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中國農業起源論文

中國農業起源論文

中國農業起源論文

  關鍵詞:農業 起源 考古

  摘要: 中國農業的起源是一種漫長的演化過程。先人們在自然環境和人口壓力的條件下,採取半定居、定居的群聚方式,模仿動物的覓食習性,透過長期對植物的研究、篩選,開始了由利用經濟向農業生產經濟的轉變,發明了農業。農業的發明促進了社會結構向高層次的演進。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能夠繁衍生存,得益於農業的發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學研究的進展使農業起源研究成為高層次理論探討的一個熱門課題。考古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許多學者參與其中,透過孢粉學、糞化石、民族植物學、植物矽酸體分析、人骨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對了解我們的先人吃什麼以及農業如何起源問題帶來了希望。

  一、農業起源是一種漫長的演化過程。

  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片莽莽大地是塊肥沃的田園。這裡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千萬年的故鄉。眾所周知,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在北京周口店一帶就已經發現了猿人,叫“中國猿人”或“北京人”或“中國猿人北京種”。從古猿人到廣東曲江縣的“馬壩人”(介乎於猿與智人間的過渡人類),再到內蒙古的黃河套地帶的“河套人”(智人)及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真人),他們已經懂得製造和使用石器。他們用製造的石刀石錘,來與野獸像鹿、豹、熊、虎、土狼、野豬等搏鬥,獵取食物。為了避免風雨等自然現象和野獸的侵害,群居於洞穴。古史稱“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洪荒時代。整個舊石器時代的經濟是簡單的狩獵採集經濟,其特點是:

  (1)透過流動來保證資源供應;

  (2)透過分裂來緩解人口資源的壓力;

  (3)領土佔有意識較弱;

  (4)強化群體之間的食物分享。

  中石器時代,先人們在石器的製造、捕獵能力等方面的技術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隨著獵物的不斷減少,人口的不斷增加,獵肉儲存困難以及季節變化等因素,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只能靠野生植物衝飢,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久而久之,先人們就漸漸的嘗試保護、種植可食植物,來彌補肉食之不足。然而開啟了農作物種植之先河,這是一個比狩獵更艱辛、更漫長的過程。因此,中石器時代的`“廣譜革命”是因生態環境和資源變化的影響,食物資源的絕滅、消失和遷徙迫使人類探尋新的生存資源。廣譜經濟的特點是:

  (1)透過強化採集來保證食物供應;

  (2)增加勞力投入;

  (3)強化領土意識;

  (4)減少群體之間的食物分享。

  人類借鑑動物覓食的習性和規律,採取定居和半定居的方式,透過嚴密組織、強化勞力投入、利用各種技術來開拓、利用和儲藏食物。因此,中石器時代是利用經濟向農業生產經濟轉變時期,是農業的發軔。究其原因,正如美國考古學家博賽洛普《農業發展的條件》(1965年出版)和美國考古學家科恩《史前期的糧食危機》(1977年出版)的論點:農業起源是對資源短缺和人口壓力的一種反應。

  二、農業起源的發展階段。

  農業起源應該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即農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農業的興起。農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經過人工篩選後成為栽培植物,該階段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變化不大。原始農業的興起是指農作物的種植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成為先人重要的生計從業活動,進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栽培作物起源先於原始農業的興起。

  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起源中心區之一。

  最早從理論高度闡釋農業起源的蘇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分辨出8個農業起源的中心,它們是:中國(136種植物)、印度(117種植物)、近東(83種植物)、委內瑞拉高地(49種植物)、安第斯山(46種植物)和蘇丹—阿比西亞(38種植物)。中國的農業起源,一是以種植黍和粟兩種小米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起源;二是以種植稻穀為代表的南方稻作農業起源。考古工作者透過碳十三與氮十五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和植物浮選法等,對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和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的研究結果證實,中國栽培稻起源時間在公元前10000年前後。透過對內蒙赤峰西遼河上游地區興隆溝遺址的研究,目前學術界認為,栽培粟的野生祖本可能是狗尾草或谷莠子,栽培黍的野生祖本可能是鋪地黍或野糜子,這四種植物都是現今常見的田間野草。興隆溝遺址可能是粟和黍的起源地,距今8000年左右。

  總之,農業起源對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影響是使人口大規模的集聚,利用群體的智慧和力量來改造自然,促進社會結構向高層次演進。

  參考文獻

  1。陳淳:《考古學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2。朱乃誠:《中國史前稻作農業概論》,《農業考古》,2005年

【中國農業起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