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多媒體新的閱讀方式

多媒體新的閱讀方式

多媒體新的閱讀方式

  隨著手機和平板電腦(tablet PC)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已充斥了越來越多的電子裝置,人們會在不同的螢幕裝置間隨時轉換,例如從電腦切換到手機,從手機切換到平板……而這頻繁不經意的跨裝置使用環境也培養了使用者新的使用習慣,與裝置互動,跨裝置轉移且有資訊正是我們這個泛在計算時代的最大特徵。

  Google在數月前釋出了一項關於多螢幕市場推廣的研究。根據研究報告,美國超過90%的電子媒體消費行為都是在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包括膝上型電腦)以及電視這四個螢幕上進行的。工作以外,平均每人在螢幕前的各種互動行為為4.4小時。從進一步的資料中我們看到,平均每次使用手機的時長約為17分鐘、平板電腦30分鐘、電腦39分鐘、電視43分鐘。由此可見,多螢幕的應用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和工作中,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我們把這一現象帶入到學習技術領域,跨螢幕使用學習資源的機會將會越來越普遍,進行學習的場景也會有更多選擇。由此,我們可以預見且觀察到這種現象正在發生:移動學習已經進入泛在化的階段,多螢幕、多裝置的學習組成了完整的學習體驗。

  跨螢幕體驗與使用行為

  在即將到來的泛在學習中,不是以手機的螢幕取代電腦的螢幕,而是多個螢幕共存,以適應不同的學習場景。例如手機螢幕較小,移動性非常好,開發者就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定位、攝像頭和多感測器(sensor)等特性設計學習資源;平板電腦的螢幕在7—11寸,大小適中,適合文字及圖片和多媒體;膝上型電腦的螢幕為13-15寸;20寸以上的螢幕用來完成大量媒體或操作任務,例如遊戲、工作、繪圖。

  新概念的螢幕更值得重視,谷歌的Project Glass拍照眼鏡提供了革命性的(revolutionary)便攜和移動能力;微軟的Surface平板電腦則營造了多人同屏互動的環境,這時移動技術已經淡出背景,成為常態了。在多屏互聯的世界中,“雲”是“互聯”的關鍵。多屏裝置的資料交換和共享,歷史記錄和使用者行為的跟蹤均是透過隨時可用的雲來實現的。甚至某些需要密集計算和大量資料分析的功能也在雲端進行處理,只把結果返回給移動終端。

  在一個完善的泛在學習方案中,我們會依據使用的情境選擇合適裝置遞送合適的內容,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情境、我們使用媒體的時間段、需要完成的目標、我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們的態度和精神狀態等因素。因而,構建泛在學習的方案需要理解學習者和其進行學習的情境,營造最透明的學習者體驗,使用者不需要思考如何使用裝置,如何應對環境和情境的變化等。

  我們從時間和場景的角度分析了在一天的時間段內,不同裝置的應用時間和場景、以及使用者的心智模式上的顯著差異(見表1)。不同裝置使用的時間段、場景和心智模式均有差異,完成的任務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也有不同。

  各種用於泛在學習的裝置是如何聯絡、如何連線、如何配合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師Michal Levin認為跨螢幕的體驗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致體驗(多個裝置一種體驗):

  在所有的裝置螢幕上獲得的體驗是相似的,但可以考慮結合所在的平臺各有側重。例如著名的筆記軟體印象筆記(Evernote)在iPhone、iPad、安卓手機、膝上型電腦上的體驗都是基本一致的,介面風格和功能相似。

  補償體驗(多個裝置配合構成一種體驗):

  裝置配合工作,互相通訊,用以創造一個獨特的使用者體驗。在同一應用中,不同的螢幕顯示不同的內容。例如,某些基於Andorid的高畫質播放器可以用手機遙控,在手機螢幕上顯示遙控介面和節目資訊,在電視上播放影片。

  連續的多屏體驗(跨多個螢幕,每個螢幕的用途有差異,聯絡在一起構成一個使用者體驗):

  例如教人們做菜的AllRecipe網站,可在電腦上查菜譜生成採購清單,使用者可去超市採購時在手機上顯示採購列表,回家後再透過廚房操作檯上的平板電腦在做菜時顯示菜譜。

  而Google公司的另一份研究報告將使用者的跨螢幕使用行為分為兩類:順序使用與同時使用。

  順序使用模式:

  使用者在一個螢幕上開始使用某個服務後,轉移到另一個螢幕繼續同一任務的模式。90%的多屏序列應用是完成某個任務。例如,在教學網站上學習課程內容,在手機上完成已學課程的練習,或是在手機上檢視學習日程,然後在電視上觀看當日學習內容中的教學影片。

  同時使用模式:

  使用者同時使用多個裝置完成一個任務、或多個任務的配合。場景的即時組合有手機+電視、手機+筆記本、筆記本+電視,使用者可以多工處理,在不同活動間切換,譬如在電視上觀看實時(real-time)課堂時,用手機參與課堂互動。

  順序多屏的使用者會先在一臺裝置上進行互動,然後接著在另一臺裝置中繼續互動,所以,裝置之間的無縫體驗就非常重要。不僅要讓使用者能夠自然地在不同裝置間儲存自己的當前程序,還要確保當客戶切換到下一個裝置後,可以自動定位到當前點。而同時多屏的模式下,使用者在同一時間的多個裝置需要區分主次關係以及功能分配,才能配合使用。

  多屏泛在學習的設計要點

  設計跨螢幕的泛在學習具有較高的難度,不僅需要有豐富的E-Learning和M-Learning方面的開發經驗,還應當關注情境、一致性(consistency)和同步問題。情境是構建多屏環境的重點,我們需要向用戶遞送和情境高度相關的資訊和服務。除了簡單的`個性化資訊外,情境因素,如地點、裝置特性等動態因素也應該考慮在內。其次,在多個平臺應用共存的情況下,一致性的使用者體驗必須遵循。雖然每種裝置都有自己的特徵和長處,使用者傾向於在跨媒體進行相同的活動,可以採用內容管理系統處理跨媒體的共性和個性差異,並配合一致的使用者體驗設計,這將有助於營造一致的使用者體驗。最後,多屏環境下,常常會遇到不同裝置的切換(有時是所有權發生變化,有時是由使用者發起的),為順利交接,需要維護使用者狀態資訊,使使用者不需要從新的裝置上重新開始。

  此外還要注意“均衡”的問題,因為多個裝置各有不同。例如此前就曾將智慧手機上的設計語言應用到桌面端,後來又有了iPad版,也許對iPad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很亮眼的設計,但是為了讓更多使用者能獲得一致性體驗,這類設計平衡也是必須的。

  移動學習發展到今天,跨螢幕和多螢幕應用已經逐漸成為趨勢。各種媒體在使用中互相配合構成卓越的使用者體驗,多螢幕的使用使我們的效率變得更高,可以同時處理多個資訊,各個裝置依據其能力和特長各有側重。手機已經成為日常使用媒體鏈條中的主幹,最多的使用者互動和最常見的互動起始點,移動螢幕的便攜性使我們可以容易地從一個裝置切換到另一個裝置來完成任務。電視作為泛在學習的載體之一,和其他裝置配合使用,可以達到較好的感官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方案和應用的設計中,裝置的離散和多樣化是非常大的挑戰,要做到內容和資訊的適應,應用和情境的適應還需要精心的設計和安排。不過我們可吸引使用者參與到設計和開發中,對於現有服務的升級,實現一致的設計和體驗。

【多媒體新的閱讀方式】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