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評課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評課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評課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是教科版四上“溶解”單元的第一課。本課教材呈現了三個活動:活動一,食鹽在水中溶解了。學生透過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不同,初步認識溶解這一概念。活動二,麵粉在水中溶解了嗎?透過觀察麵粉在水中的變化,加深對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動三,透過學習使用過濾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質。由於“過濾”實驗的加入,使得本課內容在時間上安排非常緊張。如果不對教材進行個性的處理是很難在40分鐘時間內完成預定目標的。在平時,我們很多老師把他安排為2課時,進而突出過濾實驗的重要性,把過濾實驗的注意點講清楚,做到位,畢竟這是一個經典實驗。但是,在公開課上如果安排為2課時,上第一課時顯得不飽滿,探究性不強,很難出亮點。這也是很多老師不選擇該課上公開課的原因。嚴老師敢上敢嘗試的精神可嘉,也讓我們對該課有了進一步研討深思的機會。

  對照嚴老師的兩次教學,前後2節課體現了對教材的個性處理。第一次教學用5杯液體看聞嘗等方法的引入到第2次教學直接拿出一杯液體透過嘗而知鹽水進而引出溶解的匯入,是嚴老師對教材的再次理解之後進行的處理,該處理使教學結構緊湊,為後面的探究保留了更多寶貴的時間。後面過濾實驗的“一粘二低三靠”的要點透過媒體展示和教師的演示,在形象直觀的基礎上也節省了時間,而學生分組做食鹽的過濾實驗和麵粉的過濾實驗使之並行探究的`方式,更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展開有效探究的一種嘗試與處理。可惜的是嚴老師過分執著於“三句話”的策略反而導致本來節省的時間再次流失,而導致拖課現象的發生。

  突出探究的層次性是本節課的設計重點,而嚴老師在第一次試教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透過研討與交流,在第2次的教學中體現了以“溶解”為主線的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首先讓學生透過嘗的方法知道鹽在水中“溶化”了,這是學生的前概念的暴露,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製作一杯鹽水,觀察食鹽在水中的變化,先不攪拌,再輕輕攪拌,透過細緻的觀察發現食鹽的變化,為確立溶解的描述性定義打下基礎;其次再讓學生觀察沙子在水中的變化,並將沙子和食鹽進行對比,透過研討交流初步瞭解像食鹽那樣在水裡的就是溶解了,而像沙子那樣放在水裡的就是沒有溶解。而在交流的描述中,教師有意識的把學生生活化的“溶化”等不科學的語言引導到科學的“溶解”的描述上來,這樣就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了第一層次的對溶解的認識。這一層次的認識是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識,學生很容易接受。而後讓學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判斷面粉在水裡的情況。麵粉一部分沉澱下來了,學生容易判斷,但是還有一部分“漂浮”在水中,這種特徵處於前兩種物質的中間狀態,學生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讓學生知道僅僅靠觀察有時候也不能準確地判斷是否溶解,而需要更為科學的方法,那就是用過濾來判斷了。在這個過程中,在教師精心準備的活動中,學生就形成了第二層次的對溶解的認識。最後透過過濾實驗,觀察過濾紙上殘留的物質認識到麵粉並沒有真正溶解了,知道只有變成極小極小的微粒不能被過濾紙過濾出來的才能算溶解,這是對溶解的第三層次的認識。透過這樣層層深入的探究,學生對“溶解”概念的提升才是有價值的、科學的。嚴老師透過多次的試教,慢慢理解了教材,對教學的設計趨於完善,從而像有效達成目標靠近。

  富有激情與活力,是嚴老師課堂的特色與風格,希望繼續保持,但是課堂語言的科學性有待提高,對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也需要在以後的實踐中進一步鍛鍊與提升。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