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科學《毛細現象》教學實錄

國小科學《毛細現象》教學實錄

小學科學《毛細現象》教學實錄

  觀察現象引出問題

  師:我們以前曾經多次研究過水,誰能說說水有哪些性質?

  生:水是一種液體。

  生:水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液體。

  生:水有力量。

  師:另外我們還知道水能溶解別的物體、水能由高處往低處流等等。今天,我們提高實驗來研究水的一個新的有趣的現象。在同學們的桌子上有一個裝了紅水的托盤,在水中加上紅色是為了讓實驗更明顯。旁邊的架子上夾了一張餐巾紙,等一會兒我說“開始”,每個小組的1號同學就用手把餐巾紙往托盤裡輕輕一撥,讓紙的下端浸在水裡,大家一起仔細觀察,看知有什麼變化。當我說“停”的時候,1號同學就把紙撥出來,開始。

  (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預期透過這個實驗使學生觀察到“水能沿著像餐巾紙這樣的物體自動上升”。)

  (評:這段活動的內容是實驗觀察,開始的那段話似無必要,即使要講也可在認識了毛細現象之後視情況而定,畢竟只有40分鐘。“看紙有什麼變化”這句話這樣說的結果,可從學生的發言看出,學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紙的變化上,所以不如說“有什麼現象發生”。)

  師:誰能把剛才看到的現象給同學們講一下?

  生:餐巾紙變紅了。

  生:餐巾紙捱到水後變紅了,也變薄了。

  生:餐巾紙拉長了。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了很多現象,餐巾紙變紅是因為水上升了,我們今天專門研究一下紅水上升的現象。誰能把餐巾紙慢慢變紅的過程給同學們講一下?

  (評:學生沒有說到水沿著餐巾紙上升,老師有點著急,代替學生認識的情況在一急之下發生了。畢竟有教學經驗,很快找到了好的指導辦法:讓學生說變化過程。)

  生:水一接觸餐巾紙的底部,水就被餐巾紙吸上來了。

  生:水慢慢滲上去了。

  生:水順著餐巾紙上的毛一層搭一層地滲上去了。

  師:我把一個小組的餐巾紙拿上來,貼在黑板上,大家都看一看。

  (教師取一個小組的餐巾紙貼在黑板上)

  作出假設性解釋

  師:我們都知道水是往下流的,可現在水卻自己往上爬了,你們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呢?(學生思考)是不是與紙的特點有關係呢?

  生:紙有吸水的特點。

  生:紙上有細毛。

  生:可能與紙上有孔有關係。

  生:與紙上的細絲有關係。

  (教師一一板書)

  (評:發現教師這一次發言:第一句話說得很生動,把“往下流”和“往上爬”對比地說,也很有必要。由這一句畫龍點睛的話,引出的第一問恰到好處。但學生稍一沉默,老師又性急了,由此引出的第二問,多少又犯了代替學生認識的毛病,於是學生就順著這一問發言,四個學生都說紙。傳統的教學習慣中,教師有一種心理:希望一問就答,並且一答就對。於是常常把提問設計得很細,細到學生不用動腦筋,隨口就能答。這種心理對發展學生思維非常不利。倘若老師不提後一問,讓學生在這項活動中經歷從說不清楚到說清楚的過程,會更有意義。)

  師:我們下面就來研究一下是不是與這些特點有關係。你們想想看,除了餐巾紙外,還有什麼物體也能讓水自動地往上爬?

  生:抽水機、水泵、宣紙、皺紋紙、海綿、手帕、毛巾、棉花、注射器、衣服、吸管、滴管、洗耳球等等。

  (評:出現這種情況:學生說到水泵、注射器,你怎麼辦?顯然老師當時來不及想出合適的辦法。這種情況教學中經常出現,對當時的學習沒有直接影響又難於弄清楚的問題,可以讓它過去。這個學生所說的問題不難解決:可以把“球”踢給學生,讓這個學生或別的學生想一想,“是自動上升嗎”,或把注射器的吸水同水自動沿餐巾紙上爬作比較,相同嗎?)

  師:我們再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不能夠讓水自動往上爬的?

  生:牛皮紙、鐵、硬紙板、玻璃瓶子、一般的白紙、蠟紙、雨衣、塑膠等。

  (教師一一板書)

  (評:學生說到牛皮紙、硬紙板、白紙,出現了指導學生推理認識的極好機會。傳統的教學中讓學生髮言,只是一種姿態。現在要求教師切實注意學生的反饋,根據學生認識的實際指導學生認識。)

  師:你們為什麼認為這些材料都能讓水往上爬?(手指著黑板上水能上爬的材料)它們有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它們都能吸水。

  生:都有細毛。

  生:不是,都是管狀物。

  生:它們都有孔。

  (老師一一板書在那些物體下面)

  師:這些不能讓讓水往上爬的材料(手指黑板上的板書)有什麼共同特點沒有?

  生:它們都不能吸水。

  生:它們不怕水。

  生:表面很光滑。

  生:沒孔。

  生:沒有細毛。

  (評:這段做出假設的活動很精彩,讓學生列舉同類物體,教師一一記錄,又讓學生分別說明兩類物體的相同點。做出假設是本課發展學生思維的關鍵環節,由餐巾紙類推及其它,展開思維是很有必的.要。)

  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猜測,到底是不是這樣。(學生插語:用實驗來證明。)

  師:老師這裡有一個架子,上面掛著一些材料,(教師一一介紹)和我們剛才列舉的材料很多是相符的,我們現在就用它們來研究水的上爬現象。請2號同學從桌子下面拿出這些材料,將架子夾住托盤兩邊,材料下端浸入水裡,然後仔細觀察,看看能發現什麼?

  (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同學們紛紛議論有的上爬了,有的沒有上爬。透過對比實驗、分析,預期使學生認識到“孔隙”是水自動上升的必要條件。)

  師:請同學們把材料按能讓水上爬的和不能讓水上爬的分別放在兩邊。

  師:停。同學們彙報哪些材料讓水上爬了?

  生:有彩色筆芯、木頭、布、裝土的試管、玻璃片夾著塑膠片、玻璃片夾著鐵片、還有兩塊玻璃片夾在一起。

  (教師板書記錄)

  師:再看看哪些是不能讓水上爬的。

  生:有實心的玻璃管(學生插言:就是玻璃棒)、鐵片、塑膠片、還有一塊玻璃片。

  (教師板書記錄)

  師: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材料讓水在它們的什麼地方上爬?

  生:中間。

  師:外面爬了沒有?

  生:沒有。

  師:這些材料的結構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孔。

  生:都有空隙。

  師:你們把有孔和有縫合起來叫做“空隙”。這個說法很好,就用這個說法。

  師:這些不能讓水上爬的材料,結構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生:都是實心的。

  師:也就是說————

  生:沒有空隙。

  師:為什麼一片玻璃不能讓水上爬,兩片玻璃合起來就能讓水上爬了?

  生:因為一片玻璃中間沒有空隙,兩片玻璃夾起來中間有縫隙。

  師:想一想,餐巾紙、木頭能讓水上爬,那它們也應該有……

  生:有空隙。

  師:那我們實驗前預測的水能上爬的條件中哪些是不對的?

  生:管狀物不對。

  生:讓水往上爬的都是有空隙的,不一定都是管狀物。

  師:開始預測不能上爬的原因時說這些材料都“硬”,對不對?

  生:不對,玻璃管很硬,它也能讓水往上爬。

  師:透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能讓水往上爬的材料中一定有什麼?

  生:有空隙。

  師:誰能用一句話把剛才實驗的結果說出來?

  生:水能沿著有空隙的物體上升。

【國小科學《毛細現象》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