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加強農村宣傳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加強農村宣傳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加強農村宣傳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同時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如何抓好農村宣傳文化建設工作,幫助農民樹立新的生活理念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近年來農村宣傳文化建設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把農村宣傳文化建設當作重要工作抓緊抓實,堅持“三抓三促”推進宣傳文化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一)抓教育促素質提高

  提高幹部群眾素質是新時期人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我鎮重視教育培訓工作,把鎮村幹部培訓和農民素質教育兩大工程結合起來實施。

  1、強化促學評學考學制度,保證學習培訓活動紮實推進。鎮建立並落實促學、評學、考學五項制度:一是規範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並根據學習需要適時將學習物件擴大到機關中層和村領導;二是實施“每月一學”制度。鎮機關堅持每月集中學習一次,採用學習輔導講課等形式落實;三是堅持值班夜學制度。集中夜間值班學習二小時,為每位機關幹部每月提供2-3次的學習機會;四是建立考學制度。以開卷考或閉卷考的形式,一年組織2-3次理論測試;五是開展群眾“評學”制度,即結合年終評選學習先進,與崗位考核相掛鉤。

  2、最佳化培訓教育,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我鎮積極開展以“學新知識、樹新風尚、做新農民、建新家園”為主題的新時期農民素質教育活動。首先,深化課堂教育。成立“農民素質教育學校”,原創:以培訓輪訓形式分層次開展農民素質教育活動;組建農民讀書社,培養農民群眾形成愛讀書、讀好書習慣,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巡迴宣講制度,由鎮黨委理論宣講團成員分赴各村、企事業單位進行巡迴宣講活動。其次,注重環境教育。在集鎮中心建立長18米的科普長廊,與市科協合作定期更新版面內容;在主要街道、中心村的主幹路段設立宣傳欄和宣傳標語。第三,創新活動教育。全鎮開展有獎徵集“陋習”活動,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改“陋習”》、《三七市鎮好風光》、《楊梅緣》3個節目,結合其他教育節目,深入各行政村開展文藝巡迴展演。

  (二)抓活動促文化繁榮

  文藝骨幹是繁榮農村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我鎮重視抓好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在全鎮開展文化中心戶建立活動,作為基層群眾文化網路,依靠這些網路吸引廣大群眾在業餘時間參加文體活動。到目前全鎮已有文化中心戶30戶,組建起文藝隊伍12支。每遇全鎮舉辦楊梅文化旅遊活動和“姚東之音”大型廣場文藝演出,我們總要選拔群眾文藝團隊上臺表演。

  (三)抓陣地促環境改變

  我鎮近年來注重鎮、村兩級文化陣地設施建設,鎮財政投入了上千萬資金建設了文化公園、休閒廣場和室外籃球場,鎮圖書館全天候開放,良好的文化設施為全鎮人民提供了鍛鍊、健身、讀書的好去處。各村也加大村落文化設施建設的力度,有條件的建起村落文化宮,還不具條件的則改建原廢棄曬穀場鋪澆室外水泥籃球場,周圍邊角種上花草,建設農民公園,鞏固農村“六個一”宣傳文化陣地。

  二、當前農村宣傳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當前農村集鎮人口比例還較低,廣大農民群眾享受鄉鎮所在地的文化資源還有困難;加上長期以來缺乏村莊規劃,自然村面廣點多人少,給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帶來一定難度。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中文化水平高的年輕人到城區或集鎮居住,農村文化需求也相對帶來不平衡性。但不能以上述問題的存在而放棄農村宣傳文化建設,而是要把宣傳文化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抓實抓好。

  1、群眾宣傳文化設施是和諧群眾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應加大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群眾文化基礎設施是人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是繁榮群眾文化事業的一大要素,也是一個地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和象徵。如果沒有群眾文化設施或者設施奇缺、陳舊,就談不上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如何加大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要把群眾文化基礎設施納入鄉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做到佈局合理、功能較全、現代化明顯,滿足不同層次人民的需求;濾布二要注重實用性,要做到選址合理、建築美觀有特色、內部格局實用,這樣才會受到群眾的喜愛。

  2、群眾宣傳文化專業人才是和諧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保證,應加大群眾文化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價值取向的變化,光靠從專業文藝團隊演出中獲取娛樂和相關知識已無法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多的群眾願意加入到文化活動中來。而且迫切想提高自己的層次和檔次,這就必須依靠大批群眾文化工作者和業餘文藝骨幹,來影響、帶動和輔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就農村的實際情況看,我們認為,鎮文化站首先要擔當起輔導與培養各村文化骨幹隊伍的職能,並且幫助聯絡外聘教師;其次注重眼睛向內挖潛,吸引調動鎮內教育、文化等單位的文化專業人才參與的積極性;第三,透過文化活動發掘並培養自己的文藝骨幹人才,提高他們的群眾文化輔導能力;第四應將假期休息的大中專學生和退休的幹部、教師吸收進來開展一些輔導活動。

  3、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群眾宣傳文化活動是和諧群眾文化建設生命力的體現,應大力開展群眾民俗文化活動的'建設。隨著群眾的藝術欣賞能力、自我表現意識的提高和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越來越高,要求自己唱、跳、畫、寫,在參加群眾文化活動中得到精神享受,壓濾機濾布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薰陶,使緊張的生活和身心得到調節。對待文化活動內涵,首先要做到活動有時代特色。要把傳統的表現形式與新時期的社會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二,活動內容要廣泛,大力開辦節日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旅遊文化、校園文化等;第三是活動方式要多樣,如舉辦書畫展、徵文賽、攝影賽、電影周、地方戲曲展會、各種體育比賽等,形成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滿足各類層次群眾的需求,用先進的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

  三、構建和諧社會中進一步加強農村宣傳文化建設的思考

  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迅速變化的時代,新科技、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激烈的競爭、複雜的利益關係,也使人們的情感產生某些躁動和不安。和諧社會的建設,呼喚著文化的人文關懷,文化同時給人們帶來知識、情感、倫理、信仰的深刻影響。特別是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旗幟,對於社會有著重要的引領和凝聚作用。因此,要加強農村宣傳文化建設,使宣傳文化切實擔起構建和諧農村的責任。

  第一,堅持以優美的環境感染人。

  要徹底改變農村成規陋習,改變一些農村雜草叢生、黃土裸露、蚊蠅撲面的現象,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營造乾淨整潔的居住環境,村村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長青,讓農民群眾在優美的人居環境中生活。整潔的環境是提高人民群眾素質最有效的環節,環境能改造人、教育人,也能提高人。整治環境的關鍵首先在於發動群眾,應讓每位村民看到未來村莊的優美藍圖,號召村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形成人人動手植樹護綠,原創:家家著手清汙除垢的良好風氣。其次是加強管理,形成集體管角、黨員管片、村民管面的管理網路;成立保潔隊伍,建立日產日清的垃圾處理制度和長效機制,劃分衛生責任區域,實行門前三保。透過評選衛生清潔戶等建立手段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發揮村民特別是婦女的特殊作用。

  第二,堅持以深入的教育提高人。

  要抓實農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式,不斷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促進傳統農民向高素質的現代市民轉變。同時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建立活動。透過建立活動,調動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是農民,組織和發動農民參與一系列共創活動,使之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引導群眾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動,制訂《村規民約》,使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移風易俗,改變群眾的一些不良習慣,最終形成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崇尚科學的良好社會風氣。

  第三,堅持以先進的文化培育人。

  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三貼近”,積極主動地抓好農村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實施“以人興文”戰略,加強文化隊伍建設,為文化發展提供組織保證、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要充分發揮政府公共財政引導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持續加大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建立完善基層文化工作的激勵機制,切實加強基本陣地建設、基本隊伍建設;要探索村落文化建設新途徑。抓好文化資訊資源共享工程,大力加強農村文化站、文化場館、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基層文體設施建設,讓人民群眾時時刻刻感受到文化生活的存在,感受到文化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質。

【加強農村宣傳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