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雷雨評課稿設計案例

雷雨評課稿設計案例

雷雨評課稿設計案例

  李老師:《雷雨》一課是我們二年級組集體備課的展示,從初接教研任務到撰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再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試教、改教案,至最後這堂課的呈現傾注了曾妮老師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也傾注了組內老師對她的關愛與幫助,尤其是我們的黃老師,可以說是字字句句、手把手地教。這個磨課研課的過程對於年輕的曾老師來說就是一次寶貴的歷煉,也一定能促使她蛻變與成長;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也在協作過程中學到很多,受益匪淺。

  這堂課雖然談不上是一堂高質量的研討課,但是我依然能從中收穫良多:

  首先,語文教學要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讀。閱讀教學總得讀,課文的內容和情感是需要透過學生的聲音來再現的。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老師的讀做到了,層次分明,方式多樣。初讀的感知,精讀理解,默讀、範讀、自由讀、男女分組讀、比較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得課堂書聲琅琅。在讀的過程中老師也注意到了讀的方式與目的的統一,需要思考的地方要求學生默讀,需要學生讀出感情的時候則要求學生大膽的自由地讀,這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很有幫助。

  其次,曾老師努力挖掘了教材的語文因素,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學習雷雨前部分抓住“垂”、“壓”等詞語反覆品讀,感悟雷雨前烏雲、樹葉、蟬、大風、蜘蛛、閃電、雷聲是怎樣的?從而體會雷雨前天氣的悶熱,緊接著,又透過一系列的越來越怎樣來體會作者是按照天氣的變化順序來描寫雷雨前的景象,先是悶,再是風,然後是閃電和雷聲,以此來感受雷雨前天氣的變化之快。

  還有更值得一提的是,曾老師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積累,如: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既有雷又有電的景象嗎?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雷雨中的景象嗎等等,試圖充份利用課堂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積累。

  以上是我個人的兩點體會,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田老師:

  和前幾節試教課相比較本節課進步很快。整體感覺不錯。從剛開始的緊張備課到說課直到現在呈現出來的這堂課,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曾老師在進步我也不在不斷的學習中。

  第一:主線清晰,主次分明,但細節目標不明確。

  第二:緊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寫作順序。在授課中教師引導學生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學習課文。找出雨前周圍的變化。重點分析詞句:黑沉沉、壓、葉子一動也不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說出許多讓老師意料之外的語言。

  第三:抓住重要的詞句進行訓練但是訓練不夠充分,點到為止。如雷雨後的景色是什麼樣子的?透過看圖來想象,我覺得這是本課的重點。

  第四:圖文相依,但學生的觀察不夠充分。圖畫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此處似乎有點顛倒了順序,我認為應該向看圖充分想象然後再來分析文字,進而達到更高一層次的理解。而且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相應的指導一下觀察方法和順序。

  最後在全文分析之後朗誦全文達到一個徹底理解的程度。

  黃老師:

  雷雨》這篇課文以優美的文字描寫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在以二年級組為單位的校本教研活動中,我帶著“學生怎麼學”和“學得怎麼樣”這兩個問題來看曾妮老師執教的《雷雨》一課。

  一、 教學主線清晰,但細節目標不夠明確。

  曾老師教學從整體入手,先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明白課文寫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再深入到區域性,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順序學習課文,讓學生透過讀書瞭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不同特點,再回歸到整體總結全文,較好地把握了整體與區域性、區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教學主線非常清晰。並且緊扣雷雨前、中、後的特點進行設問,如雷雨前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雷雨中問“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雷雨後的景象是怎樣的?這樣設問,比較符合低年級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年齡特徵,有益於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細節目標顯得不夠明確,如“樹上的葉子一動也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到底要讓學生理解到什麼程度,老師應做到心中有數。

  二、 語言文字訓練比較貼切,但訓練不夠紮實有序。

  閱讀教學萬變不離其宗——語言文字訓練才是根本。曾老師從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特點出發,採用換詞法理解“垂”,藉助烏雲圖理解“壓”,運用比較朗讀理解“葉子不動,蟬不叫”與“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的不同表達效果,運用採訪調動學生的想象與思維,理解“坐”和雷雨後那種清新暢快的感覺等。應該說這些語言文字的訓練方法比較常用,也比較符合文字的特點,是貼切的,但是在訓練過程中有欠紮實有序。如:理解“垂”,學生理解過後再齊讀然後又去比較“垂”與“掉”,應該先比較再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句子,順序才對。又如“蜘蛛又坐在網上了”的“坐”,從學生朗讀的效果來看,學生一直在強調“又”並未強調“坐”,說明在訓練過程中學生並未完全對“坐”的`“悠閒”理解到位,訓練還有欠紮實。

  三、 學習課文圖文相依,但看圖與學文順序本末倒置。

  課文有兩幅圖,圖畫是供學生觀察的物件,又是理解的憑藉。教學中,曾老師讓學生先看圖,表述圖意,再學文,用“課文是如何描述這場雨下得大,下得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描寫這場雷雨的,並指導朗讀,拉近了學生觀察圖畫與作者觀察生活之間的距離,又利於理解文中的詞句。但是本文非看圖學文,因此應先學文,再借助圖加強理解,不能本末倒置。

  四、 教學方法把握比較準確,但學生整體朗讀欠充分。

  本文文字優美,宜以讀代講,在讀中體會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不同特點,以及課文是如何透過生動準確的語言文字來表達這些特點的。曾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讀的形式也比較多,用得較多的是引讀和個別讀,但是整體性朗讀欠充分。因為課文寫的是雷雨前、中、後的不同特點,即雷雨的全過程,那麼在未打下課鈴有時間多的情況下,可以整體性朗讀雷雨的全過程,用朗讀來表現雷雨前、中、後的不同特點。

  五、 課堂教學看中預設,但忽略了生成性的教學資源。

  從教學全過程來看,曾老師備課認真詳實,但看得出教學過程中曾老師比較看中教案和預設,對教學物件——學生有所忽略。那麼課堂上如何跟著學生走,順著學生的學習狀況,特別是課堂上生成的教學資源進行相機的引導、點撥、反饋與調控,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去思考和探索的。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看法,不一定正確,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薛教授:

  優點:

  1、讀比較充分,以讀為本,透過讀書體會雷雨前後的變化。

  2、設計到位,從體會感覺到讀出感覺,遵循低段學生心理學習的過程:閱讀課文——體會感覺——讀出感覺。

  3、抓住詞句的比較加深對文字功用的感性認識幫助讀,例如兩個按點的有效設定。

  4、典型句式的訓練有所設計,如“越來越——”,建議適當拓展,不僅抓住教材裡面的,還可以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一說。

  5、互動軟體使用在本堂課的選點恰當,設題簡明,調學有效。

  6、板書達到了三個“精”:內容精當、文字精煉、結構精巧。

  不足之處:

  1、整體朗讀不夠。

  2、講論“掛”時體會不夠,可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體會,如美化房間要掛點什麼東西,從而體會“掛”是創造美好景象;又如“坐”,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體會用詞的精妙。

  3、這不是看圖學文,學雷雨中時先看圖再學文這個思路不對,應以學文為主,圖只起輔助作用。

  4、按點設定還可以廣泛一些,從語言因素、語言內容、語言思絡去選按點,如作者為什麼寫得出這麼真實的雷雨?也可以設定一個按點即從語言的思路去設定有效按點,另按點的題項還可以豐富點。

【雷雨評課稿設計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