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哲理散文

教育哲理散文

教育哲理散文三篇

  篇1:教育哲理散文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凡成就越大的人在成功之前所經歷過的失敗肯定越多。當面對失敗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頑強地戰勝失敗,那麼成功的大門肯定是為你開啟的;如果你被失敗嚇倒,摔了跟頭後就再也不敢爬起來,你就只能永運躺在失敗的泥潭裡,看著別人向前走去。

  古今中外,有哪一個功成名就的人沒有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他們在失敗的泥坑中爬起來,然後行色匆匆一如既往。對他們來說,一千次的失敗,只能是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來。

  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關鍵是面對失敗時的態度。當遭受挫折一蹶不振,甚至感到悲觀絕望的時候,一定要告訴自己,失敗乃成功之母,一次兩次的失敗算不了什麼,人生的道路還很長呢!

  人生旅途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你的面前永遠有數不盡的失敗和挫折。如果你有非常足夠勇氣去戰勝它們,成功遲早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或許,在過去的日子裡,你總是嚐到無盡的失敗,你的人生充滿了失敗。或許,在別人的眼裡,你就是一個永遠不可能成功的失敗者。但是你不要忘了,上帝是公平的,當他給你關上一道門的時候,肯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

  人生沒有永遠的失敗者,有的只是那些被失敗徹底擊垮的人。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失敗面前不敢再邁出一步。對於一個失敗的人來說,當你勇敢地站起來的時候,你已經揚起了成功的風帆,是上前一步迎接成功還是懼怕再次失敗轉身逃離,決定權就在你的'手裡。

  有位哲人說過:“失敗留給你的一切,一定要細細回味。因為失敗一旦過去,成功即可到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既要有追求成功的力量,也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不要為了昨天的失敗而扼腕嘆息,也不要為了明天的未知而憂心恐懼。或許有一天,當你驀然回首的時候就會發現,成功只不過是一顆伸手可摘的果實。

  所以朋友們,只有在失敗中揚起成功的風帆,我們才能夠超越眾人,取得非凡的成就。

  篇2:教育哲理散文

  遇事低頭是一種勇氣,也許低頭了會損失了你的利益,去幫助他人卻虧了自己,但請不要忘記,謙讓本身就是一種美德,笑著低頭,你收穫的不僅僅是快樂,這種低頭會讓你慢慢成長。

  懂得低頭是一種睿智,要記得你是社會的一份子,胳膊永遠擰不過大腿,有時候低頭確實是痛苦的選擇,但是卻是非常聰明的抉擇,忍字頭上一把刀,這種低頭會讓你更加堅韌。

  學會低頭是一種大度,你非要講理,也不是講不贏,你非要動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麼做了,會收穫什麼?充其量是一種暫時的自我膨脹感,可事後卻依舊空虛,這種低頭是一種心性的修煉。

  並不是面對什麼人都要低頭,低頭要有度,超越了道德底線,即使低頭了,也會寢食難安,並不是面對什麼事都要低頭,每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低頭前要先稱一稱,在事情面前,到底可不可以低頭,能不能低頭。

  低頭並不是委曲求全,微笑著妥協,是一種內心的修煉,事後不苦惱,是一種心胸的豁達,有時候,彎一彎腰,不費力,有時候,側一側身,沒多難。

  低頭是為了有一日更好的抬頭,真正的學會了低頭,早晚都會出頭。

  篇3:教育哲理散文

  前面流過的,後面留下的人的生命時光,如同涓涓溪流,自源頭而來,奔終點而去,中間穿行過人事物的叢林,生命不止,歲月不息,走過春夏秋冬,帶著自身的溫度,或冷或暖,流經於一個接一個的平凡日子,日子落於生命之流,或如蜻蜓點水,無足輕重;或如浮萍自漂,無足牽掛。流動的心情,或清澈或渾濁,或暢快或阻塞;流動的心靈,或粘塵惹垢,矇蔽迷茫,或拈花帶香,一片明朗……

  人去人留,事始事終,物換星移,日子在平淡中重複,在重複中平淡。或於平淡中麻木消沉,或於平淡中甘之如飴,或於平凡中嚼出芳華。在平淡無風的日子裡,或渴望降臨濃墨重彩的一筆,驚鬼泣神;或嚮往我若盛開的繁華,引得清風自來,蝴蝶飄飄……在無風的日子裡,渴望著飄搖的歡快,嚮往著飛翔的遼闊,當孤獨成了一場令人厭倦的災難,平淡普通,也讓人漸感倦怠憂心。在無風的日子裡,歲月靜止般不掀波瀾,心情低落到塵埃。這時候,免不了渴望一場風,吹走塵埃泥土,救贖埋葬的心。一場風,或如驚雷閃爆,撼天動地;或如清風徐來,攜花帶香……

  然而,在無風的日子裡,恍若歲月靜止;在水囿於池塘的時候,也漸失了奔流的動力。

  有水有風,有山有木,是好景色好風光。而一個人的生命的壯麗開闊,當有山有木;生命時光的豐富與悠長,當有水有風,風不侷限於亭臺樓閣,它吹動浩蕩於天地;水不滿足侷限於溝渠,它流動奔向於大海。

  生命仰望的角度是高,是遠,是廣,是大,古人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生命的起點和著手處,也許恰是相反,是低的謙卑,是近的機緣,是微處的觀察,是細節的體現,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生命的著手處,在低,在近、在微,在小。

  曾經經歷和遇見的人事物,如風吹動,如水流過,或有驚擾,或無痕跡。放在記憶裡,被濃縮成零星的片段,被淡化成一片剪影,若再無感情色彩的填充,只會日漸凋零,終成泥土。而有的經歷,或常在記憶中回放,有所牽腸,不肯退場,傷懷的是春風猶在,人面已是漸行漸遠。

  所經歷和遇見的人事物,常有兩種結局,一是流過,二是留下。走一段風景,若無留意,風景再好,也只是流過;做一件事,若不留心,事情也只是流過;遇見好友佳人,若無留情義,終成陌路……若心無所留,終是一切流過。

  人之於自己,也是這兩種結局,小到一個個平凡的日子,輕輕流過,淡淡無奇,能留下的,是有所印記,有所憶懷,能有所沉澱、結晶的,才是最終留下的。

  佛家講,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住,是留,留有感覺、思維、情義等;心無所住,是流,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瓶子有口,是為了流,流出舊,流入新;瓶子有底,是為了留,留下新,留住舊。屋子有窗有門,是為了流,能流入清風陽光,能有人來人往;屋子有四壁屋頂,是為了留,留一份安穩休憩,留一片私人空間。

  而人心也是這樣,流入流出,留心留意,流過留下。

  流過的,是路;留下的,是景。

  流過的,是無;留下的,是有。

  流過的,是無意;留下的,是有情。

  流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記憶。

  一切人事物的過程和結局,會流過,會留下;而自己也是這樣,有所流過,有所留下……

【教育哲理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