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逍遙遊》的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1

  【設計說明】

  是《莊子》的首篇,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對後世文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莊子的散文,主要表現手法是寓言。《逍遙遊》大量地運用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在生動的想象中,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重點。同時,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聯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這是學習的另一個重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誦讀法、問答法、討論法。整個教學設計立足文字,注重由課內引向課外,拓展學生欣賞視野和思維空間。

  【教學目標】

  1.研讀文字,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整體感知,瞭解莊子及《逍遙遊》的基本思想。

  3.探究文字,學習藉助想象和寓言故事說理的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莊子頭像

  鯤鵬展翅圖

  文言知識卡片

  相關閱讀文字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師:“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人在自由的心態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遊》。

  (板書:逍遙遊莊子)我們對莊子並不陌生,在初中時已經學習過他的《秋水》,我想請教的是出於《秋水》的成語及其意義,同學們是否還記得?

  生1:望洋興嘆和貽笑大方。望洋興嘆的意思是看到別人的偉大方知道自己的渺小,後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貽笑大方的意思是被有很高的道德修養的人笑話了;現表示被內行的人笑話。

  師:既然我們對莊子並不陌生,能否遙想一下莊子的形象呢?

  生2:他曾做過一段時間的漆園吏,因此長期生活在貧困中:靠打草鞋營生,餓得面黃肌瘦;身穿補丁衣服;曾向監河侯借糧。但是物質生活的困窘並沒有使他低下高傲的頭顱:他蔑視權貴,不願為富貴利祿而苟且營求,曾拒絕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熱愛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3:莊子在他的時代是一個“另類”的人,莊子放蕩不羈,蔑視禮法權貴、不與統治者合作。他寧可曳尾塗中,不願做官;他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他有時候物我兩忘,不知自己是蝴蝶,還是蝴蝶是自己。這一切都閃爍著他的個性光彩。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有關莊子的資料卡片。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1――――作者簡介

  作者莊子

  簡歷姓莊名周(約公元前369—前286),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對現實不滿,不與統治者合作。相傳楚曾經用千金聘禮請他為相,被他拒絕。

  成就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其哲學氣勢恢宏,精闢深遠,其思想狂放不羈,標異領新,其文字汪洋恣肆,色彩瑰麗。《莊子》現存33篇,內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所作。莊子對中國文學、中國哲學都有較大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評價莊子是戰國中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2――――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盪、大戰亂的時代,那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戰爭也空前殘酷。孟子所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就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逍遙遊”境界,產生於莊子對那個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絕望。

  莊子天資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面對“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膚篋》)的腐敗社會,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施展抱負。既然人世如此沉濁,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師: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要理解莊子的思想,首先要研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意,才能準確把握《逍遙遊》的主旨。下面我們分別展示同學們的知識小卡片,並進行抽查提問,總結歸納文言知識。

  生4:我製作的知識卡片是通假字。請同學們注意第3項和第6項中通假字的意義的區別。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3――――通假字

  通假字

  (1)北冥有魚(“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區別)

  (4)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同“返”返回)

  (5)而徵一國者(“而”通“耐”,能)

  (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變化)

  (7)湯之問棘也是已(“已”通“矣”,句末語氣詞)

  生5:我製作的知識卡片是一詞多義,並有小測驗題。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4――――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名詞,志向。)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動詞,立志。)

  1、志《齊諧》者,志怪者也(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動詞,記住。)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

  2、名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說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形容詞,盡。)

  3、窮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形容詞,生活困難。)

  復前行,欲窮其林(動詞,走到盡頭。)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助詞,的)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而莫之夭閼者(代詞,它)

  4、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動詞,到,往)

  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些)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代詞,他,指宋榮子)

  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

  5、而而控於地而已矣(連詞,就)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連詞,表並列)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連詞,錶轉折)

  生5:下面是我根據上面的知識點設計的檢測題,哪一位同學能來解答?

  自我檢測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之二蟲又何知

  ②此小大之辯也

  b、①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②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c、①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

  邪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d、①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②鵬之徙於南冥也

  生6:答案應是c項。因為c項的“其”都表示選擇關係。a項前“之”是代詞,後者是結構助詞;b項前“也”是句中停頓,後者是語氣助詞;d項前者“於”是“在”,後者為“到”全為介詞)

  生5: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其”的用法。尤其是作為語氣詞時,用法比較多。一可以表示反問語氣,如《遊褒禪山記》中的“其孰能譏之乎”;二可以表示揣測語氣,如《師說》中的“其皆出於此乎”;三可以表示婉商語氣,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吾其還也”。

  師:要把學過的文言虛詞系統積累起來,做好知識卡片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其”在高考文言虛詞考查中頻率是相當高的,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繼續展示學習的成果。

  生7:我展示的知識卡片是古今異義詞,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以單音節詞語為主,而現在主要以雙音節詞語為主,所以在文言文中看到雙音節詞語時,要考慮是不是古今異義詞。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5————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

  (1)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即使這樣。今義;表示轉折關係的連詞)

  (2)三餐而反,腹猶果然(古義:吃飽的樣子。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3)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古義:—般人。今義:大家,許多人)

  (4)野馬也,塵埃也(古義:指遊氣。今天:野生動物的一種)

  (5)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古義:沒有要建立功勞的偏見。今義:沒有功勞)

  生8:我展示的知識卡片是詞類活用,提醒大家注意古今語法的區別。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6————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1)彼於致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

  (2)而後乃今將圖南(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4)而徵一國者(使動用法,使……信任)

  生9:我展示的知識卡片是文言句式。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7————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1)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斷句)

  (2)翱翔(於)蓬蒿之間(省略句)

  (3)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即“以奚知其然也”)

  (4)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即“莫夭閼之”)

  (5)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即“彼且適奚也”)

  (6)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即“之二蟲又知何”)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即“彼且待惡乎哉”)

  (8)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結構後置,即“於坳堂之上覆杯水”)

  生9:本課文言句式的重點是賓語前置的型別。我想和大家賓語前置的型別系統整理一下:

  文中出現的賓語前置,一是疑問代詞作賓語需要前置,如上面的(3)(5)(6)(7);二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需要前置的型別,如(4);另外補充的是“之”做提賓標誌的賓語前置句,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和《師說》中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還有“唯……是……”固定結構的賓語前置句,如“唯利是圖”“唯才是舉”。

  師:只有準確掌握文言句式,我們才能夠正確翻譯文言文。剛才這位同學已經將常見的賓語前置句型別歸納得很全面,讓我們從語法方面細心領會這種語法現象。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幅圖畫:

  多媒體展示圖片8――――鯤鵬展翅圖

  師:請同學們用一個成語來說明圖畫。

  生(齊答)鯤鵬展翅。

  師:這個成語包含什麼意思?

  生10:鯤鵬展翅就是大鳥展開了翅膀,比喻意氣風發,追求志向。

  師:除了李白的詩句,我們還能想起哪些詩歌中用鯤鵬這一意象?

  生11:李清照的《漁家傲》裡曾經說過“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師:大鵬展翅,翱翔萬里,是不是就很自由逍遙了呢?我們如何來理解大鵬這一形象?先讓我們迅速閱讀第一段,然後回答這一問題。

  生12: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展翅高飛還要憑藉海運,並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表達了對大鵬的熱愛之情。

  生13:也許作者在嚮往著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形象裡,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師:看來,古往今來的詩人墨客喜歡以鯤鵬形象入詩入畫,就是要表達那種欲大展雄才而無法實現的無奈。那麼蜩與學鳩為什麼要笑鯤鵬?

  生14:因為鯤鵬高飛,要借風力。為了突出風力對鯤鵬的作用,作者還以氣息對於野馬塵埃、水對於大舟的作用來作比喻、說明。

  師:蜩與學鳩笑鯤鵬,作者贊成還是反對呢?

  生15:反對。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說明“之二蟲又何知!”,它們也憑藉了一點外力。

  師:斥鴳為什麼笑鯤鵬呢?

  生16:斥鴳認為,鯤鵬要飛高,才依賴於風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樣的高度,所以能夠擺脫對外力的憑藉,自己能夠自由地“騰躍”“翱翔”。

  師:那麼,作者對斥鴳的“笑”是什麼態度呢?

  生17:同樣是反對、反駁。

  師:作者是怎樣反駁的?

  生18:從大與小關係的角度來反駁的。世界上萬事萬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憑藉,小同樣也需要有所憑藉,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錯誤的。

  師:齊讀朗讀第三段,並思考宋榮子為什麼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呢?

  生19:因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師:作者對宋榮子的態度怎樣?

  生20:作者對他也是否定的,由“斯已矣”“雖然,猶有未樹也”可知。不僅如此,作者還透過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來進一步否定他。

  師:到此為止,我們瞭解到,作者對“笑”鯤鵬和別人的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麼請大家討論一下,作者對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是不是肯定呢?共8頁,當前第4頁12345678

  生(齊答):也都作了否定。

  師:否定後者好理解,關鍵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為“鯤鵬展翅”早已作為積極的意象被人們廣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講述這一寓言故事時,突出的不是鯤鵬本身,而是風力,“故九萬里,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對風力作用的突出,實際上就是對鯤鵬逍遙遊的否定。作者寫了“笑”的雙方,對“笑”的一方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都作了否定,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並且對順便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說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說是:莊子“笑”萬物!

  師:莊子為什麼要“笑”萬物呢?

  生21: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遊”。

  師: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逍遙遊?

  生22:只有那些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遊。

  師:很正確。現在看我的板書來回顧以下課文的行文脈絡。全文基本上是否定萬物,是從反面論證,最後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以三“無”(無己、無功、無名)作結,有力地論證“無所待”觀點。從自然界引申到人類社會,闡明逍遙遊的境界,點明全文的主旨。即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天人合一,才能無需憑依,真正獲得絕對自由,才是“逍遙遊”。下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9————板書設計

  逍遙遊

  第二課時

  師:這節課我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請大家猜一猜主人公是誰。從前有一位哲學家,他臨死前,心情很平靜。然而弟子們想厚葬他,他卻為弟子想法難過了。他對弟子們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還不齊備嗎?”弟子們流淚了,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他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吃,地下有螻蟻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

  師:這位哲學家是誰呢?

  生(齊答)莊子。

  師:你的依據是什麼?

  生1: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滅,否認神的主宰。追求超脫與自由的精神境界,否定和抹煞事物間以及物我之間的差別,反對人為的價值判斷。這和故事包含的哲理一致。

  生2:莊子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謂自然,就是自在自為,不受外來干預的狀態。他認為仁義禮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縛。他主張人應當超越於社會規範之外。剛才老師講的故事也體現了生死自由,順其自然的觀點。

  師:(驚訝)你們的回答太精彩了。剛才的材料你們是從哪裡得到的?

  生1:在網路上用百度搜索莊子百科,有很多詳盡的資料,大家都能很容易找到。

  生2:我曾經讀過莊子的作品,對他的思想有一定的理解。

  師:學習的途徑有很多,這兩位同學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下面請一位同學來回顧總結一下逍遙遊的含義。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1————逍遙遊闡釋

  生3:“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莊子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無己”“無功“無名”,從而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擺脫一切世俗羈絆,精神上獲得絕對自由的境界。共8頁,當前第5頁12345678

  師:總結很準確,很到位。我們既然掌握了《逍遙遊》的寫作主旨,今天這節課來探討《逍遙遊》的寫作特色。

  師:請一位同學談一下對《逍遙遊》一文的印象。

  生4:我覺得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板書:想象奇幻浪漫主義)

  生5:作者很善於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等論證方法,使文筆汪洋恣肆。

  (板書:對比、比喻)

  生6:我認為莊子善用寓言說理。

  (板書:寓言)

  師:三位同學對《逍遙遊》藝術特色概括得很準確,下面哪位同學能結合文字來具體談一下莊子想象奇幻這一特點?

  生7:文章開篇氣勢奪人,首先令人驚訝的是莊子超出尋常的想像力。作者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借用誇張手法,展示出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的形象。“不知其幾千裡也”寫它的形體,“若垂天之雲”寫它的羽翼遮天蔽日,“北冥”“南冥”介紹它活動範圍廣遠。莊子直觀地給我們展示出一幅雄奇壯美的畫卷。

  師:這位同學分析有理有據,非常到位。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2————魯迅評價《莊子》

  師:魯迅曾經評價莊子的文章說“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莫能先也”。這種特點首先體現在想象。寫鵬的南徙,浩渺無垠咆哮奔湧的北海之上,瞬間,“不知其幾千裡”的巨鯤化為“不知其幾千裡:的巨鵬。起飛之時,“水擊三行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接著,轉入對九萬里高空景觀的描寫,只見“野馬”奔騰,微塵浮游,茫茫蒼穹難辨其色,境界雄奇、高遠,豐富的想像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境界的開闊表現出莊子內心涵蓋萬物、輕藐一切的氣勢,表現出莊子對人生的一種哲理思索。

  師:接著請同學們結合文字分析對比、比喻、舉例等論證方法。

  生8:文中用“大鵬”與“野馬、塵埃”、“大鵬”與“蜩、學鳩”的對比,有力地說明了大小事物(萬物)皆有所待。

  生9:文中用“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的對比,“彭祖”之壽與“眾人”之壽的對比,“鵬”與“斥鴳”的對比,都透徹地論證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說明了“小大之辯”。另外,“效”比”合”“徵”四種人與“宋榮子”“列子”也作了對比。

  生10:用水浮舟的情形比喻說明大鵬“圖南”必須依靠巨風。舉出行者路途遠近不同,準備糧食不同,來反駁“蜩”與“學鳩”的謬論等。

  師:文章是怎樣運用寓言故事來說理的?

  生11: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等事物的對話,體現了寓言色彩。作者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來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作者的寓言裡面,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3————聞一多評價莊子

  師:聞一多這樣評價莊子“他那嬰兒哭著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悵,聖睿的憧憬無邊無際的企慕,無崖際的豔羨,便使他成為最真實的詩人。”這句話實質是說莊子善於用生動的形象說明問題,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而這種形象又是超現實的怪誕之物,這種形象的載體即為寓言,從而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莊子在《逍遙遊》中創設的這些雄奇怪誕的寓言一個接一個,環環相套,連綴成一個整體。我們從中領悟到的是水花鏡月、海市蜃樓般的藝術美感。這就是莊子“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神奇美。共8頁,當前第6頁12345678

  多媒體展示圖片4—————板書設計

  《逍遙遊(節選)》藝術特色

  師:莊子的寓言還有很多,下面我們來分享同學們蒐集的相關的資料卡片。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5—————視權貴如腐鼠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6————寧做自由之龜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7—————知魚之樂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師:我們有時不妨學學莊子,盡情享受大自然賜予的明月清風、甘露瓊漿,流連在奼紫嫣紅的花叢中,徘徊於清澈湍急的小溪邊,欣賞著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品味著小橋流水、杏花春雨,悠然自得,讓自己適心任性地翱翔!

  師:莊子的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遠。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稱讚“莊子的思想是東方神秘國度中國最有價值的思想。”中國散文家林語堂在《信仰之旅》中說“讀莊子像是讀一本偉大的神秘主義的書。”在生活中就有很多莊子的文化印記,比如有很多成語就出自《莊子》,同學們能試舉一例嗎?

  生12:望洋興嘆、貽笑大方、目無全牛、遊刃有餘。

  生13:螳臂當車、東施效顰、白駒過隙、躊躇滿志。

  生14:得魚忘筌、相濡以沫、大而無當、越俎代庖。

  生15:涸轍之鮒、鵬程萬里。

  師:剛才同學們提到的成語都是出自莊子的作品,而且我們高考中經常進行考查的,如果脫離了原有的語境來理解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希望同學們要循序漸進的積累、掌握它。

  師:莊子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還表現在生活中喜用大鵬取名。同學看看周圍有多少同學是這樣的呢?

  生:(齊喊)段鵬飛、李鵬(注:班內學生的名字)。

  師:古人也是這樣起名的,比如岳飛的字叫“鵬舉”,就是引用大鵬鳥來的;宋朝的神仙陳摶,為什麼叫摶呢?取“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意,陳摶的號叫“圖南”,也是從《莊子》裡來的。古往今來叫圖南的,叫飛的,叫鵬的,不曉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門讀書的,我們送給他“鵬程萬里”四個字。

  多媒體展示圖片8—————鯤鵬展翅圖

  師:莊子的思想對中國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響更大。比如李白傲睨權貴,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糞土榮華富貴,“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為北流”(《江上吟》)。這些都可看出莊子思想的影子。蘇軾的文章,最得力於《莊子》,他的《赤壁賦》從思想到語言都脫胎於莊子,所謂行雲流水,“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與莊子的風格極為相似。總而言之,正如郭沫若所說:“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莊子與魯迅》)若干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翻開那沉睡的<<莊子>>時,當我們再次一邊品茶一邊沉迷於莊子的世界時,或許我們所獲得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對話,像一陣暖風,像一潭清泉……下課。共8頁,當前第7頁12345678

  教學反思

  教讀《逍遙遊》,以下幾點我感悟頗深。

  1、重視基礎: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新教材的學習仍然要重視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所以立足文字是關鍵。更何況這篇課文從語言到思想都比較難理解,學習本課時不能讓學生在恍惚朦朧中一無所獲,必須要進一步理解教材,深入領悟他提出的“逍遙遊”。

  2、注重變化:教學中為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我採用讓學生製作文言知識卡片的辦法,寓教於樂;同時還有多媒體課件輔助,提高學習的效率,加大閱讀量,拓展學生的視野。另外我還精心構思了板書,工整的板書既讓學生清晰的把握課堂教學思路,還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我想,只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後的教學中要堅持這一點。

  3、精神培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的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給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要重視教學中的文化引領,精神培養。學生出色的回答讓我堅信雖然難在引,但教師貴在引。如何引導是以後教學中要用心探討的。

  另外還有一些遺憾之處。為學生準備的有關莊子的閱讀材料較少,學生對莊子的認識還膚淺,老師說的還是相對有點多,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加強課外閱讀的力度,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面閱讀。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2

  教學要點:

  1、理解本課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分析課文中常見文言句式特點。

  3、瞭解莊子的哲學觀點,理解文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難點:

  莊子的哲學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解讀與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匯入:

  同學們,前面幾課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孔子的仁愛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學態度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時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個時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時期的老子、戰國的莊子時道家學派的兩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莊子》的思想主張吧。

  二、前移作業:

  1、文學常識:

  《逍遙遊》出自《莊子》,《莊子》時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五己、無功、無名的境界。與老子並稱"老莊"。

  2、生字識記:

  鯤鵬()北冥()摶扶搖()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樹()斥鵪()

  蓬蒿()沮喪()泠泠()數數然()惡於待()

  3、聽朗讀錄音,並糾正自己不正確的斷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鯤"之大中"大"時什麼用法?

  明確:形容詞作名詞,龐大的體形。

  2、"怒而飛"中"怒"時什麼用法?這個詞通常的用法是什麼?

  明確:"怒"是奮發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氣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麼句式?由何標誌?

  明確:這是一個判斷句,採用"……者,……也"表示。與之相同的是"《齊諧》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麼用法?

  明確:"怪"是形容詞作名詞,怪異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麼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麼用法?

  明確:前一個"以"是憑、乘的意思,表方式;後一個"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的"邪"是什麼用法?"其"又是什麼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邪"通"耶",語氣助詞,相當於"呢";"其"是副詞,表示揣測,相當於"是……還是……",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代詞,代第一人稱(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②代詞,代第三人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③難道(其真無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⑤還是(吾其還也)

  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中"且"是什麼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且"是再說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懼,彘酒安足辭)

  ②況且(且爾言過矣)

  ③而且(以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④暫且(縣官且順群臣言)

  ⑤一邊……一邊……(且戰且退)

  8、"而後乃今培風"中的"而後"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乃"是什麼用法?

  明確:"而後"與現代漢語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斷(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蘇君)

  ②於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賞)

  ③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與"無"連用,"無乃"表示推測(無乃爾是過與)

  ⑥只,僅僅(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9、"時則不至"中"時"的意思是什麼?它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時"的意思是有時,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隔一段時間,有時候(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③時候,時間(別君去兮何時還)

  ④時運,時機(時不利兮騅不逝)

  ⑤按時(學而時習之)

  ⑥當時,那時(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

  ⑦時常,經常(時與出遊獵)

  10、"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一句如何翻譯?

  明確:"奚",哪裡;"以",用;"之",到;"南",南行;"為",語氣助詞,呢。整句的意思是哪裡用高飛九萬里往南飛呢。

  11、本段莊子是如何描寫鯤鵬展翅的情形的?

  明確:莊子採用了大膽的誇張、想象和比喻的手法進行描寫,內中還有引用、反襯與側面描寫,極言鯤鵬展翅的宏大氣勢,表明鯤鵬借自然之道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12、與"蜩與學鳩"相比,鯤鵬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蜩與學鳩如井底之蛙,見識短淺,而鯤鵬卻有遠大的理想,並善於藉助偉大的自然之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四、作業佈置:熟讀課文,準確翻譯第一段。

  五、個案設計: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學生自己翻譯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讀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麼?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識,見解(孰為汝多知乎)

  ③瞭解(知我者,鮑子也)

  ④知己(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

  ⑤主持(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中"乃"的用法是什麼?

  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這種用法與"乃不知有魏晉"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修"的意思是長;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戰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③研究、學習(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鄒忌修八尺有餘)

  4、"彼且奚適也"中"且"與"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確:不同。前者是將要之意,後者是而且。

  5、"不過數仞而下"中"不過"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嗎?

  明確:不同,這裡是不超過的意思,而現代漢語是轉折連詞。

  6、本段論述的中心是什麼?

  明確: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強調小與大的區別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鄉"中"比"的用法是什麼?它還有別的用法嗎?

  明確:"比"的意思是聯合,它的用法還有:

  ①等到(比至陳,車六七白乘)

  ②挨著(天涯若比鄰)

  ③處處(比比皆是也)

  ④勾結(朋比為奸)

  ⑤認為和……一樣(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⑥等同(與天地兮比壽)。

  2、"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中"數"的用法是什麼?它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數"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別的用法是:

  ①細密(數罟不入誇池)

  ②多次,屢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③幾(有魚焉,其廣數千裡)

  ④數目(願得補黑衣之數)

  ⑤計算(數不勝數)。

  3、"雖然,猶有未樹也"中"樹"的用法是什麼?我們學過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樹"的用法是樹立,動詞;其它用法是:

  ①種植(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②培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③樹木(中有雜樹,芳草鮮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善"的意思是高遠,它的用法還有:

  ①好,表答應(王曰:"善。")

  ②擅長(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4、這一段解釋了莊子的什麼主張?

  明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討論)

  五、作業佈置:

  課後練習一、二、三。

  六、個案設計: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3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2、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教學方法

  在欣賞中理解,在朗讀這記憶,在感悟中體會。

  學法指導

  閱讀、體會、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提起莊子,大家應該能夠想起高一我們學過他的——《莊子秋水篇》,可能還會有同學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了莊子散文的一大特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並且給予了“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又能體現其散文的風格與成就。題為——《逍遙遊》。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二、題解

  1、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雖生活貧困,有時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絕楚威王的重金禮聘。所持思想極為複雜,涉覽當時各家學說,獨與儒、墨針鋒相對,而以老子之言為指歸,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稱“老莊”。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釋為脫離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和是非的客觀標準的存在,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縹緲的境界中逍遙漫遊,從而倒向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論,對後世產生消極影響。但他憤世嫉俗,鄙薄富貴利祿,拒絕同統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禮教、反封建統治的鬥爭中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2、關於作品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漢書藝文志》曾標錄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雜篇可能出自其門人及後學之手。其文構思巧妙,想象奇幻,詞彙豐富,尤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不僅在先秦諸子中獨具一格,而且對嵇康、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乃至魯迅、郭沫若等後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寓言這一文學形式及其定名,即從莊子開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寫得極為生動,如《逍遙遊》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養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擋車》《東施效顰》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為人所稱引。

  《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說都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說明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

  3、文章導讀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學家)、文學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而且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對《莊子》散文的輝煌藝術成就,魯迅曾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逍遙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以神話傳說熔鑄成篇,構思宏偉,氣勢磅礴,筆墨恣肆,洋洋灑灑,“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劉熙載《藝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喻的運用,繁複靈活,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

  《逍遙遊》主要說明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到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觀。

  三、板書設計

  1、世間萬物有所待:

  (1)鯤鵬——————形體的變化(描寫)————有所待——————依賴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物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也有所待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對比)

  (2)小年不及大年(對比)

  ——補充驗證前文人(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四、寫作特點

  1、借用寓言說理

  莊子善於運用寓言來闡明道理。全文開始即運用寓言,天池海運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畫大鵬之飛,仍不能無所待;待海運,必須水擊三千里,九萬里風在下,才有力負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於天池,種種限制,有待即非逍遙。將反襯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結合了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有助於說理之透徹。另外,像惠施與莊子的對話中的題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動,很有說服力。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邀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傳”,“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對比、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一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予人的性情,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簡單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

  3.理清思路,背誦第1段,並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教學重點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教學難點莊子思想的理解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並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今天,我們學習《逍遙遊》一課,來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二、莊子及莊子思想簡介

  結合註釋①教師補充投影: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屬於道家學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佈。他的思想相當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鬥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三、熟讀課文

  1.聽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投影生字難詞,透過做練習的形式,來強化掌握。投影: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並給加點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雲

  (2)海運則將()於南冥

  (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5)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

  (6)()與學鳩笑之曰

  (7)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

  (8)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9)適百里者,宿()糧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徵一國者

  (13)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14)彼且惡()乎待哉?學生看課本,查閱工具書,思考,回答。

  3.叫3名同學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

  4.教師做朗讀提示。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後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第二段,應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應讀得乾脆而響亮。

  5.各自讀課文,藉助註釋理解課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

  6.學生齊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提問:題目《逍遙遊》的含義是什麼?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悠遊自得的意思。(那我們看看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悠遊自得呢?)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生能合書回答。)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裡如何說?(學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麼?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藉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提問:蜩與學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提問: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說明什麼?(學生討論)明確:照樣說明它們也非逍遙,都是不自由的。教師對第1段稍加點撥,帶領學生背第1段。學生齊背第1段。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換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者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第3段。提問:這一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麼?明確: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麼?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後提到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最後透過對本節課內容的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後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由學生概括、歸納、最後再由教師明確。齊背第2段,齊讀第2、3段。

  五、佈置作業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總結文言知識,透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莊子散文風格,並對本課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熟背課文情況

  1.單獨背、齊背

  2.小組比賽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辯

  (4)而徵一國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氣之辯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譯成現代漢語,並掌握其用法。奚以……為

  答案:

  1.(1)“飡”同“餐”“反”通“返”

  (2)“知”通“智”

  (3)辯”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6)“辯”通“變”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哪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再往南去呢?

  2.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志例句出處釋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志向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訓儉示康》立志《齊諧》者,志怪者也《逍遙遊》記述、記載博聞強志《屈原列傳》記住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標記、做標記

  (2)名例句出處釋義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逍遙遊》名稱、名字名之者誰《醉翁亭記》命名、起名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聲名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說出、指出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赤壁之戰》名義

  (3)圖例句出處釋義而後乃今將圖南《逍遙遊》圖謀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地圖如有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謀劃、籌劃乃強起扶杖,執圖諧寺後《促織》圖畫無使滋蔓,蔓難圖也《鄭伯克段於鄢》謀取、設法對付

  (4)置例句出處釋義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逍遙遊》放上、安放鄭人有且置履者《鄭人買履》購置、添置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放棄、放下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肅公翱事》擺、設

  (5)窮例句出處釋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逍遙遊》盡、止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訓儉示康》生活困難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走到頭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不得志,與“達”相對三、比較教師將《秋水》與課文比較,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點。

  三、小結

  同學們,莊子散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湧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確實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莊子本人所表現出來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是不可取的,《逍遙遊》中的思想,是沒落階級不滿現實的一種自我超脫的空想,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實、儲存自己的目的。我們當代中國的青年,應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於面對現實,勇於挑戰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創造更好的明天。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句,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為?奚以……也?惡……哉。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3、辯證理解莊子“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

  重點難點:

  1、莊子“三無”思想的理解。

  2、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高一時我們學過李商隱的《錦瑟》?我們一起來複習背一遍。“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蘭亭玉暖日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裡有一個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大家還記得嗎?莊子有一天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張開翅膀,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舞歌唱。但當他醒來之後,卻陷入了沉思: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如果是我做夢變成蝴蝶,為什麼我會體會到蝴蝶獨有的飛翔之樂呢?如果是蝴蝶做夢便成了我,為什麼這一切會出現在我的夢中呢?於是他就跑過去問老子,老子說:“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為一。”

  老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走進莊子,透過學習《逍遙遊》來感受莊子的心靈世界。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及其複雜的戰國時代,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動亂、大變革時期,策士橫議,積極追求功名,莊子卻不同,他冷眼看待世事,在現實世界之外給自己創設了一個精神世界,反應在他筆下的文章裡就使文章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形成汪洋恣肆的文風,而這構成了莊子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二、體感知:結構和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本文論證思路,並提示所用論證方法)

  1、學習角度:

  (1)扣標題,提出問題:何為逍遙?

  (找同學談一下你對“逍遙”兩字的理解)

  教師明確:“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那麼,莊子又是如何詮釋他的逍遙觀的呢?透過預習和整體閱讀,我們能看出莊子在文中哪段明確提出了自己的逍遙觀。

  (2)扣行文關鍵詞: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字?各笑什麼?

  提示:文中三個“笑”字,分別在第一、二、三節。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笑其不逍遙,其實自己也不逍遙。真逍遙什麼?

  2、學習思路:

  提示:不逍遙——逍遙(駁論,先破後立)(如已學過的《拿來主義》)

  提出兩問題:

  (1)每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並翻譯。(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導學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裡)

  是鳥也(是:這)摶扶搖(摶:環旋著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3.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5.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6.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裡用得著……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7.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學生深入文字,思考以下問題:

  1、第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

  明確:鯤鵬——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塵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遙(有待)

  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

  2、為了論證事物有所待,還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為舟,杯水負載均有待

  行路備糧,所待不同

  3、第二段寫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歸類?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大椿冥靈

  湯之問棘大:鯤鵬

  小:斥鷃

  4、第一二段之間關係如何

  明確:萬物在有待的範圍內有大小之分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它們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達到逍遙之境。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文章的論述自然由自然界過渡到人類社會。

  (二)探究賞析

  1、齊讀第三段找一下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並翻譯。

  明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際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藉什麼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譯,若將最後一句改成陳述將是什麼意思。

  明確;待:憑藉,依靠。他們不憑藉任何東西。

  3、如何用兩字概括逍遙境界?

  明確:無待

  4、社會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遙”,莊子認為哪些人才“真逍遙”?

  明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5、引導學生對莊子“三無”思想理解:

  所謂“無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謂“無名”,就是忘掉榮辱譭譽得失,褒貶任人。

  所謂“無已”,就是忘掉自己。不受外物的束縛,達到恬淡自適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遙?

  知、行、德、徵……有名、有功、有己(社會理想人格)

  宋榮子……無名、無功、但有己(有我與彼的區別,猶有未樹)

  列子……無名、無功無己(物我合一)但乘風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遙)

  第四層次:至人、神人、聖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無名、無功無己無所待(真逍遙)

  7、標題詳解: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悠遊自得、任性適意

  遊:心遊、精神漫遊、精神與心靈的放任

  逍遙遊:獨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五、結構主題及寫法

  1、結構思路:

  萬物皆“有所待”→萬物所待有“大小之辯”→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遙)

  (怎樣才算“逍遙遊”?)

  乘天地之正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無所待→才逍遙)

  (什麼樣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寫法:

  ①論證方法:駁論,先破後立;②藝術風格:浪漫主義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膽誇張,並對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確本文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這樣消除了物我對立,使精神與道融和為一,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超越現實的絕對自由。

  六、拓展思考

  討論:我眼中的莊子?

  于丹曾經說過:儒家給我們一方堅實大地,道家給我們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靈無疆。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于丹對道家的評價,為我們重新審視莊子提供了平臺。

  (1)思考並討論;故事中的莊子,面對富貴、功名不為所動,眼裡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援莊子的做法?

  明確:

  ①志向遠大,不局於功利。(傳揚)

  積極②追求精神自由,個性解放。

  一分為二看莊子

  消極無為思想:虛無主義絕對自由(摒棄)

  消極遁世

  (2)這就是莊子的個性,幾千年前的莊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們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討論)

  明確:笑對人生,現實世界從容不迫;超越自我,心靈天地自在逍遙。

  3、教師總結:

  實際,莊子早就將這種人生態度寄託到了大鵬鳥身上,他是一個奮鬥者的形象儘管前途渺茫,儘管隨處都有學鳩、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奮鬥者還是要高飛,要在那廣野之鄉找尋心靈停泊的港灣。面對大鵬,我們感慨萬分,他時刻在指引、激勵著後人如何面對困難、挫折。中國就是那隻矯健的大鵬,他將永遠高飛、遠飛。

  莊子的影響:莊子在諸子百家中是獨樹一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仁愛,孟子仁政,墨子兼愛,法家強國,兵家攻戰,都是不離現實生活的,可以稱為現實主義。但莊子講逍遙,講齊物,卻是遠離人間煙火,並且行文灑脫,意象新奇,如天馬行空,屬於百家中的浪漫主義。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他教會了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觀照這個世界,直接影響著後人的思維和創作。特別是那些浪漫主義大師,如李白,李賀,毛澤東……郭沫若說:“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莊子與魯迅》)從上面這些詩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脫胎於莊子《逍遙遊》的描寫。

  4、鮑鵬山《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的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裡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麼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一輪孤月之下一株孤獨的樹,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嫵媚。

  5、作文佈置:學習指導《莊子的翅膀》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及文言句式。

  3、背誦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標】

  1、能掌握並賞析借寓言說理的作用及比喻、誇張、擬人的表達效果。

  2、初步鑑賞莊子散文文辭華美,汪洋恣肆,意境開闊的藝術特點。

  【情感目標】

  學習莊子的追求個性、自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養直麵人生,面對逆境豁達大度的精神與辯證地處理“物與我”的關係。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解題:

  ①逍遙:沒有約束,自一由自在。

  ②莊子的遊是神遊於理想王國。

  ③莊子為什麼嚮往近乎神話的理想王國?

  2、莊子及《莊子》簡介。

  ①:莊子(約前36一9——前286),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約與孟子同期而稍後。他生不逢時,貴族沒落,立志“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繼承發展老子思想,世稱“老莊”。

  ②背景:戰國中期周名存實亡,諸侯爭霸。戰爭慘烈,政治昏暗,莊子深為不滿,反對戰爭與獨一裁,但又無力改變亂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遙、齊物、無為”的思想與人生觀來影響與改造人們。

  ③《莊子》一書也稱《南華經》或《南華真經》。標誌古代哲學思想與文學語言在戰國已豐富發展並給後人產生深刻影響。其中“順應事物自然”與“社會無為而治”是兩大核心,有一氣的積極意義,他強調人的主觀作用,提出不為外物左右束縛的思想;強調生與死、小與大的`相對觀點,對人們直麵人生,正式困難與挫折有深刻啟發意義。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與比喻說理,文筆汪洋恣肆,其浪漫主義創作風格對後世散文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速讀課文一遍,整體把握內容,提出問題,交流討論。

  1、莊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全文中心句在哪裡?

  2、莊子在文章開頭並沒有直接說理,他問世們要從鯤鵬、蜩與學鳩講起?這個故事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

  1、莊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獲得真正的逍遙快樂,必須“以道為體,A物自然”,做到心中無己,放棄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自一由。最後三句是全文中心。

  2、莊子說理的特點是運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說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鯤鵬與現實中的蜩與學鳩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小大之辯”的道理,為下文正面立論提一供了有力證據,同時對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視為逍遙的境界的社會風氣作了形的比喻描寫與辛辣的諷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話題,針對現實,奠定全文論證基調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目的在於說明萬物自有差別,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視他人與攀比他人的,凡事應順應自然。

  4、第三段在前兩段充分具體的形象說理後很自然地由對萬物的泛論引入對社會人生的具體論述,雄辯地闡述了作者的人生價值觀,有力地總結全文,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中心論點。

  三、默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與註解,弄懂詞句,掌握難讀字的讀音並找出疑難詞句,討論解決。

  1、字音:

  2、解釋詞義:

  四、作業。

  1、熟讀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頌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語

  【第一自然段,複述內容,並掌握本段幾個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魚(溟,海)其正色*邪(耶)

  而後乃今培風(憑)一槍一榆枋而止(搶)

  2、賓語後置句:奚以三九萬里而南為(反問)之二蟲又何知?

  而A之夭閼者(否定句賓語前置)

  【第二段,複述內容,掌握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賓語前置句:彼且奚運也。

  3、省略介詞(狀後)句:翱翔蓬蒿之間(在碰高之間飛翔)

  4、判斷句:略。

  【朗讀第三段,複述內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徵一國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後反(又,返)

  卸文氣之辯(變)辯乎榮辱之境(辨)

  2、賓語前置句:其自視之,亦若此也。彼且惡乎A哉。(何)

  3、狀後句:以遊(乎)無窮者(在無邊無際中遨遊)

  二、鑑賞本文的寫作技巧與藝術特點。

  1、借用寓言說理。

  把作者心目中為一般人難以理解和想像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理解和想像。

  2、運用想像,意境開闊。

  奇特的想像,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已經壯闊,氣勢宏偉。鵬由鯤幻化而成,不但形體無比碩一大,水擊三千里,摶扶搖羊角而上九萬里,從北冥徙於南冥,極其誇張地又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天地之大,而萬物包括如鵬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多彩多姿,富於藝術感染力,也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對鵬的誇大與冥靈、大椿的誇張,更令人信服萬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遙遊是何等艱難而偉大的理想。

  寫積水負舟:以水比喻風、以大舟比喻鵬,說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難衝破的,道理說得深一入一淺一出。

  寫學鳩、蜩與斥鴳賦予人性情感,使人們更能明白它們生活的侷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們自以為逍遙的情感突出了小知與大知的道理。從鵬與蜩、學鳩、斥鴳的對比,到冥靈與大椿與朝菌、蟪蛄的對比,進而寫到彭祖與眾人的對比,由物及人,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說理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三、開放思維討論。

  1、如何理解大鵬形象?

  ①大鵬高飛是作者理想的逍遙嗎?——否。

  ②三次寫大鵬的構思——感情傾向:

  A:反覆強調:海運,大風,將圖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卻未有到達的描述——有理想,難實現。

  C:南冥反覆強調是“天池”——理想的王國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學鳩,斥鴳的異口同調——美好的理想很難被別人所理解。

  小結:作者透過塑造形象來表達力圖脫俗奮飛卻又生不逢時,孤掌難鳴,曲高和寡的沉痛苦悶的長嘆。莊子採用寓言的形式來闡明自己的主張,除了博學多才外,主要是生活的時代決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厭惡人世的戰亂紛爭,爭名奪利,爾虞我詐,卻又無力迴天;他乞求超脫現實追求絕對自一由的逍遙境界,卻又明知實在難為。所以,他只能在充滿黑暗骯髒的環境中,幻想大鵬的奮飛,以消極避世的方式來表現永不妥協的精神與潔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學鳩、斥鴳與眾人的關係。(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遙遊”的含義:

  ①無限的外界空間的自一由:鵬之南冥。

  ②絕無牽掛阻礙的心境自一由:無己、無功、無名。

  四、作業

  1、複習本課,掌握重點詞、句及背誦。

  2、以“讀《逍遙遊》給我的啟發,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文字。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瞭解莊子其人,整體感知課文的基本內容;探討文章的思想內涵和說理方法;總結文中的語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透過質疑、討論理解文中“絕對自由”的思想,鑑賞作品中豐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學重點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說理方式。

  教學難點

  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觀點之間關係的整理。教學方法誦讀、討論

  教具準備

  逍遙遊《莊子》

  教學過程

  一、課文感知

  二、課文鑑賞萬物有所待:鯤鵬、野馬和塵埃

  1、借用寓言說理↓(引申)—蜩和學鳩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小大有區別:朝菌和蟪蛄、冥靈和大椿、

  3、氣勢博大,汪洋闢闔↓(類比)彭祖、鯤鵬—斥鴳修辭方法:比喻、誇張、擬人等明確觀點:四種人→宋榮子→列子—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至人、神人、聖人引用論證教學過程第一教時一、談話匯入什麼是“逍遙”?“逍遙”是個聯綿詞,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種安適自得優遊歲月的情景,就是逍遙。《逍遙遊》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表達的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遊心於談,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做“逍遙”主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逍遙”主義的具體內涵。

  二、作者簡介註釋①。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人。生活年代與孟軻相仿,可能年齡略小。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一生大都從事講學著述,但從遊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在《讀本》裡有關於他生活的演義。

  三、誦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停頓。

  2、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標出難解語句。

  3、提讀課文,進行朗讀指導:

  ⑴“大鵬怒飛”:讀出氣勢和力量。

  ⑵“蜩與學鳩”:讀出其渺小。

  ⑶“大年小年”:讀出鮮明的對比。

  ⑷“湯之問棘”:讀出對鯤鵬的讚美,對斥鴳的鄙視。

  ⑸結尾一節:讀出對幾種人的不屑以及結論的肯定。

  四、師生質疑

  1、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提出難解語句,師生討論解決。

  2、教師以第1節為基礎,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⑴大鵬飛往南冥需要什麼條件?(海運)

  ⑵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麼條件?(生物以息相吹)

  ⑶蜩與學鳩不能遠飛,是因為什麼?(槍榆枋而止)

  小結:作者在這一小節裡透過三個事例、一個比喻和一組對比,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就是大至鯤鵬小到塵埃,它們的執行都必須有所依託,即後文所說的“有所待”。

  五、指導探究

  1、作者是不是認為大鵬和蜩、學鳩之類就沒有區別呢?從哪裡能看出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作者選用了哪些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壽的冥靈、大椿”、“眾人匹之的彭祖”來喻證“小年不如大年”的觀點。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8

  一、教學設想:

  本篇歷來是難篇,不光是詞句的掌握,尤其是莊子的思想與寫作的手法,都對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去推斷、疏通文意,在反覆的誦讀中去分析寫作手法,領悟莊子的思想,從而匯出其思想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重點歸納賓語前置句的規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寫作手法。

  3、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課文

  1、同學們以前學過《秋水》的,我們一起來讀讀背背。

  2、《秋水》講的是一個河伯見海神的故事。其實莊周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講的故事流傳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舉出幾個嗎?

  (濠梁之魚莊周夢蝶曳尾而塗涸轍之鮒擊缶而歌……)

  莊周在《逍遙遊》裡又要給我們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二)自讀課文,教師引導

  1、對照書下注釋,逐句翻譯課文。有疑問處圈畫出來。

  (教師在穿行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疑難點,解決個別疑難,並收集學生反映比較集中的字詞疑難板書在黑板上。)

  2、集中解決同學們反應的共同問題。

  3、問:在疏通整個文章中,覺得哪一類句子最難把握?

  多媒體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B、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C、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D、彼且奚適也?

  E、彼且惡乎待哉?

  F、句讀之不知/惟命是從

  重點歸納賓語前置句的規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

  ②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動詞的賓語要前置(有時是介詞帶賓語);

  ③“之”或“是”式的提賓句

  (三)文字探究,師生合作

  1、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遙”的?

  (逍遙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2、也就是說,有約束就不逍遙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幾千年前的莊子也是如此看的。請找出課文中的原話讀一讀。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重點強調“惡乎待哉”。這是一個反問句,即“無待”。“無己”、“無功”、“無名”就是“無待”的具體表現。那麼課文前面兩段與這一結論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3、齊聲朗讀第一段。

  問:第一段主要寫了哪些事物?強調了一個什麼觀點?

  (明確:鵬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馬”、塵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兩種事物概括了宇宙間的萬物“皆有所待”。)

  問:寫“杯水芥舟”、“適遠備糧”有何作用?

  (水要負大舟就得“積之厚”,風要負大翼也得“積之厚”,而要出行,糧食的儲備也要根據路途的遠近或多或少。這就從生活常識的角度闡明瞭萬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還有大有小,也使得“萬物有所待”的道理從前邊的大鵬、塵埃等個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這樣看來,道理到這裡似乎已經說完了,那麼第二段又是從什麼角度來論述的呢?自由讀一讀第二段。

  (明確:“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個過渡作用。第一段是從廣闊的宇宙既空間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則從時間的角度取材。強調了“大小之辯”。)

  問:一、二兩段中有什麼明顯的相同甚至可以說是重複的內容?你能說出其中的用意嗎?

  (明確:三次寫到鵬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說的,第二次用《齊諧》這一典籍說明,第三次則引用了湯問棘的史料,雖然側重點略有不同,但用意卻是一致的:佐證自己所說為真實。這便是莊子行文慣用的“以重言為真”。

  穿插幾乎相同的“蜩鳩笑鵬”和“斥鷃笑鵬”故事,一則為了對比襯托出鵬的形象;二則則可以造成行文的波瀾,正可謂“文似看山不喜平”。這便是莊子強調的“以卮言為曼衍”。

  問:你認為作者寫鵬、寫蜩等動物,還有什麼深層的含義嗎?

  (明確:大鵬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莊子自己——嚮往著自由逍遙卻又無法逍遙。所以他在眾人與彭祖相比時,用了一個“悲”字。他在悲著眾人,笑著蜩、鳩時,也在悲著自己。鵬儘管有能力,有恆心與毅力,能夠“摶扶搖而上九萬里而南”,但它終究“有所待”,不能隨心所欲。這不正是莊子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寫照嗎?他參透世事,不願被“供於神龕”,也能夢蝶忘我,不為喪死而悲,但他終是一條“涸轍之鮒”,不得不為“五斗米”而苦。《逍遙遊》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掙扎,也是掙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這一份純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滿了詩意。

  那麼蜩、鳩自然也隱喻著生活中的那些無知而自大的人。這就是莊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為廣”。)

  5、最後一段寫了幾類人?有何共同的特點?

  (明確:承接上文的“萬物皆有所待”而來,由物及人,點明“知”、“行”、“德”、“耐”者“猶然可笑”;宋榮子“猶有未樹”;列子“猶有所待”。為最後點出觀點做了最後的鋪墊。)

  6、有人說:莊子的“逍遙遊”太虛幻了,在我們現實中根本就不能實現。那麼還有什麼學習的必要嗎?

  (明確:莊子的逍遙遊的確是一種理想的人生。我們置身於自然社會中,不能不受到客觀法則的限制,這是必然的痛苦,但莊子告訴我們安時處順,則窮通自樂;我們在蠅營狗苟地追求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己,莊子告訴我們敝屣富貴、淡泊名利,則能悠遊自得。所以如果說儒家思想是糧店,是我們立身處世之根本,那麼道家思想就是藥店,在我們處於精神困境中時,幫我們開出一劑解困的良藥。這也是莊子思想歷經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業

  “文為心聲”。莊子藉助於大鵬婉曲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我們當然也有自己的許多心願。跨入到一個新的年級,融入到一個新的班級,此時此刻,你最真切的願望又是什麼呢?請以“我真想——”為題,寫一篇文章。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藉助課前預習,讓學生熟讀文章,疏通字詞;並對莊子追求逍遙自適的生活態度有總體的認識。

  2、透過朗讀、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鯤鵬的壯美形象,把握大鵬“有憑藉”的特點。

  3、理解莊子追求逍遙遊境界的情懷,感染一點逍遙氣息。

  二、教學過程:

  (一)、朗讀感知

  1、匯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莊子的《逍遙遊》選段,同學們你們認為什麼是逍遙?我們看透過今天的學習,能不能對莊子的逍遙遊境界有所瞭解。

  2、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逍遙的畫面,讀出一點探究的興致

  (二)大鵬形象的“逍遙”之辯

  你們覺得文章哪些地方顯得最逍遙?學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2、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莊子眼中,鯤鵬真的已經達到了逍遙遊的那種境界了嗎?

  逍遙: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束縛的一種絕對的自由狀態。

  小組討論,咬文嚼字,探究大鵬的不逍遙。

  “水擊”、“摶扶搖”、“六月息”、“海運”“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結:如此氣勢磅礴的大鵬是有所憑藉不逍遙的,如此渺小的塵埃也是有所憑藉不逍遙的。莊子藉此就是要告訴我們,世上的萬物都是不逍遙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遙的莊子,逍遙的“大鵬”

  1、莊子為什麼會如此強調萬物的不逍遙、不自由呢?你估計跟什麼有關呢?

  (背景:戰國,戰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現實很殘酷很不自由,所以莊子給大家指明瞭一條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樂”。)

  2、那麼真正的逍遙遊該是怎樣的呢?

  (1)、從莊子故事中尋找答案。

  (2)、從本文中尋找答案。

  重點句:

  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這是大鵬的追求。為什麼要這樣特意解釋一下呢?就要突出一個字“天”,真正的逍遙就是對“天”的追求。這個“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記了自己!)

  B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我們對於“天”的追求是沒有止境。逍遙遊的境界是永遠可以提升的。)

  C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即使是大鵬,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顏色,所以它對“天”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

  3、形成板書小結:莊子告訴我們,當我們放下現實生活裡的種種憑藉、牽絆,當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對自由的無限追求,那麼我們才能真正獲得生命的大快樂,才能真正成為逍遙翱翔的大鵬鳥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並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並評價莊子的思想。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風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後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逍遙遊》,看看從中可得到什麼啟示。

  (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1、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但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哲學思想源於老子,而又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精神上衝出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融人宇宙萬物之間,翱翔於“無何有之鄉”(((逍遙遊))),穿越時空的侷限,進人無古今、無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師》))。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為一種藝術的人生,與藝術家所達到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文學特質。

  2、《至樂》記載: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莊子說:“不對哩。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執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禦寇》記載: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並沒有勘破生死關。於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

  3、《莊子》

  先秦說理文,最有文學價值的是《莊子》。

  《莊子》(亦稱《南華經》),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戰國中期的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及後學所著。《莊子》現存33篇,分為內、外、雜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出於莊子的門人和後學之手。

  《莊子》書中的許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組成,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卻透過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對話方式表現出來。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諸如朝三暮四、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轍之鮒、匠石運斤、不龜手之藥等,皆涵義深刻,膾炙人口。《莊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廣泛,設想奇詭,意境開闊,描寫傳神生動。文章語彙豐富,文辭華贍。揮灑自如,妙趣橫生,加上它的大膽想像和對神話題材的運用,形成一種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獨特風格。

  魯迅先生說:“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

  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4、莊子名言錄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三、文題解釋

  《逍遙遊》居《莊子內篇》之首,是闡發莊子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觀點的著名篇章。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綱領。就藝術特色來看,也可稱為莊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顯示莊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風格。“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可見《逍遙遊》在《莊子》一書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篇首到“聖人無名”,提出只有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才能“無待”,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於許由”至“育然喪其天下焉”,進一步論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日”至篇末,歸納主題,指出“逍遙遊”的最高境界。本篇課文節選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從篇首至“聖人無名”。

  “逍遙遊”的含義,“逍遙”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四、寫作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汙濁,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五、朗讀感知

  示範朗讀

  六、課文研讀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裡。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裡。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雲彩。

  理解:描述鯤鵬的形象——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譯文: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齊諧》是記載怪異的《齊諧》中的話說:“當鵬遷往南海時,振翅拍水,水浪遠達幾千裡。它乘著旋風環旋而上幾萬裡的高空,憑藉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山野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理解:寫鵬鳥南飛有所待——海運時的六月大風,“野馬”“塵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間萬物都有所待。

  3、天之蒼蒼,其正色也?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而後乃今將圖南。

  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地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這樣一來罷了。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深厚,那麼它負載的大船就沒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窪的地方,那麼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隻杯子就貼地了,是水太淺而船太大的緣故。風的積聚如果不大,那麼它承載巨大的翅膀就沒有力量。所以鵬飛上幾萬裡的高空,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才能乘風;揹負著青天,沒有什麼能阻礙它,然後才打算往南方飛。

  理解:為了強調鵬鳥“有所待”,作者連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負載兩個比喻,說明鵬鳥要高飛九萬里必須憑藉大風,必須有遼闊的天空才能圖謀南行。

  4、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如?

  譯文:蟬和學鳩嘲笑鵬說:“我一下子起飛,碰到榆枋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罷了。哪裡用得著飛上數萬裡的高空再往南飛呢?”到郊外的人,只須準備一天三餐,回來時肚子還是飽的;到百里外去的人,頭天晚上就要搗米準備乾糧;到千里遠處去的人,要用幾個月來儲積糧食。這兩隻小動物又知道什麼呢?

  理解:反駁蜩蟬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蜩與學鳩,飛不高,行不遠,卻自以為得到逍遙,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不一樣。鵬鳥、蜩蟬、學鳩體形不一樣,因而憑藉的風力不一樣。蜩與學鳩認識不到自己與鵬鳥的差異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鵬鳥南飛,實在可笑。

  5、歸納第一段段意:

  分析:

  選文一開篇就盡顯壯闊、神奇,以大鯤巨鵬展開想象,並窮形盡相地進行誇張的描寫。這種異想天開之辭造成先聲奪人之勢,似乎是對鯤鵬大加褒揚,但隨即筆鋒一轉,指出鯤鵬看似逍遙,實則還未達到逍遙的境界,因為鯤鵬還是“有所待”的。與鯤鵬的“大”相對應,作者又舉出了野馬、塵埃、蜩和鳩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對立來闡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鵬鳥奮飛:必須憑藉強大的風力。

  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

  大舟無力:因為積水不深。

  杯水膠地:因為水淺舟大。

  蜩鳩嘲鵬:不知自己“所待”。

  遠行所待:備糧,越遠所待越多。

  歸納:

  闡明世間萬事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譯文: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根據什麼知道它這樣呢?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一月時間的變化,春生夏死的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的。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叫冥靈的樹木,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些都是長壽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歲)如今卻以獨特的長壽而聞名於世,一般人和他比,(羨慕他),不是很可悲嗎?

  理解:這裡運用“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進一步強調說明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為地以小比大,這本身就是可悲的。這裡實際上是承接上段蜩蟬與學鳩嘲笑鵬鳥一事展開議論的。

  2、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大小之辯也。

  譯文:商湯詢問大夫棘就是這樣。在傳說中極荒遠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裡有一種魚,它的身子有幾千裡寬,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做鵬,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樣高大,翅膀好像天邊的雲彩,它乘著旋風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然後計劃往南飛,飛到南海去。斥鷃譏笑它說:“它要飛到哪兒去?我跳起來向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飛舞,就已經到了飛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啊。

  理解:這裡引用湯詢問棘的一段話,是再次對前文談到的“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區別的印證。在篇章上,與第一段照應。

  3、歸納第二段段意:

  分析:

  這一段是對上述觀點的擴充套件和深化。作者列舉了大年和小年對立的例子,進一步發揮了物有所待的觀點,所列舉的事物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隨後作者借商湯和夏棘的問答,再次言及鯤鵬,以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靈春秋五百歲,大椿春秋八千歲;

  大小之辯

  彭祖——眾人

  鵬鳥——斥鴳

  歸納:本段是對第一段的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所待”的範圍內,存在著“大小之辯”的差異,但終歸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譯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夠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合一鄉,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滿意,能力能使全國人信任的人,他們自己很得意,其實和斥鷃一樣所見甚小。而宋榮子嗤笑這幾種人。世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而奮勉,世人都責難他,他也不會因此更加沮喪。他認清物與我的分際,辨明榮與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他在世間,並沒有追求什麼。即便如此,他也還有尚未達到的境界。那列子駕風行走,飄飄然輕快滿足,十五天之後才返回來。他對於招福的事,也沒有拼命追求。列子這樣乘風而行雖然免於步行,但他還是有所依靠的。至於順應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還依靠仰賴什麼呢?品行修養最高的人能夠達到“無我”的境界,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順應自然而無所為、不求立功,聖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對“無待”進行了論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淺的庸人引出“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榮子以及更勝一籌的“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隨即指出,二人儘管達到了較高的境界,但還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後議,先破後立,在列舉了種種有所待的現象和事物之後,闡述了什麼是逍遙之境,怎麼樣才能達到逍遙之境。在莊子看來,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才能做到“無待”,才能達到“逍遙遊”,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得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尤其是要做到“無己”。

  能夠“效、比、合、徵”的四種人,有才智修養,當都被世俗所累;

  宋榮子置世人的讚譽與誹謗於度外,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

  列子御風而行,逍遙自在,但“猶有所待者”

  這些有才有智有修養的人都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遊”,更何況那些普通人呢?

  歸納:

  由對世間萬物的“有所待”的論述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

  (四)小結課文結構:

  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

  首先透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著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在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

  然後又透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自不必說,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遊。

  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逍遙遊了。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七、問題探究

  1、本文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請分析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明確:品味《逍遙遊》所抒發的感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美麗的大鵬形象體現了作者無法施展抱負、無法實現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筆下的大鵬,雄健美麗,志存高遠,它能夠振翅飛向“九萬里”的高空,能夠揹負青天而飛向遙遠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鵬雖然能高飛萬里,但在追求“逍遙遊”上卻失敗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莊子對智慧的肯定,對生命的熱愛。

  我們知道,莊子主張“絕聖棄知”,他崇尚、讚美的是“無己”之“至人”,“無功”之“神人”,“無名”之“聖人”。但是,我們仍然能體會到作者對智慧所持的肯定,對生命所抱的熱愛。當蜩與學鳩譏笑大鵬時,作者發自肺腑地斥責道:“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又明確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緊接著作了一番議論之後指出,人世間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他們自滿自足,自以為是,和蜩與學鳩的可笑程度是一樣的,從而給予作者所厭惡、鄙棄的統治者以順手一擊。可見,一心要脫離人世而作“逍遙遊”的莊子,要否定的並不是人世社會,而只是人世社會的愚蠢與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寫得那樣遙不可及,把那個“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飄逸動人,這其中不正燃燒著作者熾烈的理想之火嗎?

  2、本文在說理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

  本文在說明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借用寓言說理。本文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來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莊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麼特色?

  明確:

  《莊子》一書善用寓言,《逍遙遊》也充分顯示了這個特點。《莊子》一書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為廣”,司馬遷亦指出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綜觀全書,確如司馬遷所言,《莊子》全書大小寓言共計二百多個,數量之多,運用頻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項背。

  所謂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於彼”(王先謙莊子集解)。莊子散文的寓言有著鮮明的特點。

  (一)暗喻性。莊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結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遙遊》中,鯤鵬等的寓言其實就是比喻。同時在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與舟的比喻,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的比喻等,有助於主題的表達。

  (二)是想象性、虛構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莊子,還有孟子、韓非等人,但莊子之寓言不同於孟子的民間傳說和韓非的歷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於其人”(劉向語),“皆空語無事實”(司馬遷語),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虛構而成。如果說孟子、韓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實”和“真”的話,那麼莊子的寓言則偏於“虛”和“幻”。而這種想象虛構又往往超越時空的侷限和物我的分別,奇幻異常,變化萬千。

  (三)是多義性。對莊子寓言的解釋,向來是豐富多義的,因為莊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隱而不發,比較模糊,有的難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種解讀的方法,其意蘊無窮、內涵豐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領悟。

  3、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像奇特,能夠運用大量幻想的、傳說的和現實的事例,闡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談談你對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確:

  從這篇文章看,莊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個“逍遙”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其實是不可能達到的,但莊子卻能過種種具體形象的想像和創造來使想像的“逍遙”的境界,莊子展開具體的想像,先透過對許多具體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創造來說明天地萬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無待”的境界。而這些具體的想像又具有獨特的風格。

  (一)是在想像中誇張,如在想像鯤鵬形象時,作者極寫鯤鵬之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發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寫壽之長,曰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曰大椿:“以八千為春,八千歲為秋。”都極盡想像誇張之能事,造成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進行對比,極寫鯤鵬之大,與之相對應的,明說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鯤鵬尚不能逍遙,何況渺小之人呢!

  寫冥靈、大椿之長壽,也暗喻了人生短暫,連長壽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這種“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對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於“逍遙”境界的想象和創造,並將這種想著具體化、形象化、實則是蘊涵了自己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作者否定爭名奪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遙,但自己也擺脫不掉人生的羈絆,在這種矛盾的情感之下,就藉著這種大膽誇張的想象來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歸納藝術特色:

  在寫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富於想象,善於誇張,多用比喻,在想象和誇張中營造雄奇開闊的意境,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寫餛鵬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寫樹木壽命之長,曰其以五百歲、八千歲為春秋。將想象和誇張大量運用於哲理散文中,氣勢磅礴,意境開闊,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性,使之更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於運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莊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其實這也正是《莊子》一書的寫作方法。如《逍遙遊》一開篇就運用了鯤鵬的寓言來說明“有所待”,“以寓言為廣”,將寓言用在說理當中,結合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使說理更透徹明瞭,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徵的意味。隨著事理的推進,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寫蜩與學鳩對大鵬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題。為了說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為真,虛構、假託或徵引前人之語,透過“湯之問棘”深化其觀點。第3段則運用“以卮言為曼衍”的方法,抽象論說,層層推進。從中可看出作者藝術技巧之高超。

  三是夾敘夾議,藉助比喻和歷史故事闡發哲理,節節敘事,節節議論,或以具體形象感人,或直接擺出觀點,議論方式靈活多變,增強說服力。

  四是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文章多次進行“小”與“大”的對比,如綢、學鴻與餛鵬的對比,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對比等,最後點出一直隱而不發的“有待”和“無待”的對比,使說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誇張的特點。

  (2)想象奇特、意境開闊。

  (3)借用寓言說理。

  九、課堂小結:

  本文虛實相生、縱橫跌宕、錯落有致、開闔有度、揮灑自如,確如李白所贊:“開浩蕩之奇言”。雖然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的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是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關於莊子的思想也是眾說紛紜、有待鑑別,但從其藝術特色上來說,莊子之文汪洋恣肆、變化萬端的浪漫主義風格以及一些創造性的藝術創作方法還是很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逍遙遊》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