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溝通心理學》讀後感

《溝通心理學》讀後感

《溝通心理學》讀後感

  暑假期間讀了《溝通心理學》一書,收穫頗多。透過閱讀使我認識到了,通往教育目的的最有效途徑是師生溝通的“心靈之橋”。這座“心靈之橋”,傳遞著教師的拳拳愛心,讓學生汲取著知識、技能、道德標準等各類養分。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教師只有懂得如何去與學生溝通,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更好,才能事半功倍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事半功倍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下面,我就從五個方面談一談我讀後的感受。

  第一,作為教師,我們要知道學生心理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

  老師與學生的深層交往,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是前提,否則,將無法與學生溝通。給學生評價老師的機會,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甚至給老師打分,都是溝通師生交往的很好途徑。

  第二,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期待。

  教育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人所共知,如果沒有皮格馬利翁對藝術的酷愛,沒有他傾注全部心血和情感的期待,就不會有他與少女的相聚,也就沒有"皮格馬力翁效應"。與學生交往,要透過自己特定的行為方式,將各種期待意識傳達給學生,學生便會在這種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把教師的期待內化,最終達到與教師的期待相一致的效果。

  第三,教師要有幽默的能力。

  幽默是學生對教師普遍要求和讚賞的一種素質,也是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一種催化劑。它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冰釋各種誤解。可以說,把幽默這種藝術上升為一種含笑的啟示,會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和情感的'陶冶。

  第四,教師的談話技巧。

  應該說,談話是教師的基本功,是師生溝通的常見方式,即便是"隨便聊聊",也可收到心理接近的效果,也可算作感情投資吧。

  第五,教師角色的自我淡化。

  教師是社會一員,他不僅僅充當"教師"這一社會角色,而且還充當"長輩"、"學者"、"朋友"等角色。教師與學生交往,既是角色交往,又是個性交往。當前學生大多對於體現非個性的"角色交往"愈來愈感到厭倦,而更多的去尋找既充滿友誼,又增加生活情趣的"個性交往"活動,以達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個性交往往往能解決特定條件下的特殊問題。

  透過閱讀,我覺得教師不僅要掌握了一些實用的溝通技巧,同時還應掌握一定的口語藝術:比如能使用幽默的語言,並能用好委婉、含蓄、反語等口語技巧;掌握一定的體態藝術:比如能讀懂學生的體態語,瞭解他們是否說謊、是否有牴觸情緒、是否在認真思考、是否願意合作等,而作為教師本身的體態語的有效應用也很重要,比如眼神、手勢語等也能傳遞給學生嚴肅、關愛、讚揚等情感,有助於溝通。

  另外對學生的批評及表揚都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要將批評表達成了責備,把握對事不對人、進退有度、因人而異等原則;表揚也應是獎勵內部動機為主、表揚重點是行為而不是人格、把握好時機表揚,不能太廉價或過度、儘可能公平一致等原則,透過以上許多技巧的訓練與掌握,相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當今社會,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嬌生慣養,從小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稍有受挫心靈就易受傷,因此作為老師要能根據學生的表現,從心理上分析出問題的所在,有效地進行疏導、化解學生的挫折,激勵他們戰勝困難走向成功,這也是我們教師與學生溝通的重要內容之一。閱讀《溝通心理學》確實可以給我們教師瞭解許多實用的師生溝通技巧,指導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如何處理好師生關係,使教育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

【《溝通心理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