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農村國中資訊科技教學實踐探析論文

農村國中資訊科技教學實踐探析論文

農村中學資訊科技教學實踐探析論文

  一、教學中創設情景、任務驅動、講練結合,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情景中學習、在任務中學習,學生只有透過實踐動手操作了,才能加深記憶、有效掌握,舉一反三。《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規定,中小學資訊科技課“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O%”。這種講練結合的教學形式,一方面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節奏,符合農村學生的認知規律;另一方面,注重講、練合理安排,為農村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解決農村學生因對資訊科技接觸過少而產生的陌生感,提升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培養自我探究學習能力。

  1.創設情景,任務驅動,有效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傳統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透過講授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去理解及延伸。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成為被灌輸的物件。它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效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特點未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對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沒有任何幫助。創設情境是資訊科技教學最為重要的方式,要求我們將傳統的教學設計,改變為設計情境化的學習環境,針對特定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實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透過參與真實的問題求解等實踐活動而獲得更有效的學習。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創設情境,簡單的說就是基於特定的教學目標,將學習的內容安排在資訊科技和資訊資源支援的比較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景活動中,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情景中、實踐操作中鞏固所學的知識,而教師主要是起指導啟發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2.少講多練,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中,最忌諱的就是一言堂、包辦代替、填鴨式,留給學生的思考與操作時間相當有限,使一門有趣的課程變成了大篇的理論講解,剝奪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教學的經驗是“少講多練”。“少講”就是將學生必須瞭解掌握的內容進行講述,其它內容由學生自己探究完成。由於農村中學學習資訊科技的條件不同,基礎也不同,在初一年級的起點自然也不同,學生在對資訊科技的理解、認識和實踐操作上自然存在較大的差異。顯然,同樣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是不適合所有的學生,教師可將一些易懂的或易於自學的內容讓其自己去完成,把儘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多練”,在實踐中“多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思維與想象空間,讓學生親身體驗自我學習的樂趣。

  二、尊重個體差異,教學內容應具有可拓展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鼓勵合作學習,勇於嘗試

  由於農村小學開設資訊科技課情況不一,接觸電腦的機會較少,以及學生家庭經濟環境、曾經接受資訊科技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齡層次學生的資訊科技水平的起點是參差不齊的,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分化很快,這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例如:初一年級的新生因為來自不同的小學,這些小學的資訊科技教育水平不同,會造成同班同學的資訊科技水平的起點差異很大。家中有計算機的和家中沒有計算機的學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別。這些因素使得教學時要針對學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異設計不同難度和層次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個體發展差異,教學內容應具有可拓展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鼓勵合作學習,勇於嘗試。例如,講解某一程式啟動時,可重點講解兩種方法,方法一:單擊“開始”選單,單擊“程式”,找到相應程式單擊啟動。方法二:可直接單擊桌面的相應程式圖示。對於電腦操作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教師可要求兩種方法都必須學會;相反,對於電腦操作水平不高的學生來說只要可以把程式啟動就行了,沒必要做過多的要求,進一步可以要求有餘力的尋找更多的方法。

  三、用愛心去滋潤,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導

  教師要有使命感、責任感。有人寫過這樣一幅對聯:“教古教今教學生追求真理,學中學洋學導師樂做真人。”真誠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用愛心去滋潤,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導,是教師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我們的教學中、生活中,都要注意以情育情,以情動人。總之,努力提高資訊科技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資訊素養,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事業,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共同進步,一起成長。

【農村國中資訊科技教學實踐探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