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縣域迴圈農業種植調研論文

縣域迴圈農業種植調研論文

縣域迴圈農業種植調研論文

  該模式的發展歷程

  武山縣農業技術人員牢固樹立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適應旱情,發展農業生產新理念,堅持調整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避短就長,充分利用優勢時段自然資源,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經過反覆篩選,於2000年在淺山半乾旱區試驗成功了麥後複種地膜菜瓜技術,以這一技術為平臺,使該區7、8、9三個月的優勢時段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創造性地為該區農民增收找到了一條增收新途徑。2001年在原郭槐鄉西梁山區示範500畝,平均畝產值888.4元,畝純收入736.4元,透過示範種植,農民從中嚐到了甜頭,並在此後迅速向四周地區輻射。到2011年,全縣在15個鄉鎮種植麥後複種地膜菜瓜3.01萬畝。在推廣麥後複種地膜菜瓜的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農民增收途徑,透過試驗示範相結合的`辦法,武山縣農技站技術人員於2003年安排了油菜地複種地膜豆角試驗,畝產值達到2300元以上,2004年在四門鎮咀兒村示範種植10畝,平均畝產豆角1994.4千克,畝純收入2038.3元,成為淺山半乾旱區繼麥後複種地膜菜瓜之後又一項頗具發展前途的農業增收新技術。目前種植區域已達四門、溫泉、洛門、城關、咀頭、山丹、鴛鴦、高樓等8個鄉鎮,2011年種植面積1.96萬畝。為了最佳化該區農業結構,挖掘該區農業生產潛力,解決白色汙染問題,降低生產成本,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原膜,武山縣農業技術人員又試驗種植了麥後複種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點播冬油菜試驗,試驗在2001年8月26日種植,畝產高達203千克,比露地種植增產13.2%。2002年種植複種菜瓜1700畝,當年點播油菜589畝,佔複種菜瓜的35%,2011年,全縣麥後複種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點播油菜面積達到2.8萬畝。

  經濟效益

  為了掌握這種模式的產量、產值情況,分別在咀頭、溫泉、洛門、四門、高樓等鄉鎮選擇了20戶農戶,對該模式效益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為:從2009年11月小麥種結束起,到2011年10月止,經過2年時間的跟蹤調查,20戶農戶共種植面積27.2畝,小麥平均畝產213.5千克,產值363.0元;麥後複種地膜菜瓜平均畝產1628.3千克,產值814.2元;原膜點播冬油菜平均畝產172.7千克,產值690.8元;油菜地複種地膜豆角平均畝產1771.3千克,產值2479.8元。兩年時間收穫四茬作物,畝總產值4347.8元,年平均畝產值達到2173.9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隨著豆角、菜瓜等價格不斷上漲,經濟效益還在加大。

  生態效益

  麥後複種菜瓜和油菜地複種豆角及原膜二次利用等技術的推廣應用,不但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地膜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延長了地膜覆蓋時間,從而減輕了地膜對環境的汙染。同時由於地膜覆蓋時間加長,可有效地減少田間水土流失。

  社會效益

  麥後複種地膜菜瓜及原膜二次利用等技術的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調整優化了半乾旱山區農業種植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培訓了廣大群眾,使廣大農民建立了學科學、用科學發展農業生產的新理念,提高了該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加快了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優勢資源,發展農業經濟的步伐。

【縣域迴圈農業種植調研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