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結合

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結合

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結合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走進小學語文課堂,讓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合理運用多媒體對文字、圖象、聲音以及動畫、影視等的綜合處理,達到了聲、圖、文並茂的情景教學效果;透過對時間、空間的多維創新,使抽象深奧的問題直觀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樂學落到實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活用多媒體,最佳化過程。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感知教材,讓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變成生動、完整的表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在事物的大小、遠近、虛實、快慢、動靜、繁簡、抽象與具體之間實現轉換,有利於再現語文教材中的有關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確認識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遠為近,彌補不足。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十分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有些是學生熟知的,有些則不是。學生限於生活的經歷,知識的膚淺,很難正確感知教材的內容,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可縮短學生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例如建築在河北趙縣校河上的趙州橋,以它獨特無雙的設計在世界建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但地處沂蒙老區的小學生很少有人去過河北,對趙州橋的歷史也知之不多。從這一學情出發,必須設法變古為今,化遠為近,藉助多媒體來加深學生的感受。教學中,教師緊緊扣往“創舉”這個統領全課的中心詞,選編了幾組錄影片斷,讓學生在錄影上的壯觀畫面和凝鍊的文字解說中形象地看到這座高度科學性和完美藝術性相結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洩洪”的課件,讓學生懂得趙州橋的珍貴,不僅在於它的古樸和巨大的跨度,而在於大拱的兩肩各揹著兩個小拱的絕妙佈局,也使學生理解了“既能減輕洪水的衝擊,又能減輕橋身的自重”的構造特點,體會到這真是一個聰明無比的創舉。

  2、化難為易,突破重點。

  電教媒體綜合性決定了電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恰當地選用電教媒體能夠變抽象為具體,化繁雜為簡明,這樣教材中的重點就能借助形聲結合的電教手段迎刃而解。從而能縮短教學時間,增強教學密度,實現從形象的感知過渡到理性的頓悟。例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時,先播放《飛奪瀘定橋》的電視錄影,然後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結合剛看完的錄影所呈現的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說說課文是怎樣描寫紅軍戰士飛奪瀘定橋的?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一是“飛”就是搶時間爭速度,必須在敵人援兵的前面趕到瀘定橋;二是“奪”就是攻天險,不顧驚濤駭浪,不畏鐵索高懸,不懼敵人的槍林彈雨衝向對岸消滅敵人。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學生就能深深地瞭解到紅軍戰士“飛”的艱難,“奪”的艱險。使學生被紅軍戰士英勇頑強、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這樣,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為圖,巧解難點。

  課文的內容是豐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難易之分。以往對於課文的重、難點,教師雖反覆講述、說明,學生聽起來卻是“如坐霧裡”,目的很難達到。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寫的是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鐵路,這二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課文敘述每一種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內容,學生若死啃書本,就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突破這個難點,在教學時教師設計了三張圖片,即“人字形線路圖”和“兩端向中間鑿進法”與“中部鑿井法”。 此圖表明瞭山勢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艱鉅,箭頭則標明瞭鑿進的方向。在演示圖片的基礎上再加以通俗的講解,學生理解的難點迎圖而解。

  4、化靜為動,生動悟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插圖,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由於篇幅有限,立體感不強,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生動悟意。例如在教學《 燕子》時,第三段中講到“還有幾隻橫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圈地盪漾開去。”學生很難理解“橫掠”的意思,教師適時地播放燕子“橫掠”飛行的課件,展現了燕子飛行的動態畫面。這樣,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使學生在觀察和實踐中發現和領會詞語,更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課堂上的構圖可以是課文原有插圖由靜變動,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構造新的圖片,將教學內容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從而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啟發思維,接受知識。

  5、化少為多,獲取資訊。

  電教媒體不僅對文字教材內涵的超越和擴充套件,而且突破了時空界限,還能在有限的時間獲得儘可能多的知識,為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拓寬了智力背景。例如課文《五彩池》第二、三自然段文字分別介紹了五彩池的顏色和形狀。配合這二段文字教師選用了一組錄影,讓學生飽覽了姿態各異、光彩奪目的五彩池的形象。根據錄影輸出的資訊,教學中安排了一次說話練習,目的培養學生在感知理解語言文字,又吸收消化新的知識。在閱讀了課文這兩段文字後,教師讓學生理解省略號的作用,練習說話。不少學生就能互相啟發、補充。說出了課文中沒有的五彩池的形狀:有的像五角星;有的像蘑菇; 有的象花中之王牡丹……

  二、妙用多媒體,發展智慧。

  多媒體使語文課堂教學得到了延伸和發展。先進的視聽手段的運用,不但有利於記憶的鞏固,觀察、思維、想象力的提高,而且有利於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新問題能力的培養,促進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1、視聽結合,發展語言思維。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語言加以說明。語言和思維緊密聯絡,是一個整體。藉助電教手段,在發展語言和思維的統一軌道上下功夫,能收到顯著成效。例如教學一節語言綜合訓練課——《跟秋姑娘旅遊》。教學中假設“秋姑娘”帶領學生來到了豐收的果園。“秋姑娘”要求學生欣賞一篇一百多字的短文──《秋天的果園》:秋天,果子熟了。陽光下,那熟透了的柿子象一盞盞燈籠掛在枝頭,紅彤彤的棗象一顆顆瑪瑙似的逗人喜受。滿樹的蘋果象一張張孩子的笑臉。葡萄架下,成串的葡萄有紅的、白的、綠的、紫的……閃著迷人的光彩。多麼美好啊,秋天的果園!一陣涼風吹來,樹枝搖晃,果兒點頭,散發出甜甜的香味。教學中,視聽結合,圖聲同步,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在生動形象的表象基礎上積極進行。

  電教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自然科學的內容更富於形象性,更能促進浮想聯翩。例如教學《鸕鷀》這篇課文時,漁人用鸕鷀捕魚結束後,湖面恢復了平靜;炊煙裊裊,暮色降臨。漁人蕩漿引舟,鸕鷀整齊列隊,湖面上一條水痕送走了遠去的漁船身影……多麼恬靜的漁村風光!學生在語言中已能初步領悟到漁舟晚歸的意境,再透過觀看錄影,就加深了對這種意境的理解。讓學生沉浸到詩一般的畫面中去,讓畫面的美景在他們的腦子裡奔湧出詩一般的語句。的確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2、提供憑藉,培養自主能力。

  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際,。電教手段中多媒體的綜合使用就是幫助學生思維昇華的有力憑藉。例如學習寓言《狐狸和烏鴉》這一課後,為了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及時遷移,設計了《狐狸和猴子》的課件,錄製了一段配音故事,引導學生根據聲音和影象演示的客體,合理地想象聰明的猴子會想出哪些辦法對付狡猾的狐狸。因此在學生創造性的複述中,提出了多種合情合理的辦法,顯示了他們“創造自己的思想”的才幹和能力,鍛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和語言表達力。

  3、發展認識,把握事物聯絡。

  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應當及時引導學生聯絡語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去正確認識事物,反映事物,不斷提高認識水平。教學中,電教煤體常常與其它教學媒體(如教師的語言、板書、圖畫、課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學生的認識實現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飛躍。例如課文《撈鐵牛》說的是宋朝的一位名叫懷丙的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撈出八隻大鐵牛的事。懷丙和尚說: “鐵牛是被水沖走了,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做實驗固然可以說明問題,但能否另闢蹊徑呢?根據教材內容,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製作課件,既展示了當時撈“牛”的困難,滔滔黃河水,鐵牛沉入於泥中,又分步昭示了撈“牛”的全部過程,讓學生明白船、沙、繩、牛這幾樣事物之間的聯絡,搞懂了水託船的力量比鐵牛的重量大時,就把鐵牛撈起來了。這就是懷丙說的話的道理。實踐證明,學生的認識過程隨著電教媒體顯示的作用獲得了質的飛躍。這是一個積極的思維過程,也是一個發展認識,掌握事物內在聯絡的過程。

  三、巧用多媒體,陶冶情操。

  多媒體教學具有誘發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能夠使學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積極愉快的求知氣氛中,獲取到知識的營養,獲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鳴,贏得潛移墨化的教育效果。

  1、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精心設計電教教案,從內容安排和媒體形式上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學生就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與思考,就會體驗到創造的樂觀,這樣就誘發了學習的主動性。

  ①動手演示,品悟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可能每篇課文都富有生動的情節性,有的是介紹一種常識,有的則寓理於文。表面看來,這類課文平凡無奇,學起來就會感到枯燥乏味。針對這種教材和學生感知的實際,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將成為學生渴求知識好奇之火的助燃劑。例如教學《蝙蝠和雷達》這一課時,教師運用動態的課件,結合演示和講解,揭示了蝙蝠飛行的原理後,又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演示“飛機夜航,追擊敵機”課件。學生很快明白“夜航機上的雷達相當於蝙蝠的嘴和耳朵。雷達透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遇到敵機這個障礙物,無線電波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飛機收到訊號就可以對敵機作出反應──打得它有來無回。”

  ②再現生活,情感體驗。

  電影、電視、錄音等視聽工具具有景、情、聲的特點,用它們創設立體的教學情境,再現教材的意境和形象,能激發和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他們輸送更多的積極情感的“營養”,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陶冶情操。例如教學《冀中的地道戰》一課,先讓學生自己設計出地道圖,在觀看影片《地道戰》的片段,瞭解和課件播放地道的原貌模擬圖,讓學生在對比中,從建築結構的精巧設計中體會廣大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讓學生從觀念上能夠正確對待勞動人民,讓與它們距離遙遠的英雄形象更加具體、生動起來。

  ③溝通內外,自主探究。

  隨著家用電器的普及,電教手段得到更廣泛的運用,溝通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絡。教師可讓學生自己(或在家長幫助下)製作錄音帶。磁帶上錄下了他們課外閱讀的內容、感情、語調、還錄下了家長的評議意見。然後利用語言興趣活動時間組織交流、評比。播放錄音時,你可以從各人或是洋洋自得,或是垂羞,或是抿嘴微笑,或是一本正經的不同神態中觀察到他們對自己學習成果的`極大關注和滿身心的歡樂。

  2、豐富情感,陶冶心靈。

  課文教學中透過電教手段的模擬直觀,更能激起豐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產生強烈的共鳴,陶冶靜化學生的心靈。大海是神秘而誘人的, 大海怎麼會唱起歡樂的歌呢?課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麗的景色和海港繁榮的景象,讚頌了祖國建設的新貌。配合教材,給學生欣賞一段“浪濤聲”。只聽得喧譁的浪濤聲中傳來了幾聲海鷗的鳴叫,是那麼逼真,那麼使人神往!學生似乎一下子來到了煙波浩渺的大海, 和大海一起歡歌,一起湧上無數朵感情的浪花……學生和課文中的“我”融成一體,正駕駛語言文字之舟犁開著一道道“愛我大海,愛我中華”的波瀾。同時,在這特定的意境中,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麗、河山壯闊,激發了學生對祖國深深地愛。

  四、利用多媒體,體驗美感。

  1、賞析動畫,感受美。

  在審美閱讀中,作為審美物件的課文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消除認知障礙。因此,教學時巧用多媒體可以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使學生目觀其形、耳聞其聲,形成相應的審美心理。例如《瀑布》一課,若單憑語言文字和課文插圖,學生很難領會到瀑布聲和形的雄偉壯麗。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對課文相關內容進行捕捉、剪輯,製成課件,加上配樂詩朗誦。這壯觀的景象、優美的樂曲、聲情並茂的朗讀,使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們全神貫注地聽朗讀,盡情欣賞雄偉壯麗的瀑布畫面,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產生了強烈的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這裡多媒體的動畫功能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取得了學文、悟道、審美的和諧統一。

  2、對比文字,鑑賞美。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語文教材語句豐富、生動形象、詞義多變、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運用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多媒體手段,把學生帶進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文章為什麼美,美在何處。例如在教學《燕子》這一課中燕子的外形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處理文學資訊的獨特功能,把這兩段文字輸進計算機:其一,全身的毛都是黑的,還有一雙翅膀和一個小尾巴;其二是課文的原句,並在“烏黑髮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湊”、“活潑機靈”幾個詞用不同顏色表示。教學時教師不斷將兩個句子切換,讓學生對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從而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句子描繪的優美、形象,從中受到語言美的薰陶。

  3、播放圖片,創造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在學生感受美和鑑賞美的基礎上,教師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對生活的構思、加工、提練、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並透過自己的口或筆表達出來,這也是語文教學讀寫訓練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應藉助多媒體的播放功能,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進行啟發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例如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在學生理解第一行詩句後,播放配有優美音樂的錄影,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教師問:“如果你置身在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香爐峰上的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雲霞,啊,多美的景象,我彷彿漫步在煙霧繚繞的仙境中。”在讓學生邊看壯觀的瀑布邊展開豐富想象的同時,教師提問學生:“你們覺得眼前的瀑布像什麼?”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彷彿一條白色巨龍從天而降。”有的說:“這長長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揮舞的銀紗,美極了。”運用多媒體的播放功能在教學中展示美的物件,能使學生從中體驗美、發現美、表達美,創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畫面。

  綜上所述,靈活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努力尋求現代教育技術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以促進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結合】相關文章: