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談美》讀後感1200字

《談美》讀後感1200字

《談美》讀後感1200字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泰斗,是中國美學研究的拓荒者,併為中國美學的發展窮盡畢生精力。《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書從美的產生談起,到美感的條件及心靈淨化作用,最後上升至美和人生的藝術化高度,層層遞進;文字簡易精煉卻引人入勝,本書還一直被譽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典之作”。

  漢字“美”由“羊”和“大”組成,在中國古代,羊是十分貴重的商品,肥大的羊大概就是原始人民對美最淡出最直白的理解。在甲骨文中,“美”寫作戴羽毛頭飾的婦女,表示好看、漂亮的意思。《莊子·齊物論》中記載:“毛嬙麗姬,人謂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即形容漂亮的女子沉魚落雁。伏爾泰曾有一句話這樣解釋“美”:“何謂美?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縱觀諸多大家對“美”的解釋,言語各不相同卻無一例外表達了美的核心:心靈的感受。簡言之,美,就是具體事物引起人們愉悅情感的屬性。

  朱光潛也指出美是一種自然屬性,既是自然屬性,那就是客觀存在。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一事物,一個人覺得美,另一個人卻不予贊同。在一般人看來,美是物所固有的,正如有些生物生來就美,有的則生來就醜。比如我們喜歡用嬌顏的花朵,明耀的星星來稱讚一個人的美麗,也慣用癩蛤蟆來說一個人的醜。因而,有哲學家認為:美是心的產品。但是美醜本沒有固有的標準,《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就是說我們都認為一個事物美,是因為有不美的對比,然而美與不美,你有什麼固有的尺量可以說服我麼?

  朱光潛認為,美不全在於外物,也不全在內心,我們之所以有美醜的不同感覺,是心和物結合的產物——美感。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形象屬物卻不完全屬於物,因為無我即不可見出形象;直覺屬我卻又不完全屬於我,因為無物則直覺失去了活動的載體。美之中有人情也要含物理,兩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作者的見地有些繞,但仔細領會,確是這個道理。他總結了前人對美的研究,又彌補了其不足,嚴謹地道出了“美感”這個新意。

  “美感”不是客觀存在的,作者提出它的產生有三個必要的條件:態度、距離和移情。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事物總會有自己獨特的反應。這一點並不難懂,態度是主觀意識層面的一部分,它是心靈主體精神的傳達,或滿足或不滿都基於主體的特點。如面對一個蘋果,畫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構圖美感,科學家首先想到的是萬有引力,普通人則想到它吃起來的口感。用朱光潛的話來說,我們面度食物往往有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種態度,能不能產生美感要看我們更偏向於哪一種態度。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感”,就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者告訴我們,審美的惡過程中不能懷一種實用的態度,因為美的差別是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這個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不及,只有“平衡”才能引起美感。

  至於移情,俗話說“心中有佛,所見皆佛”,移情讓我們產生審美的情愫,同時透過“推己及物,以物化我”的迴圈往復的過程中在心裡建立美的意象,欣賞美的自我價值觀。移情和美感經驗相互影響和相輔相成,所以每個人有自我不同的審美標準,對同一事物會出現美醜截然不同的感受。

  《談美》最深刻之初是作者將美上升至人生的層面,朱光潛強烈呼籲:“慢慢走,欣賞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關於美的藝術之旅,一篇生命史就是一部一個人關於美的作品,有善惡美醜之別。人生猶如一塊頑石,懂的生命之美的藝術家把它雕成美麗的藝術雕像,不懂欣賞之人卻任其成為一塊荒石。每個人都應當學會欣賞人生的藝術之美,也應當學會用藝術的美來裝點人生。

【《談美》讀後感12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