在獲得了一個大蘋果厚,小組長便換成了同組其他幼兒,同時,為了保護孩子們的眼睛,我們會定時調換他們的座位,怡怡也因此由6號寶寶組員變成了1號寶寶組員。

  三天後,怡怡媽媽找到了我們:“老師,最近幾天,我們家怡怡都不願來幼兒園,她說是小組長不讓她做了!”“是不是可以把我們家孩子換回原來的座位,她跟我講這組的小朋友都不認識,不想來幼兒園了。”

  分析及措施:

  對此,我們進行了溝通。

  對於怡怡媽媽有關“小組長”的疑問,我們給予瞭解釋:小組長是輪流做的,每個小組長擔任一週時間,平時表現出色或者有進步的幼兒都有機會成為小組長,替換怡怡並不是因為她表現不好,而是她已經擔任滿一週,而別的小朋友也在進步,也應該有做一做小組長的機會,因此,我們在選舉新的小組長之前都會獎勵上一任小組長一個“大蘋果。”而對於“調換座位”,我們又與她進行了如此溝通:調換座位是基於“保護孩子眼睛”的角度考慮。每個孩子都會有適應新環境的過程,怡怡要求換回原來的座位,說明她已經認識熟悉了原來組的孩子們,這可以看作是她入園來自身努力適應環境的收穫,作為我們家長、老師應該為她提供一個自我調節、適應,逐步擴大新交際範圍的`機會。

  透過一系列溝通交談後,怡怡媽媽認同了我們的做法。

  從在對怡怡的觀察和接觸中,我們發現她是個非常敏感的孩子,但適應能力很強。這件事後也不禁讓我反思: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在平時透過加強與她的溝通交流,瞭解其真實想法,只有真正瞭解了孩子的想法,才會促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引導孩子進步與發展,而怡怡媽媽能夠及時的與我們溝通交流,將孩子情況及時反饋,解決問題,也從側面體現出了家園溝通時如此重要。

  孩子的進步與發展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只有交流才會有理解,只有配合才會有發展。

  幼兒園大班社會個案分析篇二:

  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自幼受寵,衣食住行家長們包辦,以至於到了新的環境不能快速適應,常常比別的小朋友“慢半拍”。或者不動腦筋,希望別人來幫他“辦事兒”。

  案例描述:

  上週四我們過生日,因為6、7月份的孩子一起過,人數比較多。我們在前面放了兩個桌子。唱完生日歌,分完蛋糕我們就為女孩子們梳辮子。吃到一半,小偉喊道“老師,我有鼻涕”,“那你出來拿餐巾紙吧”我對小偉說。可小偉沒有出來,左顧右盼的看看邊上的小朋友,又喊“我怎麼出來啊?”小偉坐在最中間,左右邊都有小朋友,覺得出不來。其實只要把小椅子往後面一拉,就有空間出來了。我又對小偉說“自己想想辦法,可以出來的”。結果小偉的辦法是鑽到桌子底下,爬出來。當時我並沒有糾正他鑽桌子的毛病,只是對他點點頭,因為他想辦法了,只是這個辦法並不是最合理的。

  又過了一會兒,小偉又喊了“老師,我吃完了”。“好的,那你出來吧,叉子放在小臉盆裡,盤子扔掉”。小偉看看手裡的盤子和叉子,又喊了“我怎麼出來啊?”哦,原來,手裡的東西成了累贅,鑽不了桌子了。其實那個時候,小偉右邊沒有小朋友了,只是小椅子沒有搬走。我又對小偉說“自己想想辦法,可以出來的”,又使了個看右邊的眼色。小偉看懂了“看右邊”的意思,把手裡的叉子小心翼翼的放在盤子上,用右手笨手笨腳的推開他的障礙物。放完東西,回過頭看看我,我笑眯眯的再次向他點點頭,並說:“小偉你真棒。”

  案例分析:

  小偉就像很多家庭的孩子一樣,有爸爸媽媽包辦自己的家務事。早上的衣服、鞋子、襪子等都由媽媽幫著穿。這讓他養成了對爸媽的依賴性,所以遇到什麼事總是先喊老師或阿姨,自己不動腦筋想辦法。動手能力也就相對比別的小朋友差,使得小偉到了中班,紐扣還不怎麼會結。總是以為阿姨或老師會幫忙,自己坐在小床上或地板上等著。小偉其實會做事,但是因為鍛鍊的不多,做的比別人慢,做的比別人差,媽媽看到就會指責,使得他有些害怕自己做錯,做錯後又會被批評。這又增加了一項對自己不自信的頭銜。所以發生了兩次可以出來卻還要問怎麼出來的事件。小偉媽媽也對我說過,“在家裡,明明會做的題目,問我們好幾遍還不肯下筆,這個孩子沒用的來。”

  案例反思:

  策略一:遇到小偉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和家長進行溝通,和家長形成一致。不要認為孩子幹不好或怕麻煩、圖省事而不讓孩子做,在家堅持不當他的左右手,放手讓他做,做的錯、差沒關係,只要自己動手,就會得到鍛鍊,從鍛鍊中進步。讓孩子能獲得更多獨自動手的權利。綱要中寫到:“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渡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

  策略二:在幼兒園也一樣,教師要多鼓勵他,用一些肯定的鼓勵性的話語。比如“你真棒”、“恩,進步了,繼續努力哦”等,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師引導也很重要,上面我就用了一些眼神和手勢,透過引導找出切入點。

  幼兒自理能力已經是家長以及老師們坐下來常提起的話題,大家都希望能解決它,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的,是一個漫長又艱難的過程。相信透過家長、老師和自己的努力,小偉能克服他的依賴性和自主性。一起為小偉加油!


【幼兒園大班社會個案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