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21世紀初高校教師職業角色的探究

21世紀初高校教師職業角色的探究

21世紀初高校教師職業角色的探究

  一、教學的設計者

  高校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者,他們必須思考以下問題: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應該怎樣教?教學的效果又會如何?

  1.高校教師要設計教學內容。在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高校教師具有極大的自主性。選擇一本最新的高校通用教材或高校指定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渴望獲得更廣泛的資訊和更深邃的知識,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至少要通讀許多同類書籍,甚至為了求得甚解,還要參考一些專業原著。教師只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使教學變得有意義。

  2.高校教師要設計教學方法。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高校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加強理論講授,還要保證實踐技能的培訓,這就決定了高校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給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但同時也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校教師要設計科學的評價方式。評價高校的教學效果不能只看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要檢驗學生能否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能否整合這些理論來進行實踐創新,以及能否應用所學的知識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是現代高校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學習的指導者

  網路時代的教育要求高校教師不能再把單純的知識傳授作為主要教學任務,而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對教師的角色作了權威性的論述:教師的職責表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也就是說,教師的主要任務由“教”轉變為“導”。

  當前,高校學生獲取資訊、學習知識的渠道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他們能自主支配的時間也相對較多。能否合理地利用時間,採取有效的方法探尋真理成為影響高校生學業成敗的關鍵。由此可見,高校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具有極為積極的意義。教師的學習指導者角色的功能是如何幫助學生正確選擇有效的資訊源和判斷資訊的可靠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指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指導學生制訂切合自身實際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掌握運用現代資訊媒體獲得知識的方法。

  三、課堂的管理者

  21世紀,學生的自主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逐漸增加甚至成為課堂的主導形式,而以“做中學”為導向的.教學、發現導向的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式已成為主流。具體來說,在課堂的空間特徵上,現代教學正在逐漸打破原有模式,將課堂擴充套件到實驗室、課外、校外乃至其他公共教育機構;在課堂組織的時間特徵上,既可以利用課內教學時間來進行,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來進行;在課堂組織的結構特徵上,既可以採用集體教學的形式,也可以採用小組教學、研究班或討論班、個別指導、師徒制等形式;在課堂組織的領導者上,既可以是本校教師或教師小組,也可以是社會其他機構的專業人員。以上教學模式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變性和情境性。因此,高校教師要重視課堂的控制和管理,包括組織課堂教學,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偶發事件,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係,瞭解學生的需要、學習特點、興趣、個性、愛好,做到因材施教,處理研討中出現的各種意見分歧等。 "

  四、課題的研究者

  課題研究已經成為高校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研究既指教育教學的實踐研究,也指專業性的學術研究。

  首先,高校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其工作具有時代性和情境性的特徵。隨著高校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物件的變化,高校教師必須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把自己的教學活動作為研究物件。想要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教師就必須要進行教學研究,保證隨時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的途徑,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才能採取不同的形式激勵不同的學生。教師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育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教育教學實踐,就能更好地去發現和思考教育教學問題。

  其次,作為學術研究者,高校教師還要從事與自己的教學內容有關的科學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說過:“談到科研,老師們常認為那是科研人員的事。其實,這是我們每位教師分內的事,是每位教師心靈深處的需要。”高校教師只有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才能將教育教學工作提高到一種新的境界。高校教師只有參與專業科研,其理論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最終才有可能成為專家型教師。

  最後,高校教師只有成為課題的研究者,才能以身作則。現代高校聚集著最優秀的人才,引領著科技的發展。如果不能對這些資源加以利用,使其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將造成巨大的浪費。高校教師成為課題研究者的深遠意義在於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科學研究的隊伍中來,極大地推動社會的進步。

  五、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的知識和技能,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首先,高校教師要確保自己心情愉悅,成為自己心情的調節者,適時地對自己進行疏導。只有教師精神飽滿地出現在學生面前,才能從情緒上感染學生,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使高校教師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並不是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及技能,師生關係也不應當變成醫患關係,而是高校教師應該具有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並能將這種意識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寬容,減少學生的學業壓力,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保護其自尊心,滿足其心理需要等。只有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其不斷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塑造出高尚的人格,使其最終成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現在高校教師的職業角色,無論從角色的內容還是社會對角色的要求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但要對自己的角色有所瞭解,而且還要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角色,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地對自身的角色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完成時代和社會賦予高校教師職業角色的光榮使命。

【21世紀初高校教師職業角色的探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