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論傳統戲曲與現代電影的“聯姻”

論傳統戲曲與現代電影的“聯姻”

論傳統戲曲與現代電影的“聯姻”

  2014年5月22日,以反腐倡廉為題材的大型呂劇電影《斷橋驚魂》在青島華臣影城舉行了首映禮,筆者有幸應邀到場觀摩。

  該電影改編自青島萊西市呂劇團創作演出的同名現代呂劇。呂劇作為山東地方戲,在山東琴書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改拍成電影的並不多。《斷》就其藝術表現手段而言,屬於純粹的“改編”,而非原封不動的“照遍”和天馬行空的“創編” :即在忠於原作的基礎上,改變其原有的戲曲表述風格,為之換上一套電影的藝術包裝。

  作為地方劇種,反映的是本民族、本地區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人情世故。而且一般都用民族語言、地區方言演唱,鄉音鄉情迷戀著一方鄉親。這就是地方戲最具生命力的特徵: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

  有人認為:受到電影、電視劇等新興藝術形式的強烈衝擊,民族地方戲會逐步走向衰亡,成為日薄西山的“夕陽藝術”。其實:任何新興的藝術形式都無法遮蓋戲曲這顆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夜明珠”所綻放出的璀璨光芒!

  文學是影視藝術和戲曲藝術共同的母體。電影的產生雖然是科技與藝術聯姻的成果,但它終究還是藝術形式的一個類別。誠然:隔行如隔山,影視劇這種貼近生活的藝術與戲曲這種純粹的舞臺藝術有著很大的區別。但“隔行不隔理” :影視劇和舞臺劇最終卻是殊途同歸的藝術行當。中國戲曲博大精深,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將戲曲改編成為影視劇不僅是廣大觀眾的要求,更是時代賦予從事戲曲研究和影視創作的文藝工作者“兩棲作戰”的歷史使命。那麼,究竟應當怎樣把戲曲這種舞臺藝術完美地融入生活化的大銀幕呢?

  筆者認為:電影首先是採取了戲曲注重故事情節、矛盾衝突的戲劇結構形式,用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尖銳的矛盾衝突豐富劇情,從而構架起戲曲電影的藝術結構基礎。戲曲的藝術內容有著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無寫實情節的純寫意作品極少。其次,電影吸收了戲曲注重人物動作(形體和語言動作)、用動作塑造形象的戲劇表演形式,注意用演員的形象化動作表演、性格化語言塑造吸引觀眾,形成了戲曲電影注重演員表演、重視挖掘人物命運的藝術表演基礎。

  戲曲由於受到舞臺表演的時間和空間制約,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要求演員儘可能地在有限的時空內充分展現劇情的內容和人物的命運。中國的傳統戲曲力圖突破這一侷限,採取了虛擬時間和空間等許多手法,但由於受到舞臺三面牆的侷限,還是無法徹底突破舞臺,走向劇場外面的大千世界。電影則可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採用攝像機去室外拍攝。時間和空間上相對於戲曲自由了許多,無形中開拓了表現生活、塑造人物的新天地。

  戲曲演員在表演時為了讓觀眾看得清楚,動作要誇張。形成了一套虛實結合的動作程式;為了讓觀眾聽得清楚,語言也要誇張。道白與唱腔要求字正腔圓,字字句句都能夠傳到劇院裡最後一排觀眾的耳朵裡。而電影則把演員引進了與現實生活幾乎完全相同的環境裡,可以按照生活中的行動和語言去再現:不必使用舞臺腔調和架勢。簡言之:電影解放了舞臺藝術的時空和演員的表演,從而成功實現了戲曲和電影的“聯姻”。

  但戲曲電影並沒有完全脫離戲曲的輪廓:《斷橋驚魂》這部電影片長約90分鐘,其中呂劇唱段佔到40多分鐘。由於時間的侷限,電影畢竟無法象電視劇那樣洋洋灑灑。譬如表現人物的歷史:《斷》的開場即透過男主人公的母親的唱腔向觀眾展現出一個妻賢子孝、和諧美滿的幸福家庭。而在以悲劇收場的影片結尾,採用的卻是鏡頭語言的表現手法:身陷圇圄的男主人公在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後並沒有太多的言語,只是面對家鄉方向長跪不起。“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種電影所獨有的藝術表現手法留給觀眾更多的是思索。男主人公無盡的悔恨不言而喻,對觀眾淋漓盡致地揭示出“國法無情”的深刻道理。而戲曲裡展現悲劇高潮則往往採用抒情的場面和唱腔來烘托,無唱難表情;無情難表悲。“無情不悲”是戲曲悲劇的表現規律。

  影片以直抒胸臆的戲曲唱腔開場,又以略帶“隱晦式”電影鏡頭收場。實際上形成了一組對比鮮明的“對比蒙太奇” :每一個犯罪分子給原本幸福的家庭帶來的災難都是無比深重的!這種“悲喜兩重天”的熒幕畫面入木三分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提醒黨員幹部要時刻做到自警、自律,築牢思想道德防線,告誡黨員幹部必須對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職權塗上一層“防腐劑” ,並持有一顆敬畏之心。這種集戲曲、電影的'表現手法綜合運用的巧妙手段可謂匠心獨運,珠聯璧合。

  筆者認為:現代電影與傳統呂劇聯姻的藝術結晶《斷橋驚魂》無論在劇本的創作還是演員的表演層面都是比較成功的:整場演出演員表演細膩精湛,唱腔效果獨特震撼,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發人深省。既在真實中融入了虛擬的美,又在生活化裡保留了程式的美。而且沒有丟棄戲曲的內容特色。影片將戲曲裡的動作、表情等可以在實景中拍攝的部分提煉出來,配以優美的唱腔。既保留戲曲的美感,又符合電影的真實感。程式化表演是虛擬的,卻沒有讓觀眾感到其虛擬性。同時讓觀眾既感到這是生活化的電影,又能夠體會到戲曲的程式化……

  近年來不斷有戲曲電影走進院線,如豫劇《清風亭》、崑曲《紅樓夢》、晉劇電影《傅山進京》和京劇《廉吏于成龍》,但均遭遇影院“一日遊” :剛上映影片就沒了蹤影。

  但《斷橋驚魂》的製片人、青島鳳凰世紀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志寶先生卻對這部電影的前景頗有信心:他認為雖然戲曲正在從大眾藝術變成小眾藝術,但在縣城,特別是農村,百姓們對戲曲電影的喜愛程度一點不亞於其他文娛專案,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不是票房,能因此增加一種呂劇的推廣渠道,培養多一些的戲曲觀眾就是最大的回報。

  筆者衷心祝願並堅信:戲曲電影是一個人們尚未完全認清其巨大潛力價值的方興未艾的藝術品種。當我們已經找到民族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元素完美的結合手段並得到廣大觀眾認可的時候,就是一種嶄新的既非純寫實又非純虛擬,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表演體系走向輝煌之際。她必將以其獨有的民族藝術魅力征服越來越多的影視觀眾,不僅將成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門類;也將以其全新的民族特色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精神食糧。而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則需要全體影視界、戲曲界工作者、愛好者的共同努力。

  讓我們攜手同心,齊頭並進。實現對戲曲電影這一中華民族藝術瑰寶的實踐——認識——再實踐的理論昇華和認識飛躍!

【論傳統戲曲與現代電影的“聯姻”】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