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農村國小生非積極課外閱讀心態的改進策略分析論文

農村國小生非積極課外閱讀心態的改進策略分析論文

農村小學生非積極課外閱讀心態的改進策略分析論文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學質量是學校領導考核每一位教職工的“法寶”,所以,現在的考核機制中的“末位淘汰制”讓農村教師時時為自己的“飯碗”擔心,一釐之差往往就決定教師的教學質量的高與低。教師為了提高分數點,牢牢地“捆綁”著學生的雙手,一切可佔用的時間都被佔用了,早晨朗朗的讀書聲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的授課聲,中午的休息時間裡也常見學生“川流不息”地接受教師的“訓話”,即使下午的大課間活動,校園裡也不見學生活潑的身影,校園裡安靜如正常上課時間。學生疲憊地奔命於題海之中,哪有時間讀書?

  [策略一]切實減輕負擔,保證閱讀時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量,增加閱讀範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可見,教學質量並非與耗費時間成正比。而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立足點,“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教師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從題海中走出來,取消機械重複的作業,把閱讀作為作業,並根據學生能力差異,規定閱讀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學任務緊張,也要保證學生有閱讀的時間。給學生讀書的自由,讓他們遨遊於書的海洋中,自由探索,自由享受閱讀帶來的審美愉悅,為將來打一點“精神底子”。

  [心態二]家庭無閱讀氛圍,網路電腦代替閱讀

  現在相當一部分的農村孩子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只管孩子吃好穿好,對孩子讀不讀書是不聞不問。現在社會經濟條件提高了,農村相當一部分家長把小洋房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為孩子準備一間書房,沒有為孩子準備一個書櫃;家用電器件件高檔,可孩子沒有一部經典書籍。一些家長認為讀書代替不了經濟活動,鄙薄閱讀,卻把電視等新媒體當成孩子的保姆。所以,農村孩子願意看兩個小時的電視,也不願讀20分鐘書。這是農村教育的危機。

  [策略二]營造家庭書香,激發閱讀興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讀書活動不僅能增長孩子的知識,更是溝通感情的重要途徑。在家中,家長應給孩子準備一張讀書專用的桌子,給孩子提供一兩本經典名著,給孩子準備一個實用的書櫃,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讀點書。同時利用閒暇時間帶孩子逛逛書店,幫助孩子選擇一些適合的讀物,並對孩子作業正確地評價和積極地鼓勵。讓孩子在與父母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家長的支援和閱讀的樂趣。這樣,孩子才有興趣讀書,學生才會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才會明白閱讀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教師在班級也要創造書香班級,老師向學生借書看,學生向老師搶書看,學生向學生奪書看,這應是班級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心態三]讀書隨意性,交差應付式閱讀

  一些教師對新課程標準認識不深刻,對學生的閱讀缺乏有效的指導。所以,學生在閱讀時不擇內容,往往沉湎於時尚的文化快餐,讀故事,看小說,只追求驚奇的情節,走馬觀花式的閱讀,讀後則如過眼煙雲。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在各種閱讀活動中,迎合老師,應付老師。摘抄一些課本中的好詞好句,抄寫一些作文選中的優秀作文;參加“讀書沙龍”的往往也只是班上的尖子生,真正走進讀書活動的學生少之又少。

  [策略三]克服功利心態,培養閱讀習慣

  英國作家湯瑪斯說:“書籍超越了時間的籬,它可以把我們從狹窄的目前延伸到過去和未來。”對一個孩子來說,需要知識的積累和人生視野的拓展,他們心靈和思想的成長,都離不開閱讀。“年小從他愛梨慄,長成須讀五車書。”所以,農村孩子閱讀應從“文化快餐”的怪圈中走出來,去親近名家經典,讓自己的浮躁之心在經典中平靜下來,在大量的閱讀中積累自己,獲得自己,提升自己。只有認識達到這樣的高度,才能去平心靜氣地閱讀;教師要在學生讀書習慣上下工夫。一是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依據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的認知結構、心理結構、個性差異,制定包括數量、書目、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等的學期計劃及個案計劃,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佈置各種閱讀作業,開展各項閱讀活動,督促、引導、評價學生閱讀;三是讓課堂成為閱讀習慣的沃土。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佳原則,常來源於對所學的內容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不宜過多重視獎勵或評比之類的外在刺激。”這就是說,促進學生學習的真正動力是內在動機。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同時充分挖掘教師的內在魅力。如:蘇教版小語教材的編者們在每一冊教材中都精心安排了“習慣篇”。其中,與閱讀習慣有關的有“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勤於朗讀、背誦”“讀書有選擇”“讀書做記號”等十項內容。從五年級上冊起,教材還專門編排了《讀書莫教“攔路虎”》《精讀和略讀》《讀書要有選擇》等課文,利用課堂就閱讀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在探索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心態四]瞄準考試,閱讀範圍狹窄

  許多農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認為孩子讀課外書是“不務正業”,橫加指責,強迫子女“一心只讀教科書”,教師“一心只教聖賢書”,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即使是擴充套件性閱讀,往往內容只鎖定於文學,很少涉足科普科幻讀物和社會歷史文化類讀物。再者就是學校給予閱讀時間,配給指導老師,但學生也往往處於放任自流式的閱讀。隨手拿起一本書讀,隨手拿起一份報紙看。讀後即忘,未留痕跡。這也是農村學生閱讀最為普遍的現象。

  [策略四]遍觀各類書籍,加強閱讀指導

  “要積累就必須多讀、熟讀,讀文學、讀歷史、讀天文、讀經典名著、讀諸子百科、讀報紙雜誌、讀詞典文獻。”(王崧舟《詩意語文》)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程序,得之於教師課堂上講的有多少,得之於課外閱讀的有多少。我想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閱讀。”所以,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向更廣闊的閱讀天地。

  學校每週要開設一兩節閱讀指導課,指導教師要根據閱讀目標制訂好計劃,以構建閱讀共同體和閱讀方法、指導為重點,培養學生讀書意識。閱讀共同體的構建對學生博覽群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共同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建立班級讀書會。“班級讀書會通常採取群體成員(同伴、師生)共同閱讀、交流同一本書的方式進行。成員共同閱讀並慎重擇定符合最大多數成員趣味的書籍,等於是在建設一個該群體的話語新系統,也就為成員間的交流討論提供了一個共有平臺。”(周益民《班級讀書會——自由歡愉的精神家園》)讓閱讀共同體在這個平臺上激情趣、會互動、有深度、懂分享。同時,教師結合閱讀課進行閱讀方法指導。泛讀、選讀、精讀、批註等不同的閱讀方法應根據閱讀內容而選。其次在閱讀中積累,結合行之有效的活動來使方法變成技能。如“賞讀成誦會”“讀書筆記展覽”“編賞與評析比賽”……同時,教師在閱讀指導時應重激勵,少甄別,重賞讀,少分析。讓學生真正會讀書,提升語文素養!

  與好書為友,與閱讀為伴,在閱讀中提升能力,感受快樂。讓農村的孩子的人生因讀書而精彩。

【農村國小生非積極課外閱讀心態的改進策略分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