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童年與蝸牛》優秀評課稿

《童年與蝸牛》優秀評課稿

《童年與蝸牛》優秀評課稿

  《童年與蝸牛》一課透過作者描述童年時代和蝸牛之間發生的有趣之事,向讀者介紹了蝸牛的特性並告訴大家懂得“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今天聽了祁紅纓老師上的這篇課文,受益匪淺。

  在本課的教學中,有兩點使我感受頗深。

  一、創設情境,童謠切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學習的動機。“蝸牛”是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的小生靈之一。祁老師在開課之前就指導小朋友在網路上搜集有關蝸牛的資料和圖片並且將這些資料帶進課堂,這對新課的講解起到了鋪墊的作用。並且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童謠《蝸牛》,將同學們帶入了這優美的情境中。

  小朋友拿著自己蒐集到的蝸牛資料進了課堂。在理解重點句時,祁老師讓他們拿出“小蝸牛”,觀察他們的殼是怎麼樣的?他們透過觀察,馬上說道“是螺旋形的。”就這樣,“螺旋形”這一新詞被自然理解了,而且理解得非常透徹,因為我又問:“你還知道那些東西也是螺旋形的?”小朋友們說了許許多多,包括說到了“立交橋”、“龍捲風”等,答案不拘一格,思路十分開闊。

  又透過讓學生觀察蝸牛的爬、觸控它的`殼。小朋友們立刻意識到蝸牛的殼很硬,又很重。這為後面正確理解句子“它爬得慢極了,脖子伸得很長,背上重重的殼像一塊大石頭向下墜著。”和揭示蝸牛“堅強”這一寓意埋下了伏筆,同時,又有助於在朗讀時感情的正確表達。

  最後,讓學生觀察蝸牛的觸角,小朋友們興奮地嚷著:“立刻縮回去了”。這又讓他們親切而又生動地理解了“你若是輕輕碰它一下,她便立刻把頭縮回去,真是個膽小鬼。”

  所以,將蝸牛帶入課堂,就是將學生的興趣帶入了課堂,小朋友們學得更積極、更主動、更自然。從他們興奮的眼神中,足以察覺出他們的興趣盎然,學習有味,甚至還有一些意猶未盡的的感覺,讓小朋友們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加速孩子們完成認知的過程。

  二、注重理解新詞詞義

  二年級的小朋友,透過近兩年的學習,他們已掌握了一套識記字的音、形的方法。所以,祁老師在上這篇課文時,注重運用一定的環境,對詞義進行理解。

  例如:在讀句子:“然後就謹慎地伸出頭來。……”老師問:誰能把“謹慎”換成另外一個詞語,使他的意思不變?小朋友們透過換詞後,讀句子,馬上就領悟到了是“小心”。透過一定的語言環境,他們非常容易而又自然的理解了詞義,掌握了生字。又如在理解難點“長途跋涉”時,又讓小朋友透過看蝸牛“長途跋涉”時的影片,使他們更感性地、更清晰地認識到它的意思。同時對裡面的“途、跋、涉”三個生字一下子就記住了。效果較好。

  當然,字詞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設計,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這是一堂生動有趣讓人收穫頗多的語文課。

【《童年與蝸牛》優秀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