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初中數學教學如何設計作業

初中數學教學如何設計作業

初中數學教學如何設計作業

  數學教學設計作業一

  為學生“減難”,分層要求,培育數學興趣

  許多學生一進入中學,就明顯感覺到數學“難學”,加上有的教師在作業佈置上沒有針對學生基礎差異分層要求,也沒有在作業的量和難度上分層要求,最終不僅導致大部分對數學存在有點恐懼心理的學生對學好數學的信心不足,興趣不濃,長期下去,還會強化學生“學數學難”的負面心理,使學生成績出現過早的分化,使得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思想成為一句空談。更為可怕的是,一部分在數學上較為拔尖的學生對重複作業不感興趣,久而久之,使其對數學失去興趣!

  在作業佈置上,按課程標準和教材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層次的不同,把作業分成“最低要求”、“提高要求”兩部分。在一般情況下,把基礎知識題作為“最低要求”,需要一定技能和能力才能解決的題作為“提高要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以教材練習、習題為最低要求,要求每位都要做,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做,慢慢培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而這正是許多老師忽略的地方,對課後練習不當一回事,一味追求新、多、難,卻沒想到造成學生的厭學;當發現學生有新要求時,適當補充有針對性的題目,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總之,學生的作業活動必須以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作為標準。

  精選數學作業題,使學生脫離“題海”

  所謂精選數學作業題,就是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從課本和練習冊中,把作業題選精,或教師有針對性地自行設計數學作業題,使學生透過做這些作業題得到所期望的發展,而且練得恰到好處。為什麼要精選數學作業題?我認為有“質”和“量”兩個方面的原因。就“質”而言,我們可從理論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選數學作業的重要性。如果學生是透過“做和反思”學習數學的,那麼他們做什麼樣的'數學題,就將形成什麼樣的數學經驗和能力,並進一步積澱或昇華為什麼樣的數學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對學生應當做什麼樣的數學題,不僅反映了教師的數學教學經驗,還折射出他們的數學教育觀念。也反映了他們的教育價值觀。而我們佈置作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透過做作業來鞏固和掌握當天所學的知識。所以,當我在教學中佈置作業時,是按我當天所傳授的知識點來佈置的,略有新舊知識的綜合。儘量做到少重複。這樣,讓學生在數學上不失去興趣。

  就“量”而言,多做數學題,的確有提高數學成績之效。但憑“題海”取勝,負擔過重,事倍功半。而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這就從兩方面決定了數學作業不能過濫,更不能簡單地以熟生巧,而必須精選,這是減負的重要手段。

  數學教學設計作業二

  注重理論聯絡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數學作業設計與佈置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絡,一方面生動形象地展示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樹立知識應用意識,將書本知識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應用能力設計多樣化的作業,保證兼顧到班級全體同學。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章節過程中,講解課本理論部分的同時,要結合實際立體實物模型,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三維圖的構造思維。並且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字描述,勾勒出立體圖形,這也是後期立體幾何的學習中必須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在熟練掌握三維圖形的基本構造時,可趁熱打鐵學習“三檢視”相關理論,使得學生了解從不同方位所看到的圖形存在差異。在佈置作業過程中,教師選取具有難易差異的幾類不規則圖形,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選擇相關類別圖形,從不同角度觀察並畫出立體幾何圖形的主檢視、左檢視、俯檢視,從而加深學生對三檢視的理解,並且能夠自主得出結論,即三檢視是描述三維立體圖形的必要手段。

  兼顧學生整體,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在班級內部,學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與佈置過程中必須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確保作業的難易程度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得學生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鞏固所學知識,獲取有效的能力鍛鍊提升

  。例如教師在作業設計時,為學生設計如下練習題:“有一項工程,如果甲、乙、丙、丁四人中一人單獨去完成,則甲需要24小時、乙需要16小時、丙需要12小時、丁需要10小時”,可以按照難易不同層次作出以下三種提問:①如果四人同時去做這項工程,則需要多長時間完成;②如果甲、乙、丙、丁、甲、乙、……這樣的次序讓四人輪流去做這項工程,每個人每次工作1小時,則需要多長時間完成全部工程;③如果基於上述(②)工作方式,如何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得工程能夠至少提前半小時完成。以上三種提問方式明顯的分為易、中、難三種檔次,不同的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掌握程度對其中一道做出解答,這樣既能鼓勵中下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也能更好的培養優秀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避免了“一刀切”帶來的各種弊端。

  數學教學設計作業三

  分層是作業差異性的公平見證

  同一班級裡的學生知識、能力情況參差不齊,為了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避免兩頭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現象,必須進行分類作業。在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後,遵循“自願性、動態性”原則,我把全班分成了五個小組,即“AA組、A組、B組、C組、D組”,前四組各約10個成員,D組成員約5個。對D組學生,作業的難度較低,份量較少,以模仿性、基礎性為主。

  AA組每天另外佈置一道探究性題目,A、B組屬中上游,每日另做一個思考題。C組同學以書上練習為主,只需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即可,各小組成員並非固定不變,可根據發展情況稍作調整。透過分類作業可使尖子生更冒尖,差生面縮小。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則可縮小中下面。當然,它需要貫穿於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按量力性原則因材施教,顯然行之有效,但須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學標準的誤區。

  培育反思作業的習慣

  傳統的作業評判就是在批改與評講之間簡單重複,其實並沒有把知識落到實處;缺少最重要的一環——作業的反思;那些基礎紮實、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透過反思會加深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產生自信獲得快感,從而激發學習激情;基礎較差的學生透過反思會明白“癥結”所在,知道哪兒卡殼,讓學生有的放矢解決存在的問題。透過作業的反思的過程,使抄襲作業沒有市場,完成作業不在是應付檢查,使學生作業活動變被動為主動,在這種氣氛中,學生大都能靜下心來,抱著研究的心態,去分析癥結所在,甚至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問題獲解而得到意外的收穫,從而培養學生的求實精神,摒棄自欺欺人的不良學風。

  透過作業的反思的過程,還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複習,眾所周知,對學生減負決不能以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我們要爭取以最小的勞動付出,去換取最大的收穫。如果說精練是為實現“量的減負”,那麼反思作業是為了“質的增效”,它對學生而言,正確完成作業是成功,作業錯誤也是成功。在這種和諧的氣氛中,他們將由苦學變為快樂學習,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大大提高作業效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

【初中數學教學如何設計作業】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