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老王》教學實錄

《老王》教學實錄

《老王》教學實錄精選

  課前學生充分預習課文。上課開始,我在黑板上板書“王老”二字。同學們看後,異口同聲大叫“不是王老,是老王”。同學們發現了老師的錯誤,樂呵呵地,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

  我說:“寫成‘王老’行不行呢?”

  生:“不行,‘老王’他是個平凡的人,連名字也不被人知道。‘王老’好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有點尊敬的味道。”

  我說:“巴金老了的時候,我們叫他——巴老,我將來老了你們叫我什麼?”學生齊答:“嚴——老。”

  我笑眯眯地說:“謝謝同學們!大家讀了課文後,對老王有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來評說老王。用‘老王是個____的人,表現在 ’的形式表達出來”。(學生紛紛發言。)

  生:“老王是個不幸的人,表現在他瞎了一隻眼,住在破落大院的塌敗的小屋裡。”

  生:“老王是個孤獨的人,表現在他沒有老婆,沒有孩子,精神孤獨。”

  生:“老王是個勤快、本分的人,表現在他每天跑上三樓給‘我們’送冰,冰比別人大一倍而冰價相等。”

  生:“老王是個善良的人,表現在他送‘我’先生看病,堅決不肯收錢。”

  生:“我不同意葉龍的表達,應該這樣表達:老王是個善良的人,表現在他送‘我’先生看病不收錢,在‘我’非給不可的情況下。才勉勉強強收了錢。”

  生:“老王是個懂得感恩的人,表現在他臨死前送雞蛋和香油給‘我’家。”

  (用這樣一個句式來評說老王,既訓練了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又讓學生對老王這個人物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在這個基礎上,我問學生如果只用兩個字來評說老王該怎麼評,學生討論回答後,我板書:苦、善。

  我接著說:“同學們,有看電影電視流淚的體驗吧?那是感動,是共鳴。讀文章也應如此。文中哪些句子敲開了你的心扉?哪些細節撥動了你的心絃?哪些文字讓你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哪些場景引起了你對往日某段生活或某個場景的聯想?哪些妙語讓你對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請你拿起筆在書上做好批註。然後,我們一齊來交流分享。”(5分鐘後)

  生:“我覺得第8段的肖像描寫很感人。‘他面如石灰,兩隻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隻瞎,哪一隻不瞎。說的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裡的殭屍,骷髏上的白骨’。文中運用比喻手法,借殭屍骷髏外表的恐怖乾枯形象和不經打的特點傳神地寫出了老王因病痛折磨而變得恐怖、瘦弱的特點,字裡行間充滿深深的同情。”

  生:“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從沒有’三字表明老王老實本分,沒有佔我們便宜或欺負我們的意思。”

  我說:“‘大概’一詞可否刪去呢?”

  生:“‘大概’表示我們的推測,並非老王的想法。”

  生:“他活靠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麼親人了。”第一句話交代了老王的職業身份,作為單幹戶,他的三輪車是破舊的,體現他生活的貧困。後一句說明他是個老光棍,無兒無女,侄兒又沒出息,他非常的孤獨。在這個世界上,他像個孤獨的遊魂,靈魂的孤獨是最痛苦的“老王多麼可憐!”(同學們熱烈鼓掌)

  生:“剛才郭婧說的那段肖像描寫,讓我想到了《巴黎聖母院》中的加西莫多。這位敲鐘老人,外貌醜陋不堪,卻有著金子一般善良的心;而那位主教,表面道貌岸然,而內心齷齪無比,時時覬覦愛斯美拉達的美貌。”

  我說:“他讀出了聯想,從課本內延伸到了課外。大家要向他學習。順便問一下,有誰知道雨果為什麼要寫加西莫多?”(眾生無言)我說:“大家都不說,那我點一位學生回答,請大家做筆記。嚴文清。”(我把自己作為學生一員點起來答問,學生都笑起來)

  我說:“這體現了雨果創作的一個原則——美醜對照。他認為光明與黑暗並存,文明與愚昧共生。於是就有了主教這樣外表漂亮道貌岸然而內心醜惡、人格低劣的`偽君子。”

  生:“‘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這句話中,用‘好’和‘大’兩個修飾詞,表現了‘我’很感動,‘我’對老王充滿感激之情,樸實的語言中包含深情。”

  我說:“同學們都走進課文,讀出了文章滋味。我們還要提出閱讀中產生的問題來。從哪些方面去提自己不懂的問題呢?如文中你不懂的詞句,結構上、內容上你不懂的地方,也可就課後練習提問。”

  生:“剛才郭婧說的第8段的肖像描寫,我覺得所用詞的感情色彩有點問題,作者描寫老王像棺材裡倒出的殭屍,像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皮,這讓人懷疑作者是不是真的同情老王,運用這樣的語言是否與作者的情感不諧調?”

  我暗暗佩服提問同學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前我查了一些有關資料,其中有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但我還是想聽聽同學們的意見,於是我說:“我對這個問題亦有同感,有沒有人能說說作者用詞為什麼這麼‘缺德’?”

  生:“我覺得作者是故意這麼寫的,她用這麼冷酷的語言來描寫老王,表現了老王的身體衰弱,行將就木,給我們強烈的視覺衝擊,引起我們內心強烈的震撼,讓我們對老王這個善良的弱者產生深深的同情。”(教室裡一片掌聲)

  “講得太好了!”我讚賞地說,“有沒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覺得老王這麼好的人,如果作者用帶有同情的語言來寫,我們更容易接受,作者用這麼陰損缺德的語言來描寫老王,令人確實有點不舒服。”

  我點撥道:“你心裡不舒服,老王的慘相在你心裡打下了烙印是不是?作者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請同學們把這幾句改成帶有同情的語言,與教材相比看看錶達效果怎樣?”

  生:“他面色灰暗,兩隻眼上結著一層翳,看不出哪隻眼睛是好的。他真可憐,他瘦得只剩下皮包著骨頭,彷彿一堆就要倒下去跌散似的。”

  “改後的表達效果如何?”我問。

  學生七嘴八舌:“不好”,“沒給強烈的視覺衝擊”,“難以引起心靈的震顫”。

  我補充道:“同學們真了不起!同學們的兩種觀點和我在資料上看到的一樣。大家在爭辯的過程中,認識水平提高了,鑑賞能力提高了,對吧。”(同學點頭)

  生:“我有個問題弄不懂,文中‘我’一家對非親非故的老王給予了一些幫助,而文章結尾卻寫道:‘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為什麼感到愧怍?”

  “這真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啊!”我看到同學們提出了觸及主題的有價值的問題高興地說,“哪位同學先說說‘我’一家為老王做了哪些事?”

  我請同學們以4人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我一家給了老王哪些幫助?‘我’為什麼感到愧怍?”(學生討論5分鐘)

  生:“‘我’一家人給了老王三方面的幫助:第一,別的乘客不坐他的車,‘我’卻常坐。第二,‘我’女兒給老王吃魚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第三,詢問只有一位顧客的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表現了對老王的關切。文中‘我’的一家十分同情老王,而無力給他更多的幫助以改變他的運,因而感到愧疚。”

  我進一步逼問:“‘我’一家為何能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這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境界?”

  生:“佛曰:‘眾生平等’,可能‘我’一傢俱有平等觀念,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理解,互相關心吧,他具有人道主義情懷。”

  我讚賞地補充:“說得好!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個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權利。我們應關心尊重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尊重他們的人格,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促進每一個人的發展,也就是要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正因為作者有平等的觀念和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她才覺得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怍。請同學們記下關鍵詞:平等觀念,人道主義精神。下面請同學們繼續提問。”

  生:“文章開頭說‘我常坐老王的三輪’,第6段又說‘我自己不敢乘三輪’,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一生站起來,從容不迫地說:“‘我’常坐老王的三輪,是因為‘我’同情老王,想給老王一點幫助。這是‘文化大革’以前的事。‘我自己不敢乘三輪’,是因為‘文化大革’時期,知識分子捱整,如果‘我’坐老王的車就被人認為是‘騎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我讚賞地點評道:“商文傑同學讀文學作品懂得結合時代背景去思考,高明!同學們從中受到啟發了吧?”

  一位平時發言不多的學生舉起了手,他說:“第10自然段中‘瓶子裡是香油,包裹裡是雞蛋。我記不清是十個還是二十個,因為在我記憶裡多得數不完’,這裡‘十個二十個’與‘多得數不完’是不是矛盾了呢?”

  生:“不管送了多少個雞蛋,對貧困的老王來說都是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感受到了這份真情,所以覺得數不完。”

  我補一句:“千里送鵝毛。”同學們齊答:“禮輕情意重。”

  我說,“作者已用樸實自然又包含情感的語言將老王這個勤勞、善良、樸實而又悲苦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了我們心上。同學們,你發現自己身邊的‘老王’了嗎?你該怎樣對待他?”

  生:“我們身邊有很多‘老王’,像掃街的環衛工人,擦鞋的大嫂……”他們都是卑微的,但都在為這個社會默默地奉獻,我們應該尊重他們,關愛他們,如有可能應給他們提供幫助。”

【《老王》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