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徽派傳統民居建築技藝

徽派傳統民居建築技藝

徽派傳統民居建築技藝

  建築是指人工建築而成的資產,屬於固定資產範疇,包括房屋和構築物兩大類。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學習、生產、經營、娛樂、儲藏物品以及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工程建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徽派傳統民居建築技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徽派傳統民居建築技藝

  徽州建築傳統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那時流行的是“穿鬥式”建築,發展到宋朝時,建築技藝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融“穿鬥式”與“抬梁式”於一體,建築技藝有了較大的提升。到了明代形成了內設“天井”三間五架這種模式的建築格局,並基本形成固定模式,徽州建築傳統技藝也基本趨於穩定,並按照以師帶徒、口傳手授的方式,代代相傳。

  徽州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匠人組成“徽州幫”。這些工匠憑藉鋸、鑿、尺、刀、板、錘、鏟等各式工具開展工作,各工匠均有明確的分工,鐵、窯兩種工匠為建造房屋提供建築材料,磚、木、石三種工匠相互配合,負責建造。基本程式如下:

  石匠施工程式:挖腳——採石——砌石基——製作安裝細料等。

  木料施工程式:出山料——起工駕馬——畫墨接——排料——豎屋請梁——理柱等。

  磚匠施工程式:拌制灰泥——砌築——抹灰——地面施工——屋面鋪磚、蓋瓦等。

  徽州木雕、磚雕、石雕是徽州中的最精華的部分,彩畫藝術也被很好地應用到了徽州建築上面。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徽州民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主要型別,其傳統營造技藝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徽州文化的典型表現,它在安徽省徽州地區世代相傳,顯示出濃厚的地方特色,同時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在營造中主要採用穿鬥式的結構方式。發展到宋代,穿鬥式與抬梁式融於一體,營造技藝有了較大的提高。明代徽州民居出現了內設天井的.平面佈局和三間五架的建築形式,且基本形成固定程式。徽州民居營造技藝由此趨於穩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師徒間代代相承。

  徽州建築工匠藉助鋸、鑿、尺、刀、板、錘、鏟等各式工具在傳統民居營造過程中各顯身手,彼此協作。各行工匠均有明確的分工,如鐵、窯兩行工匠為房屋營造提供建築材料,磚、木、石三行工匠相互配合,具體負責施工建造等。徽州木雕、磚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築中的精華部分,彩畫藝術也在建築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為傳統徽州民居增添了無限的光彩。

  國家非常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8年,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派傳統民居建築技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