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淺析加強課程體系改革提高教師職業技能及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論文

淺析加強課程體系改革提高教師職業技能及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論文

淺析加強課程體系改革提高教師職業技能及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職業技能;課程體系改革;教師專業化;教學技能

  論文摘要:針對中小學課程新標準的實施,目前師範教育的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提高師範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是當務之急。文章分析了教師職業技能的特點及培訓途徑,針對數學教育專業的具體情況,分析了課程體系設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數學教育專業提高教師職業技能和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措施。

  一、教師職業技能的涵義與特點

  原國家教委教師司[1992]39號檔案《高等師範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中,把教學技能定為教師的職業技能,要求“師範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積極、自覺、主動地進行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掌握教師職業基本技能,把具備教師職業技能作為師範生從師任教的基本素質。在國家教委1994年下發的《高等師範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中,把教學技能分為:教學設計、使用教學媒體、課堂教學、組織和指導課外活動、教學研究五類技能。在課堂教學技能中,主要設定了九項基本技能:導人技能、板書技能、演示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反饋技能、強化技能、結束技能、組織教學技能、變化技能。

  此後,國內關於教學技能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些專家對國家教委的觀點進行了補充和發展。許昌師專的張鐵牛把教學技能分為課前、課堂、和課後教學技能三大類,然後又將它們細分為20項基本技能,課前教學技能包括:確定教學目標、瞭解學生、分析處理教材、選擇教學媒體、選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技能包括:匯入、講解、提問、演示、板書、強化、變化、應變、結束;課後教學技能包括:複習、輔導、指導課外活動、教學測評、教學研究。

  教學技能既具有一般職業技能的共同特點:(1)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2)範圍上的專業性和有限性;(3)內容上的穩定性和連續性;(4)形式上的多樣性和具體性;(5)訓練上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又具有鮮明的複合性:(1)型別上的內隱性和觀念性;(2)來源上的多樣性與簡約性;(3)形式上的練習不可替代性和知識的不可殘缺性;(4)熟練程度上的自動化。

  二、教學技能的培訓途徑

  (一)微格教學模式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推行微格教學後,大大促進了教學技能的研究和訓練,微格教學的引人,對改革教學法課程、實現師範生培訓方法、手段現代化,以及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實踐表明,透過微格教學訓練,師範生對單一技能的掌握和應用明顯地優於在複雜條件情景中技能操作的正確性,微格教學作為師資培訓中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模式與手段,不僅使師範生將所學知識轉變成能力成為可能,而且具有在理論上、裝置上、實際操作運用上的優勢。

  微格教學的開展,開闢了教學技能培養新途徑,它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它使師範生和教師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其培訓方法是把構成教師教學的要素分解為不同的教學技能,然後逐一訓練,透過多次訓練最終達到總目標要求,微格教學在培訓師範生與教師課堂教學技能上具有四個方面的作用和優點:(1)理論聯絡實際,具有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的中介性;(2)目標明確集中,具有可操作性;(3)反饋及時有效,具有可評價性;(4)查漏補缺,具有可重複性。

  (二)多媒體互動式培訓模式

  應用現代電教技術的聽覺媒體、視覺媒體和視聽媒體訓練學生課堂教學技能,使師範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各種教學技能,具備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原理,設計課堂教學的能力。

  (三)改革傳統教學技能訓練模式

  傳統教學技能訓練模式:觀摩(見習)分析試講實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技能訓練模式實用而且具有生命力,但有許多不足之處:

  具體的教學技能不明確;針對性差;只注重教學的整體效果,忽視了單個技能。其結果要麼是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不清楚自己的薄弱技能;要麼是清楚自己的薄弱之處,但不知道如何強化提高。相關專家提出了分為三大類的訓練方法:第一類是師範生和教師可以獨立操作、分解訓練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法、書面作圖法、對鏡練習法、錄音訓練法;第二類是師範生和教師模擬教學情景,對教學技能進行分解訓練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模擬教學、介人教學、微格教學;第三類是進人真實教學情景,進行教學技能綜合訓練的方法,主要是見習、實習。各種方法相互關聯,層層深人,使師範生和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學技能。

  (四)說課模式

  微格教學易於把握每種單項技能的基本特徵與構成要素,側重師範生教學技能的學習訓練,它在總體上是一個固有模式,此模式被實踐證明,對訓練單個教學技能確實有效。但對教師整體的綜合技能訓練不夠。

  改革一般的微格教學技能訓練模式,使教學技能的訓練從經驗型的課堂教學中心模式,向教學設計指導下的教學技能訓練模式轉化,並以“說課”的形式切人,構建新的訓練模式。這種模式將整個訓練過程分為三個模組:第一個模組是教學技能理論的學習與觀摩;第二個模組是“說課”;第三個模組是課堂教學技能訓練與評價。三個模式依次相聯,迴圈進行,直至達到教學技能評價目標才算結束。

  三、現行數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的現狀及問題

  (一)課程體系的指向性不明確

  目前,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基本上是以數學學科課程為中心,強調學科本位,開設的學科課程分量偏重,課時偏多,其結果導致教育類課程一方面是教學時間不夠,只佔總課時的7%左右,而發達國家和地區師範院校教育類課程學時都在30%左右,如德國師範院校教育課程學時數達總課程的30%,日本達到了38%,美國也達到了20%以上;另一方面,教育理論課程科目少,長期以來只有這三門:即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且內容空洞、陳舊,脫離中小學實際,這種課程體系以培養傳授者數學教師為目標,片面強調數學知識的制約作用,課程整體規劃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師範教育的特性體現不明確。

  (二)課程體系很難實現培養目標

  現行的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體現不出明確的“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培養目標及“數學教育”這個專業定位,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去做中小學數學教師,他們的教學素質與實際需要有巨大差距。

  (三)適應中學數學教改的能力差

  數學教育專業開設諸多數學課程,是形成與完善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發展數學專業技能,提高專業修養,形成分析和處理中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及解決中小學數學教學問題的前提,沒有數學教育專業的嚴格系統訓練,就沒有數學教師的專業化。但現實中,師範生在高師階段透過多門高等數學知識的學習,所形成的個體知識結構對其實際從事的中小學數學教學的指導作用不明顯,學生缺乏用高等數學的高觀點來指導初等數學教學的意識,所學高等數學對他們今後具體從事的中小學數學幾乎沒有什麼用處。

  另外,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數學課程的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目前,已經進人大面積實施階段,本次基礎教育數學新課程改革涉及課程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六個方面,新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分解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目前,數學教育專業在校生對新課標瞭解甚少。作為數學教育專業如何適應基礎教育數學新課標的要求,又給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

  四、強化數學教師專業性,提高教學技能

  (一)根據數學教師專業化要求,完善課程體系

  教師專業化(teacher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透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並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過程。

  根據數學教育的雙專業特點,它要求在三年時間內,使學生在數學專業水平和教育專業水平上達到一定的程度。數學教師必須具有以下四方面知識和技能:(1)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須掌握的普通文化知識,即公共必修課內容;(2)數學專業知識,即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內容;(3)教育學專業知識,即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等內容;(4)教育實踐技能,即教師職業技能。

  普通文化課程要增強通識性,要使普通文化課程真正能夠培養和薰陶師範生的審美情趣、價值取向、人文情懷。開設《大學語文》必修課,《文學欣賞》等公共選修課;數學專業課要增加綜合性,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加強數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建設,保障學生數學學科知識結構的形成及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加強三基(《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教學,將《初等代數研究》、《初等幾何研究》合併為《中學數學解題研究》,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刪去《初等數論》,增加數論研究前沿方面的講座,使學生了解數論研究的進展;增加《現代數學基礎》選修課,使學生了解現代數學的發展;強化教育學科課程在整個課程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提高教育學科課程的比例,在第五學期專門開設與中學數學緊密聯絡的數學教育學科課程,如:《數學方法論》、《中學數學解題研究》、《中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與案例分析》等,培養學生把中學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各種能力作為教育內容傳遞給中學生的能力,將數學“學術形態”知識轉化為“教育形態”知識的能力。數學教師這種專業人員的解題演變過程一定要讓學生看懂,這是數學教學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師專業化關注的焦點問題,要讓學生看懂演變過程而且在讓學生看懂會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這是數學教育的基本職能。作為數學學科教材教法,必須密切聯絡基礎教育的教學實際,全面瞭解數學新課程標準,理解新課程,掌握新課程的理念和實施方法,為我們培養的未來教師今後上崗做好觀念、知識和能力上的準備。

  (二)改革培養模式加強綜合實訓

  對數學教育專業施行分層教育,實行“2+1模式”,即前兩年集中學習普通文化課程和數學專業課程,最後一年集中學習教育學科課程和進行專業綜合實訓,具體就是在第五學期專門開設教育學科課程和數學教育類課程,在第六學期進行教育實習和做畢業論文。將做畢業論文與教育實習結合起來,緊密聯絡中學數學教學實際,指導學生在培養教師職業技能過程中,同時培養學生進行中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提高創新和研究能力,及從教技能,提高畢業生的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強化“試講”這一環節的管理,要求指導教師從教學技能的各個方面指導學生,並提出具體要求,嚴格把關。適當延長學生在校試講時間,在此期間,也可以聘請中學骨幹教師來校講課,讓這些準教師知道什麼樣的教師才是一個好教師,如何成為一個好教師。對於達不到要求的學生,不允許他們下去實習,直至他們達到要求為止。

  (三)加強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提高職業技能水平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這是我國頒佈的第一個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標準。為了達到這個標準,我們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課件製作》、《c語言程式設計》、《數學實驗》、《資料庫技術及應用》課程,提高了學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

  (四)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發展新的教學技能

  素質教育作為對應試教育的一種發展,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技能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陝西師大田傑提出,教師應具有:設計教學問題情境的技能,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技能,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技能,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技能。

  素質教育技能以注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為目的,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從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著眼,精心設計教案和習題,引導學生介人實踐,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鼓勵學生敢於懷疑,大膽探索,多途徑、多方法、多手段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

【淺析加強課程體系改革提高教師職業技能及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