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五柳先生傳》教學實錄

《五柳先生傳》教學實錄

《五柳先生傳》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晉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請大家將書本開啟,一起讀課文。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字正腔圓,但是老師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味道,你們覺得少了什麼味道呢?

  生:我覺得少了閒適自得的味道。

  師:怎麼能讀出閒適自得的味道來呢?

  生:我認為應該多讀課文,瞭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

  師:知其人才能讀其文,請坐。這篇文章要讀出閒適自得的味道,老師覺得有這樣幾個方法:一是讀好四字短語的節拍,文章中有許多四字短語,讀的時候中間注意一下停頓和延長,比如“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大家試一試好不好?

  (生自讀)

  師:第二個注意點,有些句子的結尾要處理一些拖音,比如“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宴如——也”,味道就出來了。我們看一看,還有哪些句子也可以讀拖音的?

  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師:這個同學很聰明,我們朗讀的時候節奏不要快。大家齊讀。

  (生齊讀)

  師:同學們的悟性真高,這一遍就讀出了味道。接下來我們繼續理解課文,請同學們先看一下這些詞語的含義:

  (屏顯)

  親舊知其如此 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 造飲輒盡

  因以為號焉 亦不詳其姓字

  短褐穿結 好讀書,不求甚解

  生:“舊”這裡是舊交、舊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的“去”是“離開”。

  師:現在呢?

  生:到某個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的“或”在這裡是“有時”。

  師:現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飲輒盡”的“造”意思是“往、到”,現在的意思是“製造”。

  師:“製造”,請坐。

  生:“因以為號焉”“以為”是“以之為”。

  師:真不簡單,把省略的部分補足了。“以之為”是什麼意思呢?

  生:用什麼東西作為。

  師:對嗎?宅邊有五棵柳樹,把這五棵柳樹作為自己的號,是“用”還是“把”?

  生:把。

  師:也就是“把……作為”,現在是什麼意思?

  生:認為。

  生:“亦不詳其姓字”的“詳”是詳細地知道。

  師:“詳”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現在的“詳”是“詳細”。謝謝!請坐。請這位女同學來說說。

  生:“短褐穿結” 的“穿結”是衣服的補丁。

  師:哪一個詞是補丁?

  生:“結”是“補丁”。

  師:好讀書,不求甚解?

  生:最後一句的“不求甚解”就是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

  師:現在我如果表揚你,說你讀書不求甚解,你高興嗎?

  生:不高興。現在可能是讀書不嚴謹的意思吧。

  師:讀書浮光掠影,請坐。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組詞語有一個共同點?

  生:我認為應該是古今異義。

  師:我們把這八個古今異義詞弄清楚了,就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理解這篇課文的內容。下面我們瞭解古今異義的知識。

  (屏顯)

  古今異義指一個詞語在文言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與在現代漢語中意思不同的現象。

  這種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的。

  語言的演變有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等形式。

  (生齊讀)

  師:其實,這不是新的知識。同學們學過“長河落日圓”嗎?“河”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生:黃河。

  師:在古代漢語中,“河”專指黃河。而現在的“河”呢?

  生:河流。

  師:詞義擴大了。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妻子”是什麼意思?

  生:妻子和兒女。

  師:現在的“妻子”就專指丈夫的配偶,詞義縮小了。“涕泗橫流”中“涕”是指什麼?

  生:眼淚。

  師:現在呢?

  生:鼻涕。

  師:詞義轉移了。弄清楚古今異義的用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文言語句。下面我們繼續理解課文內容,請同學們對照課文註解來“說讀”課文。就是看著原文,說出它的大意。比如:先生不知道是哪裡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號。就像這樣說下去,如果哪裡說得不夠有把握,請做好記號。下面請同學們自言自語地說起來。

  (生說讀,師巡視)

  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有問題嗎?

  生:有。

  師:有問題才是真正地學習了。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大膽地提出來,好嗎?

  生:最後一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中的“歟”。

  師:請你來幫助這位同學。

  生:這個字在古代相當於“呢、嗎”這種疑問性的詞語,放在句子的末尾。

  師:有同學追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生:他是在表示自己是在古代聖賢之王統治下的人民。

  師:請坐。他希望自己是那樣的子民,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這樣:說的是無懷氏統治下的子民嗎?

  生:第一段“簞瓢屢空,宴如也”這兩句的翻譯前一句是“很貧困,難以吃飽”,然後是“安然自若的樣子”,要用什麼把他們連線起來呢?

  師:一方面他很貧窮,很苦;一方面他又能夠安然自若,你說這兩者之間用什麼詞語連線比較好?

  生:但是。

  師:但是表示轉折,很好。還有問題嗎?

  生:倒數第二句“以樂其志”。

  師:請這位同學來幫助你。

  生:我覺得這裡是說五柳先生一邊喝酒一邊作詩,以此來享受自己的志趣。

  師:她把“樂”翻譯成享受,在這種樂趣中感受到快樂,意譯為“享受”,句子很通順,請坐,謝謝你!

  生:我不知道這個“黔婁之妻”它是不是可以翻譯成:齊國勇士的妻子。

  師:黔婁是一個人名。

  生:那“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譯成“黔婁的妻子”?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時候女子是沒有發言權的,這裡怎麼又引用了他的妻子的話?

  師:這個問題問得真好啊,有沒有哪個同學能夠回答他?

  (生沉默)

  師:黔婁是古代的一個隱士,他拒絕高官厚祿的聘用,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讚美黔婁“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引用他家人對他的讚美與他妻子的地位無關。懂他的人對他的讚美,那才是真讚美。

  生:第一段的“閒靜少言”是說他不善言談還是什麼?是不是貶義的意思呢?

  師:這裡不是貶義,因為在東晉時期,很多士大夫很多文人喜歡聚到一起清談、空談,而他卻是“少言”,不怎麼說話,沒有貶義,是說他有自己的志趣。我們解決了這樣一些翻譯中的問題,同學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下面我們就結合課文內容來說一說五柳先生的特別之處。

  (屏顯)

  說說五柳先生的特別之處

  師:我感覺這個五柳先生很特別,閒靜少言,別人都在誇誇其談,他就不喜歡說話,性情很特別。還有其他特別之處嗎?

  生:他性情比較直率,去人家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師:不是喝完了就走,好像是喝醉了就走吧?喝酒非得喝醉,而且喝酒的態度很好,不像我們現在還有人耍酒瘋,還要推諉。從喝酒這一方面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啊?

  生:直率。

  師:在這裡,全文172個字,花了六分之一的篇幅來寫喝酒,那是有深意的,不僅僅是為了表現他的率真。古代文人寫到喝酒往往和什麼東西有關啊?

  生:愁。

  師:李白說“舉杯銷愁愁更愁”,可是陶淵明有什麼愁呢?他少年時就胸懷大志,但是在現實社會卻屢屢碰壁,最後歸隱田園。即使歸隱田園,他的內心深處仍然有著志向的湧動,社會現實又不允許他實現自己的志向,於是只能用喝酒來排解啊。這是喝酒的特別,還有什麼特別呢?

  生:五柳先生很貧困,他衣服上有洞有補丁,但是他卻安然自若,一點也不慌張,我覺得這個很特別。

  師:他的心態很特別,吃不飽,穿不暖,但是依然安然自若。

  生:在那個年代,別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祿,五柳先生卻不慕榮利,我覺得這點很特別。

  師:你很敏銳。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別。

  生:他“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師:讀書很特別。

  生:我覺得他給自己取字號的方式很特別。沒有刻意的雕飾,就因為他的宅邊有五棵柳樹,就自號為五柳先生。

  師:古代文人取字號的時候都追求高雅,追求深意,五柳先生不是的,柳樹是農民宅旁種的,稀鬆平常,他就以五柳為字號了。貌似隨意,其實有深意,他的自然恬淡的性情就表現出來了。還有特別之處嗎?

  生:他特別喜歡寫文章,但是自娛自樂。

  師:這個有什麼特別的呢?

  生:他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的一些愛好。

  師:請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當時很多文人寫文章是獻於公卿之家來博取功名的,五柳先生寫文章是自娛自樂的,很特別。

  同學們,就這樣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個很特別的五柳先生,大家覺得這五柳先生是誰呢?

  生:陶淵明。

  師:為什麼?

  生:結合陶淵明寫過的一些詩作,發現雖然寫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但是抒發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那種平淡閒適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祿,所以我認為這裡說的就是陶淵明自己。

  師:你能不能說一下他詩作中的某一句詩,來印證一下?

  生:《飲酒》裡面有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師:請坐。悠然、恬淡,和這裡所描繪的是一致的。還有嗎?

  生:我們以前學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描述了陶淵明所向往的那種閒適恬淡的生活。

  師:他期待的無懷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記》中所寄託的社會理想是一樣的。同學們讀書非常認真,並且能夠把以前學過的知識遷移過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

  《五柳先生傳》說的就是陶淵明,所以這篇文章就是陶淵明的自畫像(師板書)。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特別的五柳先生,在語言表達的時候,也有許多特別的地方,比如文章花了很多篇幅來寫喝酒,既寫出他的率真自然,也寫出他內心深處的壯志難酬的閒。那麼,和其他文章相比,本文還有哪些語言表達上的特別之處呢?

  生:這篇自傳中沒有寫這個人的名字,而且沒有交代這個人的生平事蹟,只寫了一些小事來顯示他的志趣。

  師:她說了兩點,故意隱去他的姓名字號,含蓄之美;不寫大事寫小事,表現人物的生平特點。

  生:我覺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沒有太多的修飾,很自然,很率真。

  師:我們要求的是語言表達上的特別之處。比如在這個自畫像中,陶淵明有很多文字是哭窮的,能不能把他哭窮的文字讀一讀?

  (生讀“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宴如也”。)

  師:從哪些方面來寫他窮?

  生:吃、喝、穿、住。

  師:還有一些地方也寫他窮的。

  生:家貧不能常得。

  師:想喝點小酒家裡沒錢。從這些方面來極度渲染他的貧窮,他哭窮的目的是什麼?

  生:我覺得是用他物質上的貧乏來襯托他精神上的高尚。

  師:他用了一個詞:襯托。這裡寫“貧”,是為了突出他貧賤不改其志,愈貧,他的人格、他的堅守愈是高貴。(板書:寫貧賤 安貧樂道)

  課文裡還提到了一個人——黔婁,陶淵明把自己比作黔婁這一類人,為什麼呢?

  生:因為他們都有“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精神。

  師:他們具有共同的品質。還有別的原因嗎?可以看課文註解。

  生:都是隱士。

  師:身份一樣。但是我以為有更深層次的含義,請同學們看資料介紹。

  (屏顯)

  黔婁,戰國時齊人,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鍾,聘他任宰相,黔婁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絕;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以無功不受祿而拒絕,他是一個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婁貧困一生,死後停屍在破窗之下,身著舊袍,墊爛草蓆,蓋的短衾竟不能蔽體。

  (生齊讀)

  師:黔婁是這樣的一個人,拒絕高官厚祿,貧窮一生,直到死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志向,沒有改變自己的操守。那麼陶淵明自比黔婁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生:他可能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婁一樣,堅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師:陶淵明想表達的意識是說:我即使貧窮一生,也斷然不會改變我的節操。所以在這裡寫黔婁表現詩人清高堅守的決心(板書:比黔婁 清高堅守)。

  我們看,黔婁死的時候蓋的短衾竟不能蔽體。黔婁死後,孔子的弟子曾參前去弔唁,發現這個被子太短了,黔婁的腳露在外面,這是不合古代禮儀的。曾參就建議把被子斜過來蓋。黔婁之妻說: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後讓他不正。黔婁之妻是真正懂黔婁的,這個“正”字特別有意味。所以我覺得陶淵明在這裡表達一種清高自守的決心,他的內心其實是有一種正氣的,不為世俗所左右,不為艱難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傳》還是一曲正氣歌(師板書)。多少文人改變自己的操守去迎合,去附庸,但是他沒有,因為內心有正氣在。

  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這篇文章有172個字,但是用了9個“不”字,請同學們把帶“不”字的詞語圈起來,讀一讀。

  (生自由讀)

  師:你覺得這樣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這麼多“不”有什麼用意嗎?

  生:我認為是為了表現他堅定的信念。

  師:表現他堅定的信念就用“不”嗎?好像不僅僅是如此。我們來看看把“不”去掉怎麼理解。

  (屏顯)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師:慕榮利是指哪些人?

  生:世人。

  師:求甚解的是哪些人?那些好清談、空談的人,他們尋章摘句、咬文嚼字。吝情去留是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明想走又不走。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是當時社會的眾生相,當時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貴,而五柳先生用這個“不”表達的是他的決心,這其實就是陶淵明在與惡俗的世風、糜爛的社會現實高聲地說“不”。所以,文章用了那麼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為了表現他的特立獨行,他與這個社會、世風、人情是不一樣的(板書:用“不”字 特立獨行)。

  剛才有位同學說貧賤是襯托安貧樂道,比黔婁是襯托自己的清高堅守,前面是反襯,後面是正襯,用“不”也是反襯。所以襯托是本文的.主要的表現手法(板書:襯托)。

  (屏顯)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襯,這種表現手法叫“襯托”。用襯托手法來寫自傳,既起到了強調作用,又顯得含蓄內斂。

  (生齊讀)

  師:含蓄內斂表現在他用了那麼多的“不”表現自己的特立獨行,又不顯得疾言厲色。大家知道屈原也是一個與社會風俗格格不入的人,屈原選擇的方式是什麼?

  生:投江。

  師:這種行為讓我們敬畏,但是我覺得陶淵明比他做的更好。陶淵明隱居以後追求自己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超脫,所以陶淵明給我們後代的知識分子營建了一個精神家園(師板書:精神家園)。

  當我們面對惡俗的社會風氣的時候,我們固然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是我們更需要有自己內心豐富的精神追求。所以,陶淵明對後代的詩人影響很大,比如杜甫、李白、蘇軾……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做了四件事:

  (屏顯)

  細讀

  析讀

  說讀

  吟讀

  我們透過吟讀來感受文章的音韻,透過說讀來理解文意,透過析讀來走近人物,透過細讀學會了襯托的手法,我們就這樣一步步走近了陶淵明,走向了文章的深處。希望同學們像陶淵明一樣擁有內心的人格堅守,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

  下課!

  課後反思:

  執教《五柳先生傳》,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在“文字細讀”上進行了一點有益的探索。

  為什麼要用“細讀”的策略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呢?

  全文172個字,字字珠璣,有必要將這些“純度”非常高的文字“溶解”開來,細細品味;

  課文雖為文言,但是在理解句子意思上並無太多的障礙,學習時間充裕,深入挖掘文字就成了一種可能;

  對於陶淵明隱居時的心境,學生大多數都有思維定勢,以為他必然是悠閒自得。其實不然,陶淵明當時的心境是很複雜的,是悠然而沉鬱、自得且憂傷。要想深切感受這一點,就得循著文字,逐層探幽。

  《五柳先生傳》的文字細讀活動,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

  課堂的結構是“逐層深入”的。從文字意義來看,自畫像、正氣歌、精神家園,呈現出明顯的階梯遞進;整體佈局來看,吟讀、說讀、析讀、細讀,步步推進,漸次走進文字的深處;從板塊細節處理來看,“說說先生的特別之處”、“這位特立獨行的先生是誰?”、“解說他的特別”,也是一個由表及裡、由言行而深入剖析精神實質的過程。

  學生的思維是“螺旋上升”的。這堂課,學生透過吟讀感受聲韻,透過說讀理解文意,透過析讀走近人物,透過細讀揣摩手法。學生的思維經歷著由感性到理性、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初步感受到深刻感悟的過程。

  學習的指導是“細膩有致”的。教師細膩的指導,是學生文字細讀活動的抓手。比如,朗讀的指導,我就做了這樣一些工作:關注讀音和句讀、讀好句首的頓音、四字短語的節拍、特殊句式的語氣語調,這樣就使得朗讀活動有立體感、有層次感,避免了機械重複和平面滑行。

  透過文字細讀,這堂課基本達到了短文深教的目的,作為教者,我以為,在實施文字細讀策略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這樣一些問題:

  “細”不是“碎”,要對文字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我在研讀文字的時候發現,理解文言句意,如果採用傳統的逐句翻譯的方法,雖然在知識點的覆蓋上可以更廣一點,但是將導致形式呆板、雞零狗碎的結果,於是,我就對本課的文言知識點進行了分析和整合,用8個古今異義的詞語翻譯支撐起這個板塊的學習,並且用課中小講座的形式,將“古今異義”這種特殊文言現象進行理論的歸納和提升,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活動指向就更集中更深入,從這個意義上說,細讀,不宜“廣積糧”,更宜“深挖洞”。

  “細”是為了“深”,但是“深”要有度。比如,對於作者抒發的情感,我的研讀,有這樣一些收穫:抒發了對醇厚朴實的上古社會風氣的嚮往、對安貧樂道的高尚節操的堅守,同時也隱含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壯志難酬的憂憤……再比如,對於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我的研讀收穫是:作者筆下的五柳先生,是忘懷得失、安貧樂道的隱士;是率真況放、特立獨行的詩人;是正直清高、守節不移的大寫的人……但在課堂學習中,我卻並沒有將自己如上的研讀作為學生文字學習達成的目標,而是相機進行了調整。我覺得,作為教師,要力求文字研讀的“深”,但是,在引導學生進行文字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前經驗,尊重學生理解力現狀,掌握好細讀推進的“度”,淺了不好,過猶不及。

  穿插資料是細讀的有效推手,對引進資料要精心剪裁。在備課初期,我選擇了八段資料,計6000餘字,力圖透過豐富的資料穿插,推進細讀活動,後來不斷對這些資料進行篩選和提煉,選了三段:陶淵明歸隱後的極度貧困、陶淵明的“飲酒”、黔婁的典故,作為文字細讀的補充材料,這三段資料的穿插,對於學生的閱讀實踐,一方面起到了“點化”的作用,指明瞭思考的方向(比如寫貧困與他的“窮且益堅”的關係);另一方面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比如寫五柳先生對高貴人格的堅守)。

  細讀活動過程,要用藝術的追問去促進。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追問,就是在研讀人物形象的時候,我問學生:“這個特立獨行的五柳先生是誰呢?”,學生都回答說是陶淵明,我追問:“為什麼說是陶淵明呢?”第一個學生說:“我是參照的教學參考書”,我問第二個學生,他還是說參照教參,我說:“翻閱教材是一個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們還能用其他的方法來證明麼?”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有的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介紹,有的結合陶淵明的詩歌,有的回顧他寫的《桃花源記》……可以說,這個追問,就讓學生藉著學習經驗進入了文字深處。所以,我認為,追問對於文字的細讀、深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需要我們老師捕捉瞬間的有效資訊,迅速加工,機智發問。

【《五柳先生傳》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