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課與學生成長差異教學方法的實踐探析的論文

資訊科技課與學生成長差異教學方法的實踐探析的論文

資訊科技課與學生成長差異教學方法的實踐探析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差異教學;資訊科技課;任務驅動

  論文摘要:本文透過對差異教學在資訊科技課中的實施,闡明瞭差異教學對資訊科技教學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教學方法,克服了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地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

  資訊科技課以前被稱為計算機課,在我國部分中小學開設已有十幾年的時間,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頒佈《關於在中小學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通知》以來,各地中小學紛紛開始開設資訊科技課程,資訊科技課程教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但作為一門新興課程,它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可以不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改革上就有它的徹底性。但是新課程又缺少一定的教學理念,需要做出更多的嘗試,在探索中前進。這就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實施有差異地分組、有差異地教學。這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下面就談談筆者在墊江中學資訊科技課堂中實施分組、差異教學的具體做法。

  差異教學的含義

  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具有層次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起點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學生接觸電腦早、基礎好、學習興趣高、接受能力強、自學能力也相當好,有了這些基礎後他們的學習非常順利;相反,有些學生接觸電腦的機會少,對電腦沒有興趣,接受能力也相當差,課堂習慣又不好,這樣的基礎的學生學習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另外,學生自身能力素質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如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

  資訊科技課不同於其他課程,從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都在學習。從該課程的內容上來看,有操作篇、程式設計篇、硬體篇、軟體篇等,內容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在實踐操作的課程中,如windows}office2000的操作,像這樣的操作軟體的學習,深入研究跟淺層的使用相差很大,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的課程深度。如程式設計的課程,它與學生的數學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等都有密切聯絡,而這種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與學生從小所受教育都有一定的關係,學生之間的這種能力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實施差異教學有深刻的含義。再從硬體條件不同帶來的影響來看,現在,城鎮許多家庭擁有pc機,而農村家庭擁有計算機的相對較少,這在學習計算機的開始階段就可以表現為擁有計算機的家庭的孩子們對計算機和資訊的加工處理能力明顯強一些,如果一味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論學生的知識水平如何,在課堂上由老師傳授知識給他們,不可避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有的學生“吃不夠”,有的學生“吃不好”,有的學生“消化不良”。因此,在資訊科技課中實施差異教學至關重要。

  差異教學的實施

  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差異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可能性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層次,並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符合學生學習的可能性,從而確保教學與各層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並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透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

  差異教學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實施差異教學必須完成下面的五個方面的差異。

  一、學生差異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將發揮他的主導作用。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全班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綜合考慮全班每個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據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掌握程度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3個層次,即a,b,c組。a組為優等生,對計算機有很強的操作能力,能達到熟練操作的水平;b組為中等生,對計算機只有簡單操作水平,不能熟練操作;c組為差生,對計算機很不瞭解,不能進行任何基礎操作的。由於資訊科技課是在計算機機房進行上課的,排位置時首先讓c組坐在中間位置,方便老師經常對這些同學進行指導。b組同學挨著c組同學,坐在靠中間的位置。a組同學坐在兩邊的位置。分組後有利於教師上課組織教學,有利於教師上課輔導,有利於學生資訊的反饋,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備課差異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應按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有差異性地備課。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於共同的目標,哪些不屬於共同的目標。在把握教學目標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對學有餘力的a組學生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做完共同的作業,還可以再做一些額外的、難度大些的題目。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求掌握教學要求中最基礎的內容。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時,要注意新知識匯入課題時的深淺程度,重難點知識講解時坡度減緩程度,要以c組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但也要激發a組學生的求知慾。在設計問題及練習時,練習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層次相一致。設計較易習題讓c組學生能操作能掌握,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設計較難習題,讓a組同學操作、練習,增強他們的愉悅感,提高他們的.操作水平。這樣的教案設計,既能保證大綱要求的落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做到了“提優”,更為“後進生”提供了輔助性的學習。

  三、課堂教學差異

  1.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重點是差異施教和差異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後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保證後進生基本達到大綱的要求,優等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

  2.課堂練習。

  設計差異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課堂練習每節課都有,有師生共同完成的,有學生獨立完成的,在練習的設計上要儘量分出不同層次,從作業量上設計必做題、選做題,使學生練習具有彈性,讓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飽”。從作業難度上也要注意設計難易程度,分為基本題、變式題和綜合題,要求各層次學生都能完成基本題和變式題,達到大綱規定要求。在此基礎上,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要求完成綜合題。總之,透過練習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目標可以滿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單靠集體指導是不夠的,教學中還要根據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地進行個別指導。一般說,a組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紮實,平時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很多,對計算機的學習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優生的指導著重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讓他多做一些思維難度較大的題目,另一方面讓他們積極參加計算機方面的興趣小組,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計算機操作能力;b組學生基礎稍微差一些,但能夠掌握課堂上講的基本知識,對計算機的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獨立思考的習慣稍差些,所以對他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c組學生計算機知識欠缺多,計算機基礎薄弱。所以對他們要重點輔導。應善於抓住教學中動手操作、聽、讀、寫、想等一切機會,有重點地進行輔導。同時,c組學生做到三優先:優先發言、優先演示、優先輔導。

  四、分類指導

  學生做訓練的時候,教師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資訊,加強對a,b層次學生的輔導。對c層次的學生課後儘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積極組織a層次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開展競賽知識講座,開展創新研究的各項比賽活動,組織成立計算機各個方面的興趣班等,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在平時的課堂訓練中,難度稍低的練習可由a層次的學生幫助c層次的同學,這樣可以加強學生間相互合作的精神,同時透過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進步。

  五、評價

  評價是資訊科技的靈魂和精彩之處。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進行傳統的考試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再加上它不是一門高考的課程,受重視程度不高,如果像其他課一樣進行書面的考試,一方面不符合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目標,另一方面由於它更新較快,考試題目容易由於陳舊而失去考核的意義。

  全國資訊科技課的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中小學生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認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的一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出於資訊科技課的培養目標的特殊性質,必須改變傳統考試方式對學生的資訊科技課的考試,應以注重學生主體在整個教學專案活動中是否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是否實現了主體發展,是否以有利於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為出發點,根據資訊科技教育課的特點和各章節教學內容及平時操作技能的訓練,透過多方面以各種各樣方式進行綜合評價。

  評價的差異可以分為平時表現評價和作業評價。平時表現評價是根據學生所屬不同層次的表現來衡量,譬如有些屬於c層的學生,雖然基礎比較差,但他們學習認真,積極向上,盡他們的能力完成了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在這個表現方面的評價他們就是優等的。

  另外,可以採用上機方式,考核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及操作能力,也可以讓學生上交自制電子作品,以此來考核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

  根據資訊科技學的工具性的特點,要求教師不應過多地注重所學知識的對與錯、多與少,而應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應用上。這個評價可以體現同學的資訊收集能力(高效與低效)、資訊整理能力(閱讀與提煉)、資訊傳遞能力(能否以恰當的資訊組織形式表現),教師需要透過每個單元的學習或者每個活動,有所側重地提高學生在某個方面的能力,並建立同步評價表作為學生學習反饋和教學反饋。

  要實行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老師評價互相結合。這樣,可以更加客觀實際地反應學生的真實情況。學生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教師給出相應的評價條例,這裡的自我評價包括學生本人的自我表現評價和集體的自我表現評價。同時,在完成某個任務時,學生所參與的小組也有資格參與評價。因為雖然學生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思想,但在自我評價時難免會失去一些客觀公正性,因此他所處的小組評價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可以對學生的自我評價產生一定的監督作用。這樣,學生成績評價要在注重教師評價的同時,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形成立體反饋,強化了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由於學生自我評價,其壓力較小,學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參與專案的體驗、經驗和教訓,從而使學生獲得較為真實的自我認識。同時,小組評價有利於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

  資訊科技課在差異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一、要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不能把劃分到低層次的學生稱為“差生”,更不能歧視低層次的學生,要一視同仁,並更多地給予他們鼓勵。

  二、要注意靈活性

  任何學生都有其所長亦有其短,切忌不可把任何一名學生長期置於低層次中學習,否則對於他的心理上的健康成長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要注意各層次的連續性

  差異次教學並不是把各層次機械地分開,低、中層次教學只是一個階段,他們最終應向高層次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的銜接,保持其連貫性。要讓每個學生明確該層次的目標、要求和學習重點,也應鼓勵每個學生努力向高層次發展,培養他們的進取心。

  目前,為更好地實現差異教學的要求,許多地方開始實施了“走班”教育,這對傳統的按部就班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挑戰,它較好地尊重了學生差異,在同一時空下安排不同水平的學生的教學,最終達到不同水平的學生共同進步的目的。資訊科技課在理論上是適應走班化教學,但由於資訊科技課在中小學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家長、學生對這門功課重視不夠,師資力量不足等,這必然導致一些教學模式及教學方式的無法實施。

  作為一門新的學科,我們需要探討一條更好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式。計算機教師面臨的不僅是學科教學的問題,還有更多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問題,需要與廣大計算機教師和教育理論家共同探討解決的途徑。

【資訊科技課與學生成長差異教學方法的實踐探析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