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學會探究的一般過程,透過探究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領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指導教學,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2)教學過程包括課前充分準備,課題的選擇,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記錄結果,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成果展示、彙報、提高,課後實驗探究的延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實驗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責任感與團隊精神;

  (2)透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設計思路〗

  1、設計理念

  在新課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指導下,教師要以引領者、促進者、合作者的角色為學生實驗、探究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凸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的張揚與提升,學生不僅將成為學習和教育的主人,而且還將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和有責任感的人,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

  2、設計思路與意圖

  課前,學生自願分成8個探究實驗小組,組員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組的探究課題並收集相關的資料、資訊,研究設計完成實驗探究,做好記錄,以備課堂上彙報展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注意協調,將能力稍差的學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組。

  課堂上分三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是設計一個小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同時點明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究成果展示彙報,其他組同學認真聆聽、積極思考、勇於質疑,形成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在學生們互動、展示、交流、質疑的過程中,使實驗設計得到進一步完善與創新,增強學生們的合作意識與創新精神,敢於質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以引領者、合作者的身份適當點撥,調控時間的程序。

  最後一個環節是以學生自主閱讀,歸納整理最後一部分教學內容“生物因素的影響”這樣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整個教學的重心放在第二環節上,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強自信,在實驗探究中培養能力,在提問質疑中有所創新,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二十八中原是齊齊哈爾市熱點校之一。生物實驗室是學生們進行實驗探究的空間,兩個微機室為學生上網查詢、下載資料提供了方便,電子備課室是教師經常光顧的場所。這些都為新課程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城市,機關、幹部、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相對較多,所以相關資料多,如《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百科全書》等,也有條件在家裡上網,查詢、下載資料、資訊、圖片等。學生透過小學自然常識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知道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中食物容易長毛髮黴;也見過橘子皮、麵包上長的黴菌。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動手能力稍差,但勇於回答問題,好表現自己。這些都為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奠定了基礎。

  〖教學過程〗

  在同學們企盼的目光中,老師捧著魚缸走上講臺。同學們帶著滿腦子的問號看著老師從魚缸中往外取水。隨著水越來越少,魚幾乎遊不動了,學生越看越著急。這時老師將水又都重新倒回魚缸中,魚兒又歡快地游來游去了。學生們也鬆了口氣。

  師:從剛才的現象中,你們悟出了什麼道理?

  生1:魚兒離不開水。

  生2:環境的改變影響生物的生存。

  師:對。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分佈的因素叫生態因素。那麼大家分析一下,影響魚的生態因素有哪些?哪些屬於生物因素?哪些又屬於非生物因素呢?

  生1:水草、魚蟲、人。

  生2:水、溫度、氧氣、陽光。

  師:好,下面我們就透過實驗來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雖然課前我們都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了分工,但在彙報之前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請大家幫助明確:

  1、日常生活中見沒見過發黴?

  學生不假思索地說:見過。

  2、在哪兒見過?學生們爭著搶著發言。

  生1:饅頭放時間長了就會長黴。

  生2:我在家裡倉房中的舊皮鞋上見過黴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愛長黴菌,我見過。

  生4:我家的牆角上長了一片很難看的黴菌。

  3、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中物品容易長黴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中,即使是冬天也會長毛髮黴。

  4、誰知道影響黴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氣。

  生2:還有陽光、溫度、溼度。

  師:哪一組同學願意彙報你們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共同分享呢?

  彙報結束後,其他組成員可針對他們的實驗設計或結果進行質疑、評價。

  第一小組率先登場,組長張揚利用實物投影邊展示邊講解。我們組的研究課題是:探究空氣對黴菌生活的影響。作出假設:空氣影響黴菌的生活。實驗材料:兩塊鮮饅頭。具體做法是:將饅頭分別裝在兩個塑膠袋中,一個有通氣孔,另一個隔絕空氣。再把兩個裝置放在廚房的窗臺上,進行觀察記錄。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觀察記錄,兩袋中都沒有什麼變化。第四天,通氣袋中饅頭上長出了白毛狀物(黴菌)。第五六天白色變成綠、黃、黑色斑塊。最後連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饅頭都七八天了,也沒什麼變化。根據分析結果,我們得出結論:空氣影響黴菌的生活。

  同學們聽得認真、仔細。

  張亮:請問你們實驗設計的變數是什麼?

  記錄員劉鵬自信地答道:空氣。

  鄧林同學:我想請教個問題:你們是怎樣將塑膠袋做成真空的?

  計時員高萌萌說:這並不難,首先用蠟將塑膠袋口封住,然後用注射器將袋內空氣抽空,最後再用透明膠帶將針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瑩若有所思地問:放在真空袋中的饅頭多久也不會長黴或壞掉嗎?

  這個問題問得第一組同學措手不及,有的同學說會長黴或壞掉,有的說不會。其他組的同學也參與到爭論中來,這時老師對提出問題的同學投以讚許的目光,並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將球又重新拋給了學生:開動腦筋,再想想辦法,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有人說上網查,有人說問專家,這時王菲說:超市裡的許多密封很嚴的食品袋上都標有保質期,如果時間過長,食品就會變質,但會不會長黴我不知道。不如讓第一組同學接著將實驗做下去。劉偉紅搶著說:讓事實說話吧!大家都認為這個提議最好。王菲同學話音剛落,教室裡就響起熱烈的掌聲。

  第四組同學說,我們與第一組同學的課題、實驗設計及結果都相同。只不過我們選擇的實驗材料是米飯。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第三組王琳同學代表小組做彙報發言。我們的課題是: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假設是:溼度會影響黴菌的生活。實驗材料是用烘乾的饅頭片和潮溼的饅頭片。實驗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將幹饅頭片和潮饅頭片分別放在透明塑膠袋中,紮緊口。再將裝幹饅頭片的裝置放到溫暖的廚房裡,另一套裝置放在比室溫低6℃的冰箱裡,結果三四天過去了。兩個塑膠袋中都沒有出現我們預期的結果。誰能幫助我們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立即沸騰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一致認為:這個探究實驗的變數應該只有一個――溼度。所以兩個裝置都應該放在溫暖的環境中,這樣也有了對照實驗。就在第三組同學情緒低落時,老師不失時機地說,有一句話要送給你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注重的是探究過程,而不只是結果,相信你們在大家的共同幫助下,實驗設計會更加完善。你們一定會將探究進行到底。

  第七組同學代表王輝發言:我們選擇的課題是: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作出的假設與選擇的實驗材料、方案設計都與教材上是一致的,雖然大家會誤會我們照本宣科沒有新意,但我們在記錄實驗現象時搞了點創新:我們認為利用表格和文字來記錄這個實驗現象不形象也不生動,所以我們採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來做記錄,實驗材料每有一點變化就照一組照片。請看這是我們組記錄員劉紅的傑作。同學們在搶著看照片的同時沒忘了報以讚揚的掌聲。

  師:由於時間關係,實驗方案與彙報的小組相似的,我們課下抽時間再來探討。下面大家把書翻到第16頁,快速閱讀16頁至17頁的課文,思考從書上的文字和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生:這部分內容介紹了有關生物因素的知識。

  生:同種生物間的影響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鬥爭。

  生:不同種生物間,或是互惠互利,或是捕食關係。

  師: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對環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適應。

  師:透過本節課的《《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學習,根據我們所做的實驗探索共同歸納一下:

  1、實驗法應包括哪幾個步驟?

  2、進行實驗設計時最關鍵的是要注意什麼?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體會與收穫?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然後選代表發言。

  生1:我們認為我們所做的實驗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生2:我們組認為實驗設計時應注意的是,實驗的變數應該只有一個,而且要設定對照實驗。

  生3:我們同意前兩組同學的觀點,下面我談談我們的感想: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實驗中鍛鍊了能力,同時體會到了合作探究的樂趣。

  師:同學們談得都非常好,透過實驗探究掌握了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對神秘的生命世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學們繼續探究食品種類不同對黴菌的生活有沒有影響,這也是我們的課外探究課題。

  〖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與新教材的運用,為老師提供了一個提升自我的平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節課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實驗課,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合作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而不是隻重探究的結果。所以,課前學生自願分組,自主選擇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課堂上以組為單位彙報展示探究成果,同時其他組同學傾聽、互相交流,探討更加完善、創新的實驗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少發言,多參與,少講解,多指導,多觀看,多與學生合作。所以課堂氣氛融洽,輕鬆愉快,學生樂意上這樣的探究實驗課。

  同時注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對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精神世界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學生自願分組時,老師不過多參與意見,但注意做好將能力稍差,又不愛動手,不愛表現的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的協調工作,讓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養自信,增強能力。

  由於班額大,課堂上真正將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確實是件難事,所以教學中難免有一些設計不周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以改進不斷完善。

  〖教學點評〗

  本節課是新教材中的第一節探究實驗課。探究實驗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複雜的、主動的學習方式,有其特殊的學習條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對教師而言,在組織教學時,要注意考慮全域性、審時度勢和精心組織,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資源。高老師在課的引入時就注意了全域性性,演示實驗使學生悟出環境的改變會影響生物的生存,進而引入主題。由於課前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願分組,主動設計並實施實驗,所以學生很輕鬆就總結出探究實驗的步驟。學生的彙報體現出高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時也給了學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機會。學生真實地記錄了觀察到的、有價值的現象、資料,學生面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敢於大膽地猜測分析,敢於面對困難,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

  探究活動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探究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高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及時適度地具體指導,對於學生明確探究目標,準確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驟,達到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礎。

  學生的疑問:放在真空袋中的饅頭多久也不會長黴或壞掉嗎?高老師在教學中的處理使我們看到,她早已認識到,一個問題、一次挑戰、嘗試新事物的一個願望,都是推動學生最佳化設計活動方案的動力。“開動腦筋,再想想辦法,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中容易長毛髮黴,那麼我們大家能否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食品的種類對黴菌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她用這些話語讓學生明確:探究實驗只是一種學習方法,而學習是一段旅程,對知識的探求永無止境,而這段旅程可以從任何時候開始;探究實驗也許不會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棄,不斷地探究下去,不斷積累知識,到那時我們就會成才。看似簡單的教學無處不滲透著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建議:由於班額大,不可能每一組(每一位學生)都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或疑問記錄在成長筆記(檔案袋)中,便於教師瞭解學生和改進教學。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