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曬曬水滸中宋朝清明節的民俗

曬曬水滸中宋朝清明節的民俗

曬曬水滸中宋朝清明節的民俗

  《水滸傳》是一部反映宋朝民俗生活的百科全書,書中對節日的描寫很有特色,對節日的民俗風俗都有一個總體的描述.清明節是宋朝的一個主要節日,在書中描寫的不很具體,但是我們還是能從書中探尋到一些宋朝清明節的民俗。

  宋朝是一個重視傳統文化的朝代,每一個節日都被宋人發揮到極致。清明節是當時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掃墓、頒新火、踏青、盪鞦韆、蹴鞠、鬥雞、放風箏,各種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過節是宋朝人的重要的生活內容,也是享樂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清明上河圖》很好的詮釋了宋朝清明節全民共樂的場面。

  宋朝的清明節最低亮點應該是蹴鞠。《水滸傳》中首先寫的重量級人物不是晁蓋,更不是宋江,而是市民的代表高俅,他是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寫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個鴛鴦拐”。駕鴦拐就是個花樣動作,是用左右外腳踝踢球。描寫高俅給宋徽宗表演踢球時,“那氣球似膘膠一樣粘在身上”。這就是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小說雖然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高俅就是憑藉高超的.蹴鞠技術而躍龍門,成為國家公職人員的。

  詩聖杜甫《清明》詩中說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詩人陸游《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這說明從唐朝到宋朝清明節都有踢球娛樂的習俗。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上層踢球已經是成為時尚,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裡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水滸中寫到宋徽宗也是“齊雲社”的成員。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

  宋代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市民攜帶炊餅出遊踏青。我們比較喜歡的人物武松,他的哥哥武大郎靠賣炊餅為業,一家衣食無憂。宋代民間,習慣把無餡的的食品稱為餅,用火烤得叫燒餅,蒸的叫蒸餅,麵條叫湯餅,油炸的叫油餅;宋仁宗趙禎做皇帝之後,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而蒸餅的“蒸”字和趙禎的“禎”字發音相似,那時說話寫字都講究避皇帝或長輩的名諱,所以,蒸餅就改稱為“炊餅”。在當時的汴梁城裡,炊餅是一種大眾食品,大街小巷都有賣炊餅的。

  宋朝把有餡的食品叫做饅頭。《水滸傳》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擔炊餅出門叫賣。武松離家出行前,曾經交待哥哥武大說:你少在外面,早點回家;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後只要做五扇籠。扇籠就是蒸籠,可以斷定,大郎炊餅是蒸出來,而非烤制的燒餅。母大蟲孫二孃開店在大樹十字坡,賣得其實是人肉饅頭,武松說她家“饅頭餡肉有幾根毛,一象人小便處的毛一般”。孫二孃也說,饅頭是做點心的,不是主食。知縣郎某心思縝密,讓人拿來3個炊餅,3人各咬一個,不許咬斷。

  宋朝太學與國子監食堂例行加餐,春秋兩季加炊餅,冬天供應太學饅頭。品種之繁多,有糖肉饅頭、假肉饅頭、羊肉饅頭、筍肉饅頭、筍絲饅頭、魚肉饅頭、蟹黃饅頭、蟹肉饅頭、糖餡饅頭、辣餡饅頭,簡直不勝列舉。

  宋人筆記言,炊餅深受汴梁城民眾喜愛,成為主食。年年清明節,市民攜帶棗粥、鴨蛋和炊餅,出遊踏青。黃庭堅在寬慰病中朋友的書簡中說:“病者想漸甦醒能食矣。家園炊餅漫佳,不知堪否?”詩人楊萬里題作《食蒸餅作》: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讀水滸我們還可以探尋出宋朝清明節的習俗,除了傳統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縱情取樂,宋朝的節日已經走下了宗教的聖堂,成為老百姓外出娛樂的載體。

  一是踢球。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水滸中宋徽宗和高俅都是高手。

  二是踏青。清明節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宋朝明文規定,只有在清明節,才將集禧觀、太乙宮開放三天,將裡邊的宮殿池沼、園林花卉等收拾齊備供遊人欣賞。

  三是插柳。“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時清明節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並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此時的柳枝與桃枝功能相近。

  透過《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市井生活恬靜和諧。宋朝清明節豐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榮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曬曬水滸中宋朝清明節的民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