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計算機專業方向與課程設定改革

計算機專業方向與課程設定改革

計算機專業方向與課程設定改革

  、前言

  20xx年,北京零點調查公司受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託,圍繞“首都支柱產業未來5年人才需求狀況”,對北京的機械、化工、電子、汽車、金融、運輸、通訊、房地產等重點發展企業進行了一次調查。從調查結果看,在我國,IT人才隊伍還存在嚴重的結構失衡,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 橄欖形” 分佈,“兩頭”短缺:既缺高階IT人才,包括複合型高階管理人才和高階技術人才,更缺技能型、應用型資訊科技人才即“IT藍領”——大量能從事基礎性工作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為了促進職業教育更好的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生產、服務第一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勞動部、資訊產業部等六部委於20xx年12月聯合啟動“職業院校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將“數控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計算機應用與軟體技術”和“護理” 列為技能型緊缺人才專業。20xx年4月,教育部職成教育司和資訊產業部人事司聯合舉辦了 “全國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與軟體技術專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相關人員培訓會”.

  參加這次會議我們開闊了眼界,深受啟發;同時深深感到,職業教育改革和實施的緊迫性。原有計算機專業設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與就業崗位之間的結構錯位,課程設定與教學內容明顯落後於職業崗位的技能發展需要。上流水線當一線工人,中專學生的熟練程度比不上技校的學生,高一層次的工作,用人單位又會首先選擇高職的畢業生,中專生的出路在哪裡?我們應該積極探索有利於技能型人才成長的新型教學方法、模式,規劃並開發面向職業、貼近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

  二、我校計算機專業課程設定的基本思路

  根據資訊化技術相對發達國家的調查結果以及對資訊化技術應用現狀的分析,資訊化人才的`合理配置結構應為“金字塔型”,資訊化領域中的管理人才與技術人才和應用人才的比例,應基本維持在1:4:7的比例。

  當前,無論是軟體人才還是企業資訊化中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在人才結構的配備比例上嚴重失調,由於低端人才短缺(即應用型人才-資訊化辦公應用人才、圖形藝術設計師、網路安裝與維護),使得大量的中端人才不得不從事一些非常低端的工作,造成了人力資源上的一種浪費。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我們應該填補低端人才培養的空白,成為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戰場。

  反思我們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定與課程開發,明顯落後於職業崗位的技能發展需要,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我們應該以企業需求為基本依據,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技能、經驗與興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模組化的學習資源。採用“大專業、小專門化”的課程組織模式,用本專業職業能力結構中通用部分構築能力平臺,用靈活的模組化課程結構和學分制管理制度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基於以上考慮,我們認為,要確定一套靈活的、符合市場需求的計算機專業課程設定,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三、畢業生就業崗位與企業需求分析

  20xx年,由教育部職成司牽頭,對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河南、廣州等省市773箇中等、高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統計資料表明(表1)職業教育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80%以上)從事計算機銷售與技術支援、資料錄入、辦公文秘等崗位的工作。在計算機專業人才鏈中,處於最低端位置,在區域網維護與管理、多媒體制作、網站管理與維護、軟體程式設計等崗位上工作的職業學校畢業生相對較少。而實際上,這些崗位非常需要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具有很大的發揮作用的空間。

【計算機專業方向與課程設定改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