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上好歷史試卷講評課的妙招

上好歷史試卷講評課的妙招

上好歷史試卷講評課的妙招

  一、科學閱卷,鼓勵創新

  考試、閱卷、講評三者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關係,教師只有充分參與閱卷才能知道學生在測試中出現了哪些錯誤,點評時才能一針見血、提高效率。 “流水”閱卷容易導致閱卷不充分,教師只有完整批閱多張考卷才能做到講評時胸有成竹。在閱卷時,教師要儘可能簡單點評,比如“沒有利用材料”“答題不規範”“書寫潦草”等,即便寥寥數語,也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並有針對性地糾錯。歷史學科試題的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因此,教師在閱卷時應給不同於參考答案但又比較優秀、有創新性的答案以肯定,並在講評課上適當推薦。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增強部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對歷史學科的興趣。

  二、及時講評,重點突出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啟示我們:學生往往在考試結束不久的一段時間內對自己的成績和試題的答案最為關心,其解題思路印象也比較深刻。因此,這個時候他們的求知慾望最為強烈,對講評也最感興趣,精力也相對集中。教師如果趁熱打鐵進行講評,往往能事半功倍。反之,若不及時講評,學生對試題的印象會越來越模糊,對講評課的興趣也會逐漸減弱,教師講評的效果自然就事倍功半了。

  為了保證試卷講評的效率,教師在課前的準備非常重要,不能毫無計劃、講到哪裡算哪裡,更不能整張試卷從頭到尾平均著力,要有所側重。一套試卷各道題的難度不同,學生出錯的原因和程度也是不一致的,教師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來說,學生答題情況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沒有或者很少有做錯的。這說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錯,教師不必講評或點到為止即可。第二類是部分學生出錯的題目。教師可以仔細分析學生做錯的原因並進行選擇性講評。最後一類是大多數學生都做錯或者沒有人答對的題目。這類題目往往具有較強的迷惑性,難度較大,應該重點講解。每套試題中的新題型或者具有典型性、綜合性的題目,在以往教學中已多次接觸、多次講解但學生仍未掌握的重難點,平時教學中疏忽的“盲區”……這些都要求教師講評時予以重視。

  三、傳授方法,培養能力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講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考試不僅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對前一階段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講評時就要多分析解題思路,多歸納解題方法,多總結試題規律,多抓題型變化。

  分析解題思路就是講試題的題型特點,引導學生多揣摩出題者考查的是哪些知識點。講解題方法就是針對不同的題型分析基本解題方法和技巧。歷史學科考查的面很廣,題型也靈活多變,但是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題目都是有共性的。在講解時,要教會學生分類歸納,總結出解題方法與規律,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糾正一道題便能解決一類題。比如,材料題中的認識啟示類題目是高考中常見的題型,往往出現在大題的最後一問,很多學生感到難以下筆。其實,這類題目的作答是有規律可循的:啟示一般與前面的設問聯絡密切,因此要注意答案與前面幾問答案的聯絡;啟示是有借鑑意義、用於指導現實活動的,因此要優先考慮與現實社會聯絡最密切的內容,還要注意整理提煉,避免過於具體而缺乏概括;表達時要用正面語言,如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是生產關係超越了生產力水平,作答時應該說“生產關係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水平”。如果學生能夠積累這些規律,在以後的考試中就絕對不會漫無邊際、不得要領了。最後要注意的是,講評不能就題論題,要借題發揮,善於一題多變,對知識點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提問概括。

  四、師生互動,思想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裡寫道:“希望你們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一般而言,講評一套試卷需要兩節課,如果總是讓學生被動地聽、記,學生就容易疲倦,教師也會覺得勞而無功。故在講評時應打破教師“一言堂”的模式,引導學生參與試卷講評,並對認識比較模糊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讓學生在辯論中進行解題經驗、技巧的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才能真正活躍起來。筆者曾嘗試過換位教學法,即學生主講,教師引導補充,效果頗佳,表現在:一是主講的學生在準備資料、諮詢教師、課堂講解的過程中,既收穫了歷史知識,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鍊了自己的口才和應變能力;二是聽講的學生在領略主講學生風采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的解題思路,學生的解題方法有時比教師的更獨到;三是互動課堂充滿笑聲、氣氛活躍,學生之間常常會為了某道題的答案進行爭論、探討、辨析,主講學生語言幽默,講解到位,容易引起共鳴,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教師也很受啟發。

【上好歷史試卷講評課的妙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