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畫圖》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畫圖》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畫圖》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計算機繪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簡易的操作性,使學生情有獨鍾,併成為兒童學電腦的必修技能。其中Windows中附帶的“畫圖”以其簡易清晰的介面深得師生的青睞,然而教師也往往對“畫圖”感到頭痛,因為它對於不規則曲線的表現實在是差強人意,它的表現力實在是無法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

  任務驅動是目前計算機教學中較為廣泛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帶著任務學,能在學的過程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逐步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講授畫圖程式的時候,如果簡單役計任務,學會使用畫圖工具。發現學生對於“畫圖”各種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較易掌握。但如我想讓學生畫畫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學生面露難色,覺得用這些工具不夠用,難以畫出真實的物品,其主要原因關鍵在於缺乏創造性的思維。在設計任務時,應儘量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出發,讓學生切實體會計算機可以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的時間還可以增多一些,真正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操作,恐怕僅用5分鐘是不夠的。因此,在教案設計中,我先讓學生看這樣一幅範圖,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誰能用幾秒鐘時間完成。大部分學生從常規思維出發,採用了曲線工具來畫,用兩條曲線圈起來,結果花了不少時間,畫出的“月亮”還不夠理想。可是有些同學卻突發奇想,先畫好兩個大小基本相似的圓,然後移動其中的一個圓,把它覆蓋在另一個圓上面,組成一個新月形,然後用橡皮擦去多餘的部分就完成了。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對於這類同學,我表示了欣賞的態度,並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們一樣創造性地看等問題,能發表你獨特的觀點。

  透過以上的小練習,學生興趣倍增,紛紛躍躍欲試。看到這裡我便趁熱打鐵,出示了第二個小練習,並說:“同學們,你能在5秒內完成嗎?”。在這近乎不可能的目標驅使下,學生興趣大增,課堂氣氛活躍,思維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學想到了這樣的方法:用紅色畫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圓,並相互交*,然後在下邊畫兩條相交的切線,最後用填色工具填上紅色就可以了。也有同學採用了複製翻轉等方法,真是各有千秋。在這個練習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創造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生活中的物品也正如以上練習一樣,只要你以創造性的眼光來看待它,使“畫圖”工具真正為你所用,那你一定能畫好它的。接下來我出示了一座房子,請同學們來畫。有了以上的經驗,學生很快找到了極具創造性的方法,畫好了房子,有的'加上了桌子、窗戶、地毯等各種傢俱,儼然成了一幅“我愛我家”的命題創作畫。當學生的創造思維萌發以後,我所要做的就是稍加點拔和保持它的熱情,然後就和同學們一起體驗創造的喜悅與快樂吧!

  我想,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首先應該體現在對教材的處理上。一般來說,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的只是思維的結果(即結論),而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不太主張上計算機課非得帶書不可,應該讓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打個比方,導演對劇本的處理是一種再創造,同樣,教師並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留聲機”,而應能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藝術的處理,形成可操作的教學思路,這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從知識的傳授者向知識的促進者轉變,其角色行為主要表現為: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探索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其認知能力。

  設計到課堂教學中,對於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件快樂的事,將操作步驟用課件有條理地向學生交待清楚,對培養學生良好、規範的操作習慣是相當有用的,同時也體現了課件應有的實用價值。

  要想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民主和寬鬆的課堂氛圍。如果面對著一位整天板著面孔的老師,學生們哪還能有創新的火花呢?在課堂上,應該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允許孩子們多想、多問和多說。

  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主要應是學生之間的評價,學生在評價自己的作品時可以與以前的作品作比較,評價別人的作品時可以與自己的作品作比較,評價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畫圖》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